关键词:殖民地士兵 马修·瓦德皮
这部由法国和塞内加尔联合制作的影片在法国和塞内加尔拍摄,讲述了1917年, 为了与从军入伍、年仅17岁的儿子 团聚,应征加入
这部由法国和塞内加尔联合制作的影片在法国和塞内加尔拍摄,讲述了1917年,Bakary Diallo为了与从军入伍、年仅17岁的儿子Thierno团聚,应征加入法国军队的故事。
两人被派往前线,一同参战。在上级军官的激励下,Thierno受命奔赴战场,希望超越自我,成为一个男人。而他的父亲Bakary则努力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儿子前往战场,保他安然无虞。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马修·瓦德皮
《殖民地士兵》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的主题内核实在有点拧巴,说是反战吧,通篇都在写为国捐躯奉献精神,哪怕殖民地人民也要为宗主国甘当炮灰,只为了能成为宗主国公民身份而奋斗,说是反殖民吧,青年男主被白人中尉的话术洗得干净彻底,尝到点升官加衔的甜头反过来就对同胞颐指气使成沦为殖民者的走狗,看不到任何反抗。说是家人亲情吧,两对父子之情浅尝辄止没有太多深入刻画探讨,一个为了得到父亲认可头脑发热而白送命,一个为了虚荣的认可和所谓的叛逆年少丧父最终只身返乡,父子情深都是浮云。片尾镜头似乎又想表达对埋在凯旋门下炮灰们的记念和致敬,但全片看下来也没觉得有这意思。全片对一战场面的还原度还不错,士兵的服饰装备,碉堡、堑壕、铁丝网、机枪……展现了凡尔登绞肉机的惨烈画卷,可这思想内涵也太差强人意,以至于有了文不对题的感觉。只有黑人老子才是人间清醒。
跟着法国殖民者看被殖民地历史,角度肯定是有法国白人殖民阶层的眼光,所以由这样的作品来看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显得更有意思。法国正发生很强烈的难民危机,2020年已有麦温的《到达挚爱》获奖戛纳来一窥难民家庭二三代的认同代沟、母女关系、性别争论。这部更多用商业化的名称《狙击兵》去涉猎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男性观众,白人和非洲人,针对非洲裔:结尾用纪录片字幕去呈现一个主题:塞内加尔的士兵们遗骨被找回葬在凯旋门下;针对白人青年:白人中尉为战争理想而战,也抢下留非洲裔下属和父亲体现白人阶层的人本主义。电影的摄影和调色值得一看,对低成本创作者有启发。
230616影城/ 评分那么低一大半得益于这个有毒的中文译名,如果翻译成「父子兵」七分还是没问题的。夸一下道具,RF的军装/勒贝尔步枪和塞内加尔砍具。夸一下战场氛围,巨炮/机枪(梅开的30发?)/碉堡/战壕/进攻哨……夸一下叙事,家国双线(父亲与中尉)价值观的冲突,家庭版光荣之路。父亲逃跑线的结局是意料之中,一战的督战队不比党卫军差,只能说儿子反而看得开,他们本来就是无路可退的工具人罢了。最大的遗憾在于一战的殖民反思不够,特别是法国对非洲士兵的许诺上,这点bf1都比你做得好。
想说的太多,以至于都没说好。亲情:不断成长到有自己想法的儿子vs一心只想一家团聚的父亲 和 渴望被父亲认同 vs 只能给事后出现的工具人父亲; 战争: 殖民地 vs 宗主国、 一站法德双方、想尽办法逃避只为在战争中存活的逃兵 vs 资源入伍只为博一个前程的雇佣兵;身份认同: 会讲法语的部落二代 vs 跟士兵说我们一样的法国长官;每一组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个宏大的议题,却拥挤的塞进了这个101分钟的电影。2.5星可以有,但前半段晃到我头晕的镜头以及要仰着才能看到的字幕扣半颗星。
#25th SIFF# 2022戛纳一种关注开幕片。片名翻错了肯定是《父子兵》之类更贴切……解构一战叙事的黑人版法国主旋律,反正怎么看都是个后见之明的故事,对殖民主义没有任何反思(拍个抓壮丁不叫反思……),相反居然早在一战时候就快黑白平权和黑人由衷认同法国价值了,这也难怪能凹出这么个天外飞仙一样的拧巴结尾……战争场面算是工艺在线,不过剧情是真顺拐,也就中国电视剧级别吧……作为制片人的大男主Omar Sy演爽了不就行了么。这么一看同年双周的《志愿军》就比这个好太多了……
完美的演绎了好故事没拍好的一部,首先是导演立场是否确定的问题,其次是叙事技法的问题,全片都很失败,唯一就是这个故事其实可以拍的很出彩。
强烈建议豆瓣还是把名字改回《殖民地士兵》或者就是《父亲与士兵》,《狙击兵》这名字把这电影那一丝丝的亮点都给扼杀了。
祖国与民族,父亲与儿子,统治与自由,拍好了是真得不错的一个剧本,可惜,可惜。
一不小心就会被片名劝退的电影,我更喜欢英文片名父亲与士兵。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发生错位变化。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强者决定话语权,就像片中被统治的就是弱者。我觉得这个片在战争的朴实残酷上面与家庭关系父子关系这块还是做得很好的。我也非常喜欢整一个声音设计,还有片子所呈现出来的视听质感,都是非常棒的。
一个“上阵父子兵”的故事,看似是在讲述隐藏历史被遗忘的真相或是战时的残酷,却更像是对亲情关系更小的挖掘以及真切的情绪传递。这也因此让它的视角始终受限,而会将人拽入这种有些慢节奏的家庭拉扯中,却全然忘记更大、更残酷的东西。Omar Sy的表演十分平实,在《亚森·罗宾》取得全世界的积极反响之后,他理应获得更大的聚焦。
其实剧情和译名毫无关联。聚焦一战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士兵,一对父子。儿子渐渐被白人军官洗脑为法国而战,父亲以死想让儿子记住非洲才是永远的家。最终多年后父亲的遗骸在曾经的战场上挖出,被带回凯旋门成为法国英雄。看得出影片想讲述殖民地人民的身份归属问题,但是看不见更深的东西,譬如反思,遗憾只讲出了无奈,结尾还有点煽情。
我在哪,我在吹向你的风中,在给你解渴的流水中,在你的和你的孩子的孩子的血液里,在你的心里。在凯旋门下,你们之中会有我的容身之地吗?战争只会给战士带来无尽的悲凉,黑人士兵被白人长官洗脑。在家里我是你的父亲,在战场你成了我的长官,逃到勒阿弗尔,去向非洲,都不能阻止人类陷入战争的诅咒。
一群本土族群,需要通過彰顯對宗主國的忠誠與投入,方才能被賦予某種「身分」,其中對家族倫理造成的衝擊,讓人感受到戰爭與屠戮面前,個體的無能為力,到底我們為什誰而戰,而對手又是誰?當父親數度想要拯救兒子於水火而失敗,其男性氣概的挫敗程度可想而知。敘事略為溫吞,戲劇衝突欠佳。
这部影片的片名有些乱,有的叫《殖民地士兵》,有的叫《父亲与士兵》,现在这个《狙击兵》的译名最名不符实,根本没什么狙击的故事。倒是前两个片名还算忠实影片情节,虽然讲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但讲述得并不好。本来片中人物基本都是黑人,画面从头到尾多是黑乎乎的,看得人无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