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拉贝日记/约翰·拉贝
◎片 名 John Rabe
◎年 代 2009
◎国 家 中国/德国/法国
◎类 别 历史/剧情/战争
◎语 言 国语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7.2/10 4,993人评价
◎豆瓣评分 7.2/10 19570人评价
◎文件格式 X264 DTS
◎视频尺寸 1024 x 504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25 mins
◎导 演 佛罗瑞·加仑伯格 Florian Gallenberger
◎主 演 乌尔里奇·图克尔 Ulrich Tukur ....John Rabe
达格玛·曼泽尔 Dagmar Manzel ....Dora Rabe
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Dr. Georg Rosen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Dr. Robert Wilson
张静初 Jingchu Zhang ....Langshu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 ....Prince Asaka
柄本明 Akira Emoto ....General Matsui
Gottfried John ....Trautmann
安妮·康斯金尼 Anne Consigny ....Valérie Dupres
Yu Fang ....Han
Mathias Herrmann ....Jochen Flie?
Christian Rodska ....Dr. Lewis Smythe
Christoph Hagen Dittmann ....Christian Kr?ger
伊川东吾 Togo Igawa ....Ambassador Fukuda
井浦新 Arata ....Major Ose
Shaun Lawton ....Rev. Maggee
杉本哲太 Tetta Sugimoto ....Kesago Nakajima
Hans-Eckart Eckhardt ....German Embassy Clerk
Hans Joachim Heist ....Scheel
Yuan Wenkang ....Gu
Ming Li ....Chang
◎简 介
剧情
《拉贝日记》取材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详实的史料。曾经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然而拉贝回德国后,长期经历排查,晚年黯然病逝于柏林,《拉贝日记》也成为一段尘封记忆。
1937年,距今差不多30年前,商人拉贝和他的妻子DORA生活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他是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他很难割舍把这个分部移交给他的继承人WERNER FLIESS。他爱中国,他知道在这里他是个有号召力的人物,然而回到柏林西门子总部,他只是众雇员中的一名而已。在他的庆功欢送舞会上,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由于恐慌事件突发,拉贝毅然打开公司的大门为他的中国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难 第二天清早,当战火熄灭,清查损失时,呆在南京城的外国人们开始商议在如此危险的时刻他们应该如何是好。德国犹太人外交官GEORG ROSEN告诉他们说上海有一个可以保障老百姓的安全区。VALéRIE DUPRèS——金陵女子学校的老师立刻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并提名拉贝为主席。作为一个德国人,他或多或少可以被看做是日本人的“同盟”。她的建议让当地医院的内科医生ROBERT WILSON医生感到十分恼怒,因为他痛恨“纳粹党员”。事实上,拉贝本想第二天就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但此刻他决定要留下来,并且即刻认真地投入工作。
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身上残忍发泄并施以暴行的时候,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艰难地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区的保障。数十万的老百姓涌入安全区——这比想象中的多的多。但是,日军仍旧在虐杀和残害中国的老百姓,安全区的补给越来越艰难。 随后,日军计划以一个假像来摧毁安全区——拉贝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
幕后制作
关于导演
傅瑞安·加伦伯特(Florian Gallenberger),于1972年出生于慕尼黑,1992年至1998年在慕尼黑着名的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 Film学习。这个天才导演的作品很快就得到公认。Gallenberger 作为电影A TRICK OF LIGHT (1995年与Wim Wenders导演以及HFF的学生们共同完成此片)的合作编剧和导演之一,这部电影荣获了蒙特利尔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他的学生German Kral和他共同制作的短片TANGO BERLIN竞逐威尼斯电影节并在布加勒斯特荣获了最佳导演奖。
他的毕业作品--电影QUIERO SER是一部在墨西哥拍摄的短片,曾轰动一时。Gallenberger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德国新人奖和国际新人奖,甚至荣获了2001年的奥斯卡大奖。由此,他很快升入了德国最有前途的导演行列。
Florian Gallenberger的公映长片SHADOWS OF TIME (2005年),该片由Helmut Dietl制作,赢得了巴伐利亚电影节的最佳类别公映电影奖和最佳摄影奖。电影《拉贝日记》同样也赢得了巴伐利亚电影节的类别制片人奖和最佳演员奖。
关于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了大约20多万中国人而闻名,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曾在非洲数年的拉贝,在1908年起受西门子中国公司之聘,开始在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经商。拉贝的未婚妻多拉随后也来到中国,并于1910年10月25日在北京正式结婚。1931年至1938年前后,拉贝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他目击了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并将其记录为着名的《拉贝日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1938年回到德国,6月8日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但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一般认为,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在证实他没有犯错之后,他在1946年六月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生活拮据。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1950年拉贝于西柏林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保存。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
19世纪末,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了一位名叫约翰·拉贝的传世英雄。
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也铸造了拉贝的人生观。
他于1909年来到中国工作,先后成为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经理。他在中国生活了整整30年,他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他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一些外国人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1938年春,拉贝回到德国后,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疯狂暴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
开始,难民们都不知道他是拉贝,都称他爱得培先生,他尽自己的所有能力保护了25万难民,供他们吃喝住。他对妇女儿童非常关爱,对敌人却相反。一次,难民区围墙翻进一个身配刺刀的日本兵,难民们大惊,急忙唿喊拉贝,拉贝急忙赶来,对日本兵大加斥责,日本兵连连认错,准备从大门出去,拉贝命令他重新翻围墙出去。难民们得到他的关怀,还经常得到食物 孩子们常常得到礼品。拉贝的恩情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二次大战结束后,拉贝因他的纳粹身份又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在他最消沉的日子里,南京人民为他募捐了几千美元让他安度晚年,为他寄赠食物,1950年,拉贝在柏林患中风去世。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才犹如凯旋的英雄,从历史迷雾中向我们走来。他的日记被公之于世;他在南京的故居被考证确定;他的墓碑安放到了南京;他当年拯救的难民纷纷一吐肺腑之言,中国人民的热情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献给这位和平勇士。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叶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花絮
·影片总投资高达2000万美金。
·《拉贝日记》在日本遭到全面禁映。早在柏林电影节时香川照之就表示,在柏林当地的首映将是他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回到日本就不可能看到了”。
·面对来自本国舆论的压力,香川照之表示,“这个角色虽然会招致很多人的批评,但我用我的生命去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我希望这部电影能稍稍消除一点中国人的痛苦。这是日本人不能阻止的。”
·关于强 . . 奸戏,张静初表示:“当时我只穿着内裤,腿是光的,炸点都在日本军官的身上,一爆开之后真的非常痛。包括后面我拉着弟弟被日本兵追的戏,因为有开枪射击所以也有很多炸点,我当时大部分叫声都是真的。”
·影片中被删节的段落中,包括一些格外血腥和暴力的情节,和一个嘲笑希特勒生殖器的情节。
·《拉贝日记》在两个小时的电影版之外,还有一个4小时的电视版。
《拉贝日记》下载观后评论: 触目惊心,特别是百人斩那里,国民党战俘们就那么坐在旁边看屠杀,都一脸麻木的表情,国内导演不会这样拍,怎么都得是视死如归的表情。每看一部二战片都会对当年的日本人恨上一分!以至于觉得自己还想去日本旅游真是太没骨气了。少佐选择向德国人透露风声是还保有些许人性,但他还是会服从日本天皇和亲王的命令去杀人,所以日本人在战争中并不会存在什么反思,而战后否认历史不存在反思的也正是日本这个国家!据说因为真实反映了亲王下达屠城的命令所以被日本禁映,可电影感觉有点力度不够,中国民众穿新衣扛日本旗欢送拉贝又感觉有点魔幻。另外电影里张静初那段多余得让人快进和吐槽:都剪短发装男孩子了怎么还穿裙子外出,白天不送饭非得晚上去,还穿日本人军装大摇大摆进城,然后屁事都没有,据说还睡了老外帅哥,就算历史真有其人其事也是走狗屎运
拉贝就是个臭gōngzhī,一看就是在海外待久了,收了⬛⬛势力的钱!正经人谁写日记?充斥着污蔑和泼脏水的所谓的日记,其目的就是抹黑我国八肱一宇的伟大成就!满洲五族协和辣么发达他装看不见,南京打仗的时候社会稍微乱一点,他就要抓着不放大做文章!造谣什么日军残暴,你美爹扫射老兵你怎么不说?你Chiang爹搞四一二的时候你在哪里?这只双标?纯粹是打着写日记的幌子,给西方递刀子!而且拉贝本来就是特权阶级,却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要代表广大南京群众,能要点脸吗?[doge]
电影一开头就刺痛了我,拉贝给新任西门子公司经理介绍说:“中国人很像小孩,很听话。”日本侵华战争之所以屠杀那么多人,是不是也跟中国人“孩子般的听话”有关系?片中的德国女校长义正词严地拒绝日本军官索要二十个女学生导致日本军官报复性地屠杀了几百名战俘,这个问题要是换到中国人处理,是不是会牺牲女学生的尊严来换取几百名战俘的生命?这个时候,尊严和生命,孰轻孰重?假如你知道你的人道主义换来的是晚年的清贫和凄凉,你还会不会这么做?苦难的确可以升华人的品质,但不是所有人。
今天看到了央视新闻 这是一场跨越八十多年的互助 南京大屠杀时 约翰·拉贝拯救南京二十多万难民于水火 如今他的孙子向中国请求救援 需要中国生产的一组药品 浙江医药企业决定免费赠药 真得是满满的感动 为国家感到骄傲 投桃报李不忘恩情真的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感 同时感到人间温暖大爱永存 这种爱超越国界超越种族 福泽全人类那段历史总是沉重的黑暗的 但无论怎样总会有一束光…… 给世界以和平 给人类以慈悲 拉贝先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讽刺,悲伤,凝重,整部影片是灰色的,影片和资料交互,更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惨案。在人性面前其实是不分国籍的,拉贝一行人不会因为是德国人就袖手旁观,那个年轻的日本军人也会不忍偷偷告诉内情,因为即使是战争,平民也是应该被保护的,更何况是不公平的侵略战争。结尾,各国大使的到来终于让安全区合理存在,幸存的中国平民挥舞着日本国旗欢唿,拉贝见到了朵拉。人们感激拉贝,送别拉贝,而“作为中国人民的英雄”的他回到故土却只能在遗忘中逝去。
还是比较客观的,没看过小说,但很佩服这些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发现拉贝晚年和辛德勒晚年一样,都不得好死,很遗憾,看来有些国家是不能讲国际法的,坏的政党里也可能有好人,希特勒会回信吗?因为你没有看到他怎么对付犹太人的,日本人,到底你们为了什么?今天大家开始公祭日,纪念官方所说的30万人,那长春的那些,北京的那些呢?什么时候可以公开祭奠了,国家才是真的进步了,才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文明大国,希望我能看到
从电影角度来说 叙事很平淡 上映多年没选择看 没有很残暴的场面 对日以讽刺为主 如让安全区消失到关注百姓安全 在NAZI旗下逃生的人 忠实的纳粹党挽救十多万人 2个多小时的电影 个体描述极少 尽管有不少片段 但没能刻画出几个配角的个人形象 很模煳 日方 倒是很形象刻画一个正直懂国际法 不愿杀俘的正义军官 亲王凶狠狡诈表现也好 中方基本脸盲 德等外方只有选举一节较好 作为反战影片 可以一看
在南京假装主修“日耳曼学”的那段日子里,曾经比邻拉贝故居短暂地生活过一段时间。我至今仍记得那栋没有一扇窗拥有一块完好无损玻璃的破败小楼,和那个环绕着它的,地上溢满周围鸭血粉丝铺子后厨废水,空气中弥漫着馊腐味儿的院子。在西门子出资整修后我并没有再拜访过那里。和拉贝所见证并创造的历史一样,我希望它们真正被人了解,而不仅仅只是作为某种政治工具,需要被提起时才修葺一新。????????
一个纳粹,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成为救最多平民的个人。但中国人只记得白求恩。拉贝这些人眼里,只有人和非人,这种救济既不是出于利益,也不是出于可怜,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真性情,就像特蕾莎修女一样。只不过——这也是拉贝受攻击的一点——他们会在圣诞节吃烤鸡。就像威尔逊医生说的:“在你眼里他们是可怜的,你同情他们,不顾一切竭尽全力地想拯救他们,也只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幸运而已。”
聚焦于约翰·拉贝的经历,一个德国商人利用他的纳粹党成员身份在中国南京建立了一个保护性的国际安全区,帮助在1937年底和1938年初的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一位潜在的日本电影发行人问导演,他们是否可以删除所有关于日本军队最后一次进攻南京时的指挥官阿萨卡王子的镜头,但是发行人拒绝了。阿萨卡是发布“杀死所有俘虏”命令的主持官员,从而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官方批准。
影片是一部外国视角下关于南京安全区的故事,所以内容侧重于安全区的建立,并没过多的去描写南京大屠杀事件,但从一些穿插的影音资料,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让国人悲痛的历史事件。对于拉贝的形象描述,尊重历史,真实还原,这个中国人心中伟大的国际友人值得我们铭记。张静初的戏份多少有点打乱故事的情感渲染,稍显多余了。如果拉贝之后的残酷现实也能续上,我想会更有感染力!
我问法国小哥,下一站去哪里。他说南京。我问他知道南京的历史吗?他说知道,随口给我推荐了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他推荐给我时,我还没意识到原来是拉贝日记。但,我感觉里面的中国人形象都太懦弱了……不过日本人有多变态多可怕的场面,是刻画的挺准的。也算是对得起历史。谢谢这位德国朋友了。vielenDank,HerrRabe!于2018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还好吧,当年是在学校班主任给放的。只是看完了以后班里女同学我不知道,男同学更多的是嬉皮笑脸的谈论里面日本军官强制要求全体女学生脱衣服的情节以及一些裸露画面。讽刺的是上午他们才一脸严肃的看了公祭日直播。可惜了这么一个题材。所以我认为在中国,过去我不知道,但是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影不分级是有原因的。某种程度上说,大部分人确实都还“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