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与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的出现打乱了彼得与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的生活。彼得费尽心思照顾深陷抑郁情绪的尼古拉斯,但他还需要兼顾工作和新家庭。重重压力之下,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诸多过往心结也随之涌现……彼得能否走出困境、获得救赎?
该作为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佛罗莱恩·泽勒
第80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休·杰克曼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下载观后评论: 2.5,还算流畅,但这到底是the son还是the father啊!而且这完全不像深海啊,比深海差远了吧。深海的重点始终是那个女孩,最后十几分钟更是达到了情绪的高点,女孩怎样努力地冲破自己,她怎样努力地想要融入这个现世,她怎样努力地自我救赎,这个共鸣真的是狠狠地锤在胸口。可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不过那个枪声倒是提醒了我。很可能深海里的女孩就是没有救回来的,最后几分钟的镜头有可能就是补的,看电影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是停在那个心电图一条线和父母懊悔哭泣的镜头。即使结果如此,我也能接受,或者更加合理,她可能就是怎样努力,怎样想突破想融入,也没有办法。她就是做不到。但是纵使遍体鳞伤,她也要冲破心墙的那个努力,依旧是巨大的情感暴击,冲击力不会因为结果改变而降低半分。深海才是现代人的电影,是当下的。
泽勒的“家庭三部曲”,拍到第二部便已完成自我叛离。《父亲》当初用视听语言以主视角介入,尝试还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认知当中的世界,从而让观众共情。在电影层面讲,那虽然是单一空间,却凭借意识延伸出无数可能。而《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却选择了他者视点,来观看周遭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认识与态度。可以说这一原则不仅是放弃了前作在视点上非常新颖的入题角度,在创作理解上也回归到俗套平庸的层级。就像片中父亲直到儿子自杀也没能真正理解一样,观众在本片里看到的也只是双方在认知上的无法调和。儿子的困扰除了从字里行间,也很难达成共情。只是在某些戏剧性设定上,导演似乎在尝试捕捉家庭关系中,代际之间的“噩梦”遗传,某种宿命的必然性。但是这些对于一部欧洲三大主竞赛级别的作品,在信息量和多意性上都太过浅表,太过单薄。
泽恩·麦格拉思所扮演的儿子尼古拉斯。但电影里观众所跟随的视点,其实是放在由休·杰克曼所扮演的父亲彼得身上。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中剧本的设计,还是泽恩·麦格拉思的表演,都有意让观众无法彻底走进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尼古拉斯的表情和言语,都与他真实的心绪相去甚远,无论是故事中尼古拉斯的父母至亲,还是电影外的观众,都被隔离在外面,需要不断猜测他内心里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预测下一步剧情的走向。有一些观众会质疑这样的设计,认为导演给儿子尼古拉斯的戏份太少,导致观众无法与儿子共情,但我却恰恰喜欢这样的设定。
就是很平常的剧情,其实我是深有体会的,情绪很低落的时候,一时的自残行为确实可以给心灵上带来快乐,但这个行为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还有去医院治疗的场景,医生的话很专业,但我觉得确实是要听当事人的心声,虽然电影里面的结局不好,但我坚持的认为还是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并不是一定要别人认同我的观点,我带有主观情感给这部电影4星,一是为了狼叔,二是希望情绪不好的人,能够更加在意身边的人,生活的小确幸还是值得留在人间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时间人间不美好。
这个son不仅仅是Nicholas,也是Peter。原生家庭的悲哀延续,一代接一代,那些抑郁,不快乐,孤独,不被理解,缺爱的情绪,真是很痛苦,很难排解,东亚人更多这类问题。希望每对夫妻生育前都有父母资格证考核,对孩子负责,有成熟的价值观才有资格为人父母。希望每个Nicholas都可以遇到好人,有人可以帮助他们,解救他们,至少可以快乐一些。共情方面不输<海边的曼彻斯特>,哎 人生百苦,各有痛处。演技方面,爸妈一般,狼叔略显生硬,倒是儿子演员诠释很好,有共情到。
不好看。即便不是作为The Father的同系列被拉高期待,也依然令人失望。整部影片的剧情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感动全靠脑补,Hugh Jackman的表演流于表面,最后对应到Anthony Hopkins在The Father中的同款“影帝时刻”也稍欠火候。唯一值得赞许的就是片名The Son的欺骗式指向:真正的“儿子”其实是Peter本人,他才是困在上一代的遗留问题与自身反抗意识里的那个人。但是叙事上也没有很强化这一点。唉,很遗憾吧只能说,可以拍得更好来着。
导演的前作用了患者的第一视角来展现老年痴呆,很是震撼,如此珠玉在前,这部的观感确实就大打折扣了。对于大多数并没有得过抑郁症的人而言,还是很难共情到患者本身的。或许是为了和前作联系,这部还请了安东尼霍普金斯来演爷爷,还以为会拍成两代“儿子”的故事,但爷爷与爸爸这条线却戛然而止,摘出去对整部片也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儿子痛哭哀求父母带走自己,让我想到了之前豫章书院的学生们,但这结局却与我们的美好想象相反,那么父母作为当局者应该怎么判断呢?另外,儿子的演技还是差点火候。
和cl的观影,看完我俩都提着一口气。the son是两对关系中的角色,本质上主角仍是休叔。家庭伦理困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过错,凑在一起却是紧张窒息,不像深海竖了一个明晰的靶子。最后的枪声震撼,无力感又重新侵袭我。儿子其实可以着墨更多,所谓的爱都没有落在他身上。不喜结局,落点不应该是父亲的想象和继母的宽慰。洗衣机的运转,祖父猎枪的猎物,看不明白的游泳场景。季默的音乐俗套了些。ps太古仓影院真的很好,23元的VIP厅,座椅太舒适了,牛肉火锅的告慰,仍然是愉快的周末。
导演试图在祖孙三代父子关系中讨论原生家庭所带给子一代的伤害问题。给我的感觉是杂乱无章,问题肯定有,但是很难能归结为一种逻辑中。休杰克曼对于人物的处理不温不火,个人感觉没发上力,无论是表现父一代所处问题漩涡中的不自知,还是压力已经挤压到无理狂怒,都差一口气。虽说儿子的表演空间不大,行动线单一,但雕琢的不够精细。当然,剧本的问题还是最大的,每个人物表达内心过于直接简单,导致片面。结尾的高潮被打动,但并不是因呈现,而是个人给人物加戏,所以也就及格。
好鸡肋的电影哦,也不是太难看,但没必要。片名叫做儿子,怎么视角还全是父亲的呢?之前的《父亲》利用剪辑和空间置景的把戏很好地表现了阿尔茨海默症,而这部《儿子》却没有在这个方面做任何努力,抑郁症刻画得太旁观视角了,但手法的平庸使本就不咸不淡的故事根本不够看,也没有任何回味。表演全是不痛不痒的,休叔、柯比、邓恩三人的表现太固有模式了,儿子更是不知道在演啥。如果说要了解疾病本身,《一念无明》甚至《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都好得多,难道躁郁症更好拍?
演员们的演绎都很好,但两个小时就讲清楚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变化实在太难了,所以看到最后的半小时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仓促。因为是心理专业出身,所以更能共情孩子的痛苦与挣扎;但心里也清楚家长的不容易。他们事业繁忙,过去的人生也非一帆风顺;他们看到孩子的痛苦,为他寻求更专业的帮助,但能做的就是有限。等到已经感觉不对的时候,等到听见孩子自己“呼救”的声音,其实就太晚了。我们知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但彼时已经很难说清楚那“到底是什么”了。
困在心绪里的两个儿子。不是所有的情绪都能判断来源,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法。尽管可以理解孩子那种没来由的忧愁,但片子还是展现得太少。“你坐下,我们谈谈。”多少次谈话演变为争吵,看到父亲按住儿子发疯,对儿子说出自己年轻时听到父亲说的讨厌话,病的哪里只是孩子呀!影响一代传一代。在医院决定去留的那场戏,导演精准捕捉到了孩子说动父亲后长吁一口气的小表情。站在旁观角度看,不禁感慨片中的父母太天真。作为观众,早已在等待那一声枪响。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 The Father》里的第一主角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 The Son》中的第一主角却是患有抑郁症男孩的父亲,这不免让我觉得有些内容不对片名。& 观影过程中回想起去年出精神病院后的国庆节期间,曾经比较乐观开朗的我却莫名感觉不到开心快乐的情绪、一度陷入抑郁痛苦的状态,我那时也想过一死了之,但终究还是没有像片中的“尼古拉斯”那样做出行动,庆幸自己后来就逐渐有所好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