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奇幻人生 马克·福斯特
税审计员哈洛德(威尔·法瑞尔)最近总觉得耳边总有一个女人(艾玛·汤普森)声音在念叨,就像是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片段的旁白。而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或是即将经历的种种生活细
税审计员哈洛德(威尔·法瑞尔)最近总觉得耳边总有一个女人(艾玛·汤普森)声音在念叨,就像是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片段的旁白。而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或是即将经历的种种生活细节尽在旁白的“掌握”中,从刷牙、洗脸的各个步骤到穿衣的顺序最后到手表的摆放位置,对他的每一个细节,这个声音都了如指掌。这令他惊诧不已。原来,声音来自一个深居简出的英国悲剧女作家凯伦,最近她正在倾力完成自己的最新作品。而她并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就生活在现实中,而其生活的际遇与她笔下的文字不谋而合,并且,她的这个小说的结局就是主人公哈洛德的悲惨离世。虚构与现实正在奇怪地交织纠缠着。知道这一切原委的哈洛德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只好求助于文学教授朱利斯·赫尔波特(达斯汀·霍夫曼),一同说服女作家改变小说的结局,而凯伦则面临着出版社的催促而逐渐地加快了写作的速度……《奇幻人生》下载观后评论: 男主异化为运转精确的计算机,手表却有了人情味。影片意欲叫醒无意识混日子的人,放大对余生之未知和将死之必然的恐惧,教人以主动的心态拥抱生活,而非时刻、计划和教条。.正好在看剧本结构,霍夫曼讲情节、巧合、模式还蛮有趣。这部电影本身的结构比较讨巧,嵌套的故事结构形成电影,虽然作家与角色的关系含混不清,讲述还是设计?作家创作本不受干涉,角色生还最终给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慈悲,远非真实了。男主虽然处在被支配命运的恐惧中,却成为故事真正的作者,他的成长历就围绕着一个人如何live to die展开。单纯就小说原来的设定来讲,伟大的死足够俗套,改编之后多了励志,却仍算不上佳作。悖论是,一个人要想不成为上帝的傀儡,就要让自己接受上帝的意志。这命运幸运地让他不死而且成为英雄,这是喜剧的局限。
很奇妙的设定,翻译成笔下人生也不错,谁能想到一个虚构的角色竟是一个真实的人,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是他正经历的,两条线的发展太有意思了,配上艾玛汤普森的英音真的太享受了,每一个停顿,每一个单词的结尾,太有韵味了。说回剧情,最喜欢Harold的爱情线,很平凡但也很浪漫,还有他选择勇敢做自己,弹吉他,当然还有最惊艳的电话铃响,真的绝了,两条线,虚实之间就这样通过电话衔接起了,从那之后我也分不清虚构的内容究竟是否真的会对现实产生影响。最后的结局我也没能理解,以为会是怎么离奇又伟大的死法能让这本书经典,结果只是因表的时差救了个小男孩。比起这个结局,最后的新结局反而更耐人寻味又充满了讽刺和趣味,温情。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得以悲剧收尾,哪怕不经典,还行就好(其实我认为非常好啊!不太理解那个教授)
女作家认为平日生活中点缀的微妙、奇异、算计,它们的存在有着更伟大高尚的原因,它们是来救我们的命的,so一只手表救了哈罗德克里克。说起来我也觉得我有九条命,冥冥中命运让我一次次躲过了那些危险时刻。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近藤麻理惠也说到:人和物品的缘分和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一样,珍贵而不易得,所有物品都想对你有所帮助,即使被丢弃,被烧掉,都还会留下“想对你有所帮助”的能量。比起人,我对长期陪伴我的物品更有感情,我也有一只戴了六年零四个月的手表,换过两次电池和两条表带,除了等待新电池的那几天我都一直戴着,不想买新手表,如果我换了表它怎么办?还有我的瑞士军刀,被安检发现要没收,我义无反顾的掉头出闸,朋友问我这把刀多少钱,我没有回答,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
情节设定巧妙、结尾处理牵强、完成度不太高~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安稳,而人性又决定了我们内心永远都不会安于现状。前者是因为生存,后者是因为生活~所以即使我们听过再多的故事,心动再多次也无济于事,因为我们还有太多身不动的理由。我们看过了很多说走就走的人潇洒的背影,我们听过了很多敢爱敢恨的人刻骨的喜悲。但故事里的人做的都是故事里的事,我们认定了那些事永远都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一边感叹着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一边关掉屏幕转过身去过着毫无二致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矛盾、挣扎、又无奈的我们。我们早已认定现在的生活已经是我们逃不掉的生活了,所以到最后听了太多的故事的我们,终于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向来观影小众们最嗤之以鼻的就是大团圆结局,其实搞大团圆结局的导演自己也不喜欢大团圆,但还迫于投资方的压力,不得不妥协。为什么?平衡和谐是东方哲学意义上的美,但从来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朽之作独臂的维纳斯把艺术的缺憾之美体现到极致。悲剧就天然有这种残缺美,不过不同的是,维纳斯的断臂之美是留白,成就了人类想象中的无穷可能性之美。而悲剧的残缺之美却纯粹的因为其的不完美。人追求完美,但是正是不完美的故事结局才能让人长期咏叹:“伊阿宋怎么就能抛弃美狄亚呢?”“要是假死中的罗密欧的能够早五分钟回复,那该多好!”“威廉华莱士怎么就死了,唉”……
最开始我一直以为男主只是书本中的人物,他的剧情其实就是作家笔下的描述而已,包括听到声音,我也将其理解为作家的一种写作手法而已。但最后看到原来他们是同一个时空、同一个真实的世界,感觉构思挺巧妙的,一支笔能决定他人的命运,能裁决他人的生死,这个权限真心跟地狱判官一样。但是作家毕竟是人,不是魔鬼,最后动了恻隐之心也是必然的。要不,自己不就成了杀人的刽子手了吗?不过最后这个结局真的不算惊艳,这跟我说是文学旷世巨作,不信服。反倒是修改稿的最后一番诠释倒是挺温馨的,生活中的小感动,不正是激励着我们:活着真好!不正是鼓舞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吗?
还没有完全变成搞笑艺人(……)的弃疗演这类有点神经质的文艺工作者也太适合了,还有病弱属性加成简直是在针对我(x)我好爱她.jpg故事是好故事,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把作者置于笔下人物的更高维,杀死角色因此显得儿戏,本片让造物主和造物直接在同一平面碰撞,“上帝”反而比笔下人物更慌乱,倒错感很有趣。但作家构想的那个BE实在……压不住整部影片,教授你品味真的不行怎么就觉得这个结局完美精妙得无可替代了还非要男主去死,从文学性上讲明显最后硬生生刹车改的那个HE更好些……另,作家岂不是此生都不敢写BE了?本BE爱好者嚎啕大哭.jpg
一部很特别的、初看可能怪怪的套娃作品,隐喻小说的真实、人物的真实、生命的真实。用叙述者和被叙述者的二重结构,创造了一种结局的悬置和摇摆不定,一种商谈的可能。手表作为首尾相接的线索,隐喻数字化、机械化的人生,和对时机的把握。税务员因为工作机缘结识斜杠反叛的烘培师,从被diss到fall in love,叙述者被程序化的人生突临转折,那一刻,他活了过来(literally),所以他开始争取自己的生命权,他想要继续活着。而那些使他活着的东西,不过是文字,平凡的、琐碎的、唠唠叨叨的平常话语。
影片在中后部分达到高潮,既然是剧情片而不是科幻片,在悬疑解除后影片自然失去了天马行空的魅力也失去了腾转的空间,流于灌鸡汤也是没办法的事。这种打破第四道墙,形式结构有些独特的剧本往往应该像夜行动物一样收到欢迎和好评,无非是确实没把悲剧贯彻到底而改成喜剧,这是豆瓣评分脑子不太好认为平庸的原因。实际上电影带有浓重的宿命论的意味,深刻的贴近现实的往往被认为悲剧更符合,但真理是由实践来检验,实际上我们有必要讲他变成日常感的喜剧,而非猎奇的悲剧,命运之外也有自己的选择的权利
我太喜欢Emma的英音了,又温柔又有力量。而且Emma完全把一个有点点神经质的作家表现出来了。(还莫名有点小可爱哈哈哈哈)情节设定好新颖,一开始我以为是平行时空,没想到是在同一时空,这样戏剧冲突就更强烈了。只是初版结局揭晓的时候我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充满「诗意」,但新的结局我喜欢,生活兜兜转转,每一个小物件的存在构成我们每一天。「它们的存在有更伟大高尚的原因:它们是来救我们命的。」用力且细心地感受每一秒,美好说不定就藏在其中。
如果自己可以知道人生的道路与死亡的时间,那么你还会一样按照社会的规则与自己从小学会的习惯与思维方式过余下的时间吗,我想这就是人生美妙之处,人生不会因为你的规划与你的预测而走向你编好的剧情,人生是由各种不稳定的因素主导着的,爱是一个伟大的不稳定因素它可以让你冒险可以让你变的脱胎换骨,所以要学会爱学会和人相处,我可以的不要自卑,操蛋的生活我来了!
大概除却开头,就是个无比烂俗的套路电影。像所有类似电影一样,“如果人活在故事里”这个主题可以延伸出的所有深刻意义它都避开了,落在了无聊的“以生活中的温暖对抗迷茫和绝望”之类的小清新主题。并且几乎所有情节上的重要转变都非常随意且充满巧合,更不用说这个如此令人失望的“感人且充满诗意”的结局。给及格是承认开场戏拍的确实井井有条且有趣。
短期内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普通却精妙的小职员,原来人生是被设定好的,这一设定我见过不少次了,但这确实是很吸引人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头就抓住了我。选角非常赞,女作家、女主和男主,都非常喜欢,奇妙暖心的故事。美中不足的是后三分之一有些许平平无奇,但不影响我喜欢它,也算是一个折中的结局了,成全了三个人,世界和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