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莉(张艾嘉饰)成长于台湾南部传统小镇的医师家庭,她和哥哥林佳森(左鸣翔饰)二人自幼接受精英教育,从名校大学毕业。然而,佳莉不愿跟哥哥一样,被迫放弃恋人谭蔚青(胡因梦饰),而接受父亲之命所强加安排的婚姻。她毅然离家北上,和恋人程德伟(毛学维饰)在台北这个急速现代化的城市中结婚定居。
然而,70、80年代经济起飞的台湾,商业竞争骤烈,德伟逐渐卷入那个金钱竞逐、应酬酒色的世界,最终迷失了自己。愈益感到孤单空虚的佳莉,一日接到电话告知:德伟已经淹死在海边。她赶赴海滩边,面对那一具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丈夫的尸体。
多年后,佳莉重遇外国归来演出的谭蔚青,两人在咖啡厅回忆起旧事。
第2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2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杨德昌
第20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原著剧本(提名)杨德昌 / 吴念真
《海滩的一天》下载观后评论:
结构精美,宛若盘丝。佳莉婚姻的不幸,在于她以反抗守旧的资本家族礼教的方式过着向往其余裕留存的生活矛盾。影片中有两个惊艳的细节。其一是德伟刻意将给妻子和情人的信笺装错信封,由此深谙导演对于角色内心周密的刻画功力。其二是佳莉面对作家发出的不情之请时,对方去提车,待回来时却已是人如风后入江云般的留白,无声之胜。佳森的两段独白另别有诗意。他说:“我笃信一辈子都只靠自己,结果却选择信任了一个人。”他说:“我醒来已是下午两点的阳光,教人觉得不是冬天。我渴望重新认识一切,但周遭的一切却都那般冰冷,而我的心却是那般火热地跳动着。”那个坚冷的时代,的确要求心里有某种坚冷的东西和它对抗。爱情中无智者,所谓胜者,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谁有一颗心,心中有爱,就必然被折磨得半死不活。海滩上的一天,独怆然而涕下。

日本留学的医生世家,顺从父亲的佳森反问佳莉快乐是什么,仿佛那时已经预知了命运的残酷。蔚青再也找不到和佳森跳探戈的那种感觉,海外流浪十三年换来台北两日游,换不来重见旧爱的勇气。讨厌喝酒的德伟为了生意天天应酬,终于开起了奔驰,可人变得不老实。不管他是故意还是无意把信装错信封,一切尽在小惠的掌控中。佳莉从Fendi托特包到LV手拿包,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张艾嘉演遍了纯情少女、叛逆青年、深闺主妇、霸道总裁,金马欠她一个提名(当然后面都补起来了)。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将人生保存,社会好像故意把丈夫和太太分开。电影名叫海滩的一天,但那天海滩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必多问。城市的历史总是包裹着边远小镇的辛酸。杨导巧妙运用有影无声和有声无影的手法,回忆中夹杂着回忆构建出令人惊叹的真实,难以相信是处女作。扎实的四星。

“第一种可能他在这里 或者她只是在台北的街上晃晃 但是哪一种对你来说都一样了”“这应该是下午两点的阳光 让我感觉到没有冬天的感觉 感觉像是春天 我那么想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 周围那么冰冷 但是我的心却那么炽烈 我已经够幸福了 小小的生命延续了那么久” “从小到大 大大小小的考试 都没有教过婚姻怎么过 还有童话故事里说的都是幸福的大结局 却没有人教”“我那时候在学校教你这样 教你这样 我现在谁能教教我呢”“我前几天睡着一直感觉结婚就在我睡醒之前 社会好像把男人和女人隔开了 男人在男人的场所 女人在女人的场所 我想要了解你 你周末却要打球 那一天在哪里 你一直说我们不幸福因为没有孩子 但我觉得不是 在我还没有把握幸福之前 我怎么能告诉另一个人他会幸福呢”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不同 不通

三星半。近三个小时的片长承载了大量不断展开的信息,从一次看似平常的故友会面以回忆的形式揉入了多个个体从青年直至中年的婚恋。比起侯孝贤对乡土的旁观与执着,杨德昌的首部长片选择切入城市中产的情感与家庭生活。不同于将重点放在氛围,感觉,在镜头光影等角度独运匠心的侯导,杨德昌是来讲故事的。对于被侯导折磨了三天的我来说不啻是一声福音。也因此:台词速度很快近乎是在快放;人物“演”的痕迹较重,部分群演略有出戏;海滩证人各自特写出镜的一幕颇有跳脱之感;结尾处理过于刻意,观众不需要胡因梦替自己思考。从回忆结尾到现实这三年的成长跳跃,大概杨德昌自己也发现没有足够的交代,难以避免突兀,可又不愿见到成长作为落脚点的核心思想淡去,于是生硬地借演员画外音进行总结,只是这一来却画蛇添足了。

杨德昌真像一个过分合格的房屋中介,连门后面的犄角旮旯也要拉着你看个不休,甚至会讲起这房间的过往,住过谁,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离开,晚上华灯初上,不开灯的话,窗帘后会有何等景色。他甚至会特意选择一个雨天,让你来感受独坐窗前的腔调和氛围,听树叶沙沙,看路上水洼涟漪……但是,这太繁琐了,加法太多了,喝美式咖啡就够了,不用再倒入一杯苦瓜汁。这样就直白和没有余地了。同样一个故事,能够感受到他所给的氛围,其实时间少一半也可以做到。比如不用两次去见胡因梦,才知道她是刻意躲着,也不用在海滩上听所有人讲一遍自杀的人投海前的场景。每当独白,又很文艺腔。虽然我赞赏杨德昌的诚意,但他创作时太沉浸,太不放松。“食少事繁,焉能久矣?”

杨德昌的电影总是像人生一样沉闷且漫长。胡因梦可真漂亮,脸上线条流畅,眼睛优柔又迷离,有种古典美。假设你有A与B两个选项让你做出选择,但其实里边并没有正确选项,A和B选择哪个都不会是幸福的结局。这种形式的故事内核让我想起了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中的涛,年轻时的她有两个追求者,她选择了个富裕的,后来他们离婚了儿子盘给了前夫,孤独终老,后来遇见了另外那个年轻时的追求者,彼时的他漂泊在外多年回到家乡已经身患重病。陪伴他一起回来的老婆向涛求助。少年离家,回家并没有出人头地,而是带回一身伤病。如果当时涛选择另外一个追求者也并不是一个,结局也不见得如意。人生能无悔吗?可能选择哪个你终将后悔罢了。
没有想到杨德昌的处女作所聚焦的主题居然是独立女性的成长与觉醒。由女性的对谈展开故事,通过音桥与剪辑的蒙太奇链接回忆与现实,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自然流动,人物的视角不断变换,但三条故事线随着佳莉的叙述毫不紊乱。佳莉完成了两次心理蜕变,脱离父亲(父亲的伪善代表父权的坍塌),脱离丈夫(都市家庭主妇与社会的脱节,杨导在当时就关注了这个议题)。第三者小慧极其Power, 是佳莉觉醒的警幻仙子,而哥哥完成了最后的指路,所以海滩上的尸体是否是德伟已经不再重要,佳莉完成了觉醒。杨德昌对于都市与中产的敏锐观察与文人式批判已见端倪。情节的八点档被消解在生活流的细节中,张艾嘉与胡因梦这对双姝美得浓烈
这部电影虽然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却也绘出了时代的风貌,由回忆串联起来的片段与自由切换的镜头打破了时空的壁垒。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佳莉、蔚青与德伟都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新一代人的理想已在现实面前逐渐瓦解。它的底色是现实主义的,但在现实主义的底布上有着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荒诞性。这种心理上的鸿沟让我们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而心理层面的变化也被捕捉进镜头进行放大。正是意义的断裂、沉默的延伸、叙事的开放性与注定的无力感,使得《海滩的一天》的表现力得以增强。导演打破了保守主义的印记,将电影语言的美学风格发挥到极致,用超越常规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奇才。
我一点都不觉得长(或者说我看杨德昌电影从来没觉得长过),感觉关于德伟的消失还有很多东西都没有说明白,开放式结局是ok的,但是消失的细节不说清楚的话很难辅助观众去理解女主的情感变化与成长。嘛,毕竟杨老师处女座,还是非常可圈可点了。婚姻的描写太真实太冰冷太客观,连我们观众都能感受到那种无能为力。最后家森死亡前的独白也是非常动人,名台词多到爆炸,甚至每段对话都可以感觉到是精心打磨过的,值得一品再品。至此,杨德昌所有的作品都已经补完,可以说他的作品从未让我失望,包括这部。就像刚才看到的一篇影评里面说的:“杨德昌像一位哲学家,太通透,好像一生下来就苍老,从未幼稚过”。
作为第一部长片,拍成这种水准只能让人五体投地了。回忆,倒叙,插叙,各种明快的剪辑竟然杂而不乱。更厉害的是在长达160分钟的电影里,我一点也不会感到心烦意乱,证明杨德昌对影片节奏的把握也是炉火纯青,不得不由衷的心生敬意。故事讲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经济突飞猛进,人们被工业化的社会裹挟前进,思想意识却毫无准备,男女都在迷茫中探寻自己的未来,忘记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男性膨胀后的自甘堕落和女性受打击后的自我成长相互冲突,在开放式的结尾中结束。没人想被束缚,但又受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身不由己。亲情,友情,爱情,婚姻皆是悲剧,我们到底该去向何方?没人会给出答案。
社会大染缸 幸福你我他 女性的觉醒 天真浪漫不复存在的时候 就是咬牙切齿的面对现实和生活 文艺青年在现在工业化进程的社会中是不被看好和喜爱的 工业进程化产生的某些畸形浮躁的现象 是我所憎恶却又无力改变的 面对生活一些所谓的哲学性的思考 被大众认为是所谓的无病呻吟 只能希望在保持自己的天真时 也能更好更坚强的面对人生的意义在于这类似的问题 希望自己活得清醒且独立 爱杨德昌我要说一万遍 在自己面对人生抉择还有迷茫时期看这部电影 还蛮戳心的 是选择父母给安排的生活安安稳稳 还是勇敢一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无论是哪种选择 “不要相信别人 只能相信自己”
失望,但是也不惊讶。一个男性导演对女性内心生活和成长的臆想。影片开头还以为会是隐性百合向,或者讲述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性是如何从对方的故事里找到力量。结果……作为一个成功的钢琴家,谭蔚青对自己的职业一点激情都没有,13年后还满心怀念着旧情人?林佳莉总是一副无所适从的表情,这根本很难展现她所面临的复杂的困顿,林最终的转变也是没有什么现实基础可以真的让女性观众与之共情或者从中得到鼓励。佳莉好友是不断靠男人上位,但最终总是被欺骗,被抛弃。佳莉母亲是有苦往肚子里咽,理解女儿想反叛父亲的心情,但是不会做任何积极地改变。画面很美,但是无法填补内核空洞…
其实你回溯到这部你就会可以预见杨德昌与蔡琴的十年 怎么说 那种女人的视角是建立在试图去理解男人的基础上的 所以什么样的男人至关重要 无论是德伟 阿隆 其实都是他自己 包括与蔡琴的十年 也是事业最光辉的十年 我觉着他甚至有用“无性婚姻”去开拓他的电影高度 因为无论这部 还是往下 青梅竹马等等 夫妻之间都透露出一股性冷淡风 那样的台词 真像是亲历而写出的 为了电影 才可以忍受十年无性吧“这叫自卫 没有罪的”——《青梅竹马》啊 对 我觉得幻之光和阳光普照都有借鉴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