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片 名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年 代 1991
◎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类 别 剧情/犯罪
◎语 言 汉语普通话/上海话/闽南语/粤语
◎字 幕 中字
◎上映日期 1991-07-27(台湾)
◎IMDb评分 8.3/10 from 2,232 users
◎豆瓣评分 8.6/10 from 64,581 users
◎片 长 237分钟(导演剪辑版)
◎导 演 杨德昌 Edward Yang
◎主 演 张震 Chen Chang
杨静怡 Lisa Yang
张国柱 Guozhu Zhang
王启赞 Chi-Zan Wong
林鸿铭 Hongming Lin
金燕玲 Elaine Jin
王琄 Chuna Wong
张瀚 Han Chang
姜秀琼 Hsiu-Chiung Chiang
赖梵耘 Stephanie Lai
柯宇纶 Yue-Lin Ko
谭志刚
冯国强 Guoqiang Feng
陈湘琪 Shiang-chyi Chen
金士杰 Shi-Jye Jin
◎简 介
结识小明(杨静怡)前,小四(张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骄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提升全家的社会地位),他有一个喜欢摇滚乐的自称“小猫王(王启赞)”的好友,两人虽会去树林看人幽会,但过的是与周围诸多在“小公园”混的少年人完全两样的生活。
喜欢上小明后,小四便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开始被外界的各种力量牵着鼻子走。新识仰慕对象honey(林鸿铭)猝死,一向敬重的父亲的自尊与精神因为某次事件严重受损,加上将一次次“欺骗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气方刚又有很强道德感的小四终于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结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这条食物链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获奖情况
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1991)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 杨德昌
主竞赛单元 评委会大奖 杨德昌
费比西奖 杨德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下载观后评论: 影片不仅聚焦于最后少年因情杀人,还围绕男主人公家庭朋友社会学校乃至时代背景剖开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面。层层剖析导致最后杀人的原因。在目睹一系列帮派斗争后小四性格走向极端。他似乎与所有人敌对唯独哈尼这个有着极致的悲壮浪漫英雄主义色彩的人。哈尼这个代表理想的人却早早逝去,小四也逐渐看清了小明和其代表的社会。小明所有暧昧对象都是她生存的法则。影片中有变化的人物有小明和其父亲。父亲被审查和小明目睹杀人是同一时刻,父亲第一次与学校对峙时构图处于势均力敌,第二次时则是正反打镜头,呼应了被审讯时的姿态。后来父亲打孩子时宛如在打对不公平妥协的自己。通篇逻辑及其缜密细节环环相扣。另外一点是白色恐怖时期的背景构成一个乡愁的环境氛围和迷茫的感触。最后小猫收到猫王的那句话,不知名的小岛是杨德昌对当时台处境最好的诠释。
看之前做好了看悲情城市的冗长所带来的不耐烦,但是看的时候一点也没觉得有四个小时,只觉得刚刚好。手电筒照不亮前方的路,也指不明人生的路。honey出场真的被吸引住了,讲话有道理做事有分寸的水手服男孩子真的好吸引人,他死的时候真的心咯噔一下,然后我看这部电影后面就再也没开心过,越看越难受。小马哥真的是帅哥配德牧,对四儿很好。结尾后面他说“我只有他这么一位好友”我真的不知道为他们的友情喝彩还是惋惜。真的吗,那怎么会去碰四儿最喜欢的女孩子呢。两个人对待miss的态度就完全不相同,在电影里面小马也经常说四儿,让他敞开一点不要纠结于miss。小猫王每次问责人都特别可爱,个头不高,气势倒是挺足的哈哈哈。喜欢摇滚,唱起洋歌来还挺好听,还特地去请四儿的二姐翻译洋文。我不喜欢这里的雨夜,打打杀杀光线昏暗,字数.
如果杨德昌是一把刀,那一定是把能一寸寸斩断时代纹理的剔骨尖刀;原来工笔重彩,也能写就史诗。身为影迷至大的幸福,就是从每一段情节的设计、细节的堆叠、镜头的运用中,发掘更多的意涵,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无处不精密的计算,无限放大的潜力,也许除去杨导,再无人能复制。我真喜欢那些中远景的镜头,那是用路人看客的视角,在看时代的一粒灰。人物刻画自不必多说,只想提一句,两个在故事中死去的人物,一个是目空一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鹰般的哈尼,一个是父亲早逝却又不得不生存在父权社会夹缝中的狐狸般的小明;一个开启了小四的青春期,一个终结了他的青春,真是一对有趣的对照。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次观影,还是上大学时的附庸风雅,也像起初的小四一样,生活中有许多希望,看不懂很多情节;最近趁疫情在家重温,看出许多细节,也理解了更多无奈。
长,是真的长,是我目前看过最长的一部。但也没有觉得长,似乎顺着就这样看下来了。虽然是发生在台湾五十年代的事情,可是涉及面很广于是我都能理解。爸爸第一次找老师理论回来的路上真的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是什么改变了小四呢,是对小明的爱还是爸爸失业的转变。这种改变是慢慢的吧,他本来拿砖头想要去打邻居老板,可是看到他喝酒摔到河里就一下子扔掉转头去救他。我还蛮赞同小马说“不要为了Miss做这样的事情”。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小四就是因为认识得出现偏差才会去杀小明吧,他像精神不正常了一样,又好像以为在拯救小明。可是小明认识到了现实的世界,小四还在向往着武侠小说里的正道。我有点怀疑导演是基督徒,因为小明的结局间接的与没有和二姐去找牧师挂钩。 虽然小马比较帅,可是张震身材也太好了吧!
基本无特写,也极少近景,大量中景和小全景。构图上,人物常常处于中、后景之中而被各种前景所遮挡:门、铁窗……大量水平线垂直线构图,工整,拘谨,严肃,压抑。很多构图还体现了空间的逼仄,形成挤压感。有场戏是小四、小明和医生在医院里,前景是走廊,中景是墙壁和门,后景是被门所框定的景深处的四个人物。还有一场戏是小四和小明在学校院子里对话,双人远景,无法看清人脸,摄影机完全不跟上去。铁窗之类的前景的遮挡形成视觉上的囚禁,另外不断处于中、后景被冷峻、记录般的摄影机从远方旁观的主人公们则在视觉上形成了人物无法掌控和真正占有画面的表达,这表达了60年代白色恐怖下台湾社会中的人们在强大的社会权力的倾轧下无法自主命运的状态。有场戏是固定机位中小马在他家屋内而小四在屋外,两人对话而小四始终不入画,画框形成阶层区隔
9.21.每个人的青年期都可能变成小四,小四的行为基于是对世界认知不满,因而反抗;2.父亲的在教导主任面前的崩溃标志小四精神世界的崩塌,对于小马,小明,滑头,哈尼等人的不满催生了一个“一刀下去就完了”的理念;3.小明是最悲剧的一个,她游走在夹缝之间只求生存,但却对哈尼,小四那样的人产生真感情,这就像是《悲惨世界》中的沙威,信仰在现实面前崩溃,一个主张“现实主义”“弱肉强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女孩在小四哈尼的“理想浪漫主义”前崩塌了;4.小明应该是爱小四的,原因是她说不会去管那些交往过的男生却在看到不对劲的小四时上前询问;5.小马,小四,哈尼,前期的小四父亲都是不同程度的同种理想人格,并且其程度是递进的;总结:我打死不愿当牯岭街少年,可我明白我很容易就会成为,我害怕
最后半小时所有冲突爆发而带来的惊艳,让我觉得四个小时好值。我喜欢小明那样了解自己的魅力所在,又聪明,懂得施展魅力的女孩。在影片的社会背景之下,女孩被视为玩物,尤其是像小明一样的漂亮女孩。但她心甘情愿地投入洪流中,为了生存,反正世上也从没有真正的爱啊。没有人真正了解过她的处境,没有人真正理解她,所有人对她好都只是为了换取她的感情。小四也是,他自以为“知道”小明的一切,但只停留在知道,他不停地翻看着为夫殉情的日本女性的照片,他不懂自己明明可以保护她,她却仍然要做让人瞧不起的女孩。于是他用那把日本女性切腹殉情的短刀了结了小明的一生,完结了自己的爱情,他在隐忍了诸多欺辱之后,终于到达了自我所认同的正义。小明的一生短暂又美丽,她在向医生老练地谈起爱情时,是最动人的一刻。
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接近静止但静中掩动的韵味。真神奇,心想导演是很沉静的人。讲到这部片的主题,看之前我还看了一点别人的影评,因此也是带着预想去看电影的。最后的杀人情节,顺其自然。虽然我一开始的确没想到张震要杀的人是小明就是了。“哈尼?”“滑头?”“小马?”“警备局那帮傻帽?”全猜错了,最后到快显山露水的时候才看出小明的问题,明白过来张震要杀小明。说到这里,之前我还去了解了一下小明(杨静怡饰演)、小马(谭志刚饰演)、哈尼(林鸿铭饰演)后来的事业生涯。杨静怡当时凭这部片拿到了金马奖提名,谭志刚拍摄此片后18岁那年刚过生日两个月便车祸身亡,林鸿铭后来骑摩托摔断了腿,在台北开了家咖啡馆。杨静怡的选择真令人诧异,她还是选择了回到美国当一名会计。
电影的镜头剧情都在去电影化,似乎想竭力接近生活本身。于是各种线索就真的像在生活中一样在平静无聊的表面下纠缠发酵直到最后的爆发。生活的滋味被稀释了,生活的悲剧也被稀释了。但有些地方高调的,又不像是这个电影里的,比如哈尼和他的战争与和平。整个电影我处在一个很失神游离的状态。这是刚刚接触社会的年龄。我们佯装一些“混”的品质,然而它一戳就破,也无法保护我们留有的“真”,可当我们真挚对待的时候,又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被撕扯。想反抗,但伤害的只会是我们自己和与我们同样陷落的人。life sucks and there is no way out. 不喜欢,但丈夫被审核回家后那一晚的戏太好了,可以让你去揣摩人心的剧情,另外很喜欢小茂~
今天打开久违的电脑,准备跟过去说个拜拜,第一眼就看到桌面上醒目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大二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是个深夜,室友都睡着了,我沉默地爬上床,胸口憋得难受至极。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压抑,大篇幅都是讲可爱的少男少女,杀人以后也迅速结尾了。但难受在每个角色身上都看到似是自己经历过的影子,所以不是为男女主,是为自己过去 青葱的岁月不值。这部电影我会一直放在桌面上,但也没有再看第三遍的必要了,唯一的作用是提醒自己要记得告诉孩子,青春不是逃学打架谈恋爱,不是吃醋,不是动怒,不是暴力,青春有了这些东西做为调剂会变得丰富和意义颇深,但青春本身却是积极的、年轻的、奋发的,充满光明与善意的,不然老来要回味什么?
4.8/51 环境在个人成长中所占的重要性可能远超乎我的想象2 不得不承认自己 青春已逝的现实 不再会为“爱的人”所冲动 但能理解他们青春期躁动渴望得到他人安抚的情绪 2.1 从小马的角度来看 他众兄弟情谊轻儿女情长 是正确的 2.2从小四的角度来看 小马物化玩弄女性 不尊重小明 尤其小明还是他喜欢的人 是不对的 2.3 上帝视角来说 虽然21世纪是尊重女性的世纪 但小马是偏理性的 小明擅长拿捏各对象的心理 玩暧昧 “是90年代的寄生虫”3小四有错 错在冲动 错在狐朋狗友间一步步走向深渊(但他们又真的都是狐朋狗友吗?小猫王重情谊 哈尼的正义)错在把爱托付给了一个不值当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日据50年与戒严时期和白色恐怖对这个岛意味着什么。生活犹如船上的漂泊,彼时没有人知道它将航行何方。“我读过最厚的武侠小说,是《战争与和平》”。“在不为人知的小岛上,竟然有人喜欢他的歌”。“我们与日本打了8年,却在住他们的房子”。不仅是定格青春的史诗,一代人的荒芜;迷雾中的希望,却有宿命般的惨烈收尾。“为何你们都想改变我,可我和这个世界一样不会被改变”。小明是苦难中早熟的少女,是被猎人围堵的七色鹿。她那么苍白,在不该聪明的时候聪明得令人绝望。小四儿,小马,还有honey。倔强,桀骜,理想,愚蠢,浪漫。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也曾是这样的少年呢。
“我在台南,无聊的要命,每天可以看几十本武侠小说。后来,我叫他们去帮我租最厚的小说来看。其实以前的人,跟我们现在出来混的人,真的很像。《战争与和平》,其他的武侠书名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这一本。妈的,我还真想写本小说咧,干,给以后像我这种人看。太晚了,书又读的不够多。”“他是最老实的人,就是天天不服气,看别人不顺眼,横冲直撞的。我每次都想跟他讲,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原来你跟他们一样,对我好就是想改变我。你好可笑啊,你以为你是谁啊?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