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圣地亚哥·米特雷 / 圣地亚哥·米特雷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费比西奖圣地亚哥·米特雷
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圣地亚哥·米特雷
《阿根廷,1985》下载观后评论: 检察官斯特拉瑟被选中对军政府提起指控危害人类罪的案件。军政府保留了经验丰富的高级律师,他寻找年轻的法律毕业生和缺乏经验的律师组建了一个团队。由于暴行发生在全国各地,他的团队寻找受害者并记录了他们的证词。在审判的第一天,法院收到了炸弹威胁,但斯特拉塞拉说服了法官审判必须继续进行。审判由摄像机记录下来并播出。军政府的许多受害者就他们遭受或目睹的酷刑作证。斯特拉瑟拉意识到,他将有机会向法庭上的法官和整个阿根廷提起诉讼。本片的高潮部分,是斯特拉瑟最后的结案陈词,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生死边缘的老人在判决结果前向他询问那些人是否判刑,斯特拉瑟拉不忍心,告诉他那些人都被判无期徒刑。不久之后,斯特拉塞拉得知法院判处量刑从轻。他对大多数结果不满意,开始写呼吁书。但似乎历史对人民造成的伤害,难以得到公正裁判。
很厚重的历史题材,相信经历过那段腥风血雨的阿根廷人会感同身受。把军政府中的高级指挥官交由民事法庭审判并判其有罪,这的确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应该有的所作所为,比起美帝那些资本家操纵陪审团肆意玩弄司法的虚伪民主来得勇敢得多。片子着重表现检察官排除万难冲破阻挠,誓把罪人绳之以法的坚韧不拔,配以大义灭亲的副检察官和一帮热血青年的帮助,把全片气氛烘托得异常热烈。但美中不足的是搜证环节、法庭辩论以及遭受阻挠方面的情节安排得太平淡了,根本没有凸现整个过程不同日常地困难程度,以至于在一个写实风格的片中产生了主角光环的味道,到最后那段经典的结案陈词部分显得太过于高光与孤立,造成前后失衡彼此割裂的感觉,大大削弱了男主检察官的人物形象刻画。不过个人挺喜欢此类题材,毕竟能把令人震撼的真实事件搬上银幕是需要勇气的。
上映同年阿根廷世界杯夺冠,一下子让世界焦点又集中向了阿根廷。不过即便如此似乎这部片子并没有在奥斯卡外语片里激起多大的浪花,反倒在后来漫威高层大变动的纠纷当中还被牵扯进来。其实两个半小时看完信息量并不足,尤其是庭审的过程,并没有将整个过程的难度呈现出来,这个难度不应该是单单体现在生命威胁这种单一的阻碍上,包括怎么让这个审判有效且被军方承认,中间在收集证据以及处理各方信息和人员必定存在许多艰难险阻,并不是说一定要把戏剧冲突凸显出来才行,但至少把整个过程的复杂性和主角团是如何一一克服和解决的细节呈现出来,而不是单纯的煽情和口述,这样才不会让每个人的付出以及受害者的陈述变得廉价,除非真的像七君子那样就专门做戏剧冲突。总之在两种方向之间都做了太多取舍,最后就显得有些平庸了
我觉得是一部相对比较平庸的片子,整个片子叙事节奏偏快,无论是他们取证的过程,他们收到的威胁,副检察长妈妈态度的转变,证人的陈述,结果的宣判,感觉都非常赶。从这个片子里我感受到了阿根廷军政府种族灭绝的残忍和不人道,但我完全没有感受到这场审判艰难的地方。在该片的叙事中,审判的顺利进行更像是理所应当的,所谓的国家英雄也完全没有拍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人的描写,他们甚至在大部分时候完全就是个群演的作用。但这次审判的事件确实很值得关注,用更接近电视机的画幅,与大量仿佛电视机中播放的效果,加强了该片的纪实感。最后的永不重来还算是蛮能触动到观众的。 2024-6-19看
看到有短评说这部电影是低配版韩国某电影,有些不理解这类说法。这部电影观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不煽情,其中只有一个女士浏览卷宗的时候流泪,其他角色没有流泪的画面,更多的是愤怒与勇敢的呈现。既然编剧和导演对待影片是这样克制的态度,又怎么适合与那部韩国电影比较呢?东亚社会与之对应的土地和居民到底承受了怎样的苦难,一定要以煽情和流泪作为标准来控诉压迫行为?在最后的陈词中,检察官说这类案件没有现成的案件作为法律依据。影片的结尾也是用法律作为武器进行上述。真心希望东亚社会不要用眼泪控诉压迫,而是以法律限制压迫。喜欢把这部电影和韩国某影片作对比的人,也许更喜欢蒙着被子哭泣,都担心哭声让压迫方听见,更不用说法律申述的打字声呢?
本来这种电影哪怕拍得笨拙冗长技法羸弱,仍能轻易四星起板,毕竟题材与史实震撼,然而本片却嫌失望,太轻巧和简单化了,本片触及的可谓是阿根廷永恒之殇,只要稍有了解就知道是半个阿根廷被血洗的极端恐怖惨烈的历史事件,本片非但没有拍出与之匹配的重量与厚度,相反看到最后字幕出来更觉得全片还有几分阿根廷主旋律的“正能量”意味惊了,也许在其他题材可以如此,然而这一堪与纽伦堡审判相提并论(规模不一样但是性质相当)都是本国司法乃至超出人类认知底线的无法准确界定的罪行,是超越国界的,关乎脱开意识形态的正义与尊严,本片拍法是相当不合适的,可以说是完全淡化了当时事件的恐怖程度,如果这样的电影多了那也怪不得如今年轻人不懂历史了 #SFM
题材厚重剧本薄弱,人物刻画和叙事结构远不如同类型题材的芝加哥七君子。对于法庭的戏码也是一带而过,除了证人证言外对其他环节几乎没有刻画。结尾的acusación固然打动人心,但作为一部倚重法庭戏的电影,对司法在程序正义上的刻画显然不够到位。nos cabe la responsabilidad de fundar una paz basada no en el olvido, sino en la memoria. No en la violencia, sino en la justicia. 正视过去才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比起原谅,不遗忘或许才是更难得的勇敢。
这部让我想到波米那期1987影评,别国历史,我们的童话。问题也和悲情城市那期很类似,甚至表达上不如悲情城市,悲是把人放在历史背景下讲人的失语,阿根廷这部明显就是就事论事在讲85年民事诉讼军政府的案子,艺术创作加了太多笑话,削弱了这件事的严肃性,我觉得是本片最大的问题。转念一想人家有对于历史自省的机会,对于军政府所谓“你们的孩子没有死,没有活,只是消失了”的历史错误的审判,有这样的电影并且展映就是一种优点和进步。反观在这里这样的电影和孩子们是真的消失了。
大概是3.8/5这样,siff sho场见面会导演太可爱了忍不住+分到4.1/5
中规中矩的政治片,低配版《辩护人》,以阿根廷历史上著名的“五月广场母亲”事件为背景,讲述里卡多·达林扮演的主角率领律师团队大胆挑战军事独裁政权,帮助在军政府残酷统治下被迫害的人们终于寻回正义的故事。摄影机近乎痴迷地拍摄遇难者家属在法庭上如何声泪俱下地痛陈自己的经历,煽情技法也过于普通。人物形象的塑造较为片面、单一,男主及其团队自带的主角光环相当耀眼——只要怀抱着伸张正义的目的,只要拥有一颗坚守真相的初心,一切困难都会自动让路。这都削弱了探求正义路上的曲折,对悲剧发生的原因、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也缺乏更加深刻的反思。
最好的戏份都在法庭上,最后的庭审结辩很燃,中间几段证人的讲述又让人心碎,夹杂着有历史感的录像镜头也用得好,让人像是置身当年的庭审一般,去倾听,去感受。
缺点当然也有,胡里奥这个人物当然是有两面性的,他在军政府当政期间的无作为是出于自我保护也好,是某种意义的平庸之恶也罢,当他接受认命担任检察官的时候内心不可能只有一腔热血,但人物的这些复杂面没有展现出来是挺可惜的。
anyway,瑕不掩瑜。民主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民主事业做出贡献的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我们永远需要这样的电影~
#SIFF26, 这里面带来真正深刻思考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军政府对人民的压迫会造成人民剧烈的敌对反应。然而事实上广大人民对被迫害的同胞反而不知情,转而感激军政府带来的和平。
律师团队收到的各种排挤与阻力显然是意料之中的,人民在讲述迫害事件时令人激愤。尤其是车上分娩,以及分娩后打扫卫生的桥段,几乎是全片的高潮。
“阿根廷自从1983年后回归民主和自由,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电影是我在电影节里面看到的前几名了,然而观众反而不多。
其实抱着吃代餐的心态选的这片看,不过仿佛在看阿根廷版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但其实是比芝加哥要重得多残酷得多更接近我们想代餐的东西得多的现实。于是就会觉得这部避重就轻的地方还是很多,检方到最后最大的危机也只是“被前独/裁/军/方威胁”,亲人安好伙伴无事,结尾落在惨胜但胜了,只在字幕里说实际上有人逃脱免罪。最打动人的倒是和史实纪录片段交织的受难者讲述。但还是会羡慕,至少真的判了,还能被讲述,能说出“永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