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迷离劫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法国导演维达尔想重拍一部默片时代的吸血鬼影片。看过香港电影《东方三侠》后决定启用其中的女主演张曼玉。张到法国后只能用英语与周遭的人沟通,所以拍摄过程很不顺利。这
法国导演维达尔想重拍一部默片时代的吸血鬼影片。看过香港电影《东方三侠》后决定启用其中的女主演张曼玉。张到法国后只能用英语与周遭的人沟通,所以拍摄过程很不顺利。这其间,大家都在议论张与服装师的异常关系,制片人也开始怀疑导演维达尔的能力和动机。有一天,导演在看完刚拍完的镜头后突然出现精神不正常的状况,制片人终于要决心撤换导演和女主演......《伊》片以戏中戏的形式展开,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一部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台前幕后的种种状况,探讨人与艺术,即现实与梦幻扑朔迷离的联系。
《迷离劫》下载观后评论:
三刷。私认为是曼玉表演的高峰,因导演二义化样貌均对Maggie强调“简单的、原始化的表现力”,故曼玉彻底是返璞归真之状态,也成为双重“导演”复原行为下缪斯般存在。中后期随镜头前“导演”的缺位,欲望压制环境中人物关系随之被抻出,曼玉的被支配属性削弱,双重导演边界也愈加模糊,但导演视角在戏中戏的双重架构中却已完全侵入文本,魔法般轻巧地操纵起镜面影像,阿萨亚斯在影像层面一步步做减法,引诱观众进入massage的迷宫,直至曼玉在雨夜对现实逃离继而闯入元电影范畴,表层迷惑似是镜头的游离及舞台化调度,但已经是阿萨亚斯具有Irma Vep气质的对舞台、梦境预设障壁之闯入,既呼应了希区柯克在《爱德华大夫》中的弗洛伊德梦境原理探讨,又是对戈达尔名言的先驱性实践:“电影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理”。

阿萨亚斯能把这种人物关系和状态写得有意思,真不容易,长镜头和调度不着痕迹,他对画面是有直觉的,不能说精准,只能说是直觉,而且对蓝色色调有自己的敏感或者癖好,雨夜戏令人心惊,一下子就能想到初看《夏日时光》时,家人离去后老人在空房间等待夜幕降临时的色调,完全印在我的记忆里了。还用了SY的tunic 全组人都放开胆子在玩的感觉!

非常私人,非常法国,应该是要先看过《日以作夜》才可以更好理解影片。个人理解这个电影讲的是拍电影时整个团队相处的边界问题,从导演和老婆吵架后的那段戏可知,这种边界显然是很模糊的,以至于导演在现实里把张曼玉拍成自己老婆。当张曼玉与导演在现实里完成了边界模糊,这部电影才真正完成。

4.0。法國對東方文化的獵奇式凝視使得Maggie的存在本身即帶有強烈的侵入感,但此種後殖民主義視角在深度上遠不及德尼。倘若新浪潮電影將演員化為角色,好萊塢則更喜歡事後摘桃。看到阿薩亞斯要把《迷離劫》改編成劇集,還是會擔心其本人不久就要被這部電影裝進去。

很好奇《迷离劫》的译名是怎么想出来的,很美但是也很莫名其妙。张曼玉 阿萨亚斯,怎么也不能打两星。看这部电影的人,大多是猎奇吧!翻拍 戏中戏有一点《阮玲玉》既视感!张曼玉的女飞贼发型真是很像83版梅超风!最后感谢豆友分享的自制字幕,功德无量。

看之前还以为会是类似《阮玲玉》的作品,是伪纪录片,但在文本层面没有给作为演员的张曼玉和1915经典角色Irma Vep互文编排。没看过Les Vampires好像也不影响理解,那是不是说明这个戏中戏文本选择完全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知识分子电影会毁掉电影工业。”“如果电影只有一种,你们也还是会喊闷。”与其说阿萨亚斯是在用严肃喜剧表达自己对艺术电影内心的挣扎,不如说就是写给张曼玉的一首情歌:他们看不到你的美不要紧,我理解,我欣赏;然后现在他们都知道了。
3.8 运镜我真的,dizzy but fascinated. 曼玉在西方世界在法国在剧组的exotic感很奇妙很亮眼很出色。整个电影也很spontaneous, 最后成片都变波普了好家伙。
看起来是Maggie的表演大师课。我找不到焦点,但许多高水平友邻给的评价很积极。调度很不错。女主角尽可能地充填了寡淡的符号角色——一个外来的欲望焦点。
4.5 特别好看,在不经意间就结束了,甚至没觉出自己看了部98分钟的电影。全程手持,带来了置身纷闹片场的临场感、迷离感,很新浪潮
關於文化reference的限制,或通過解構影像甚至膠片直至患躁狂症的抽象線條色塊,或在雨夜夢遊中讓虛幻的現實奪回文化指涉
看了张曼玉 又没完全看看了场电影又没完全看一些生活一些状态一些工作一些逃离一些性感一些感性都忘记了
152nd 完全是张曼玉用演技撑起来的电影。巩俐去好莱坞当陪衬,张曼玉在欧洲电影中实验,两者演艺生涯路线蛮让人寻味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