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锡尔斯玛利亚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上了年纪的演员玛利亚(朱丽叶·比诺什 饰),年轻时曾饰演“西格德”一角,西格德是一个充满野心,具有致命魅力的女孩,吸引了一个名为海琳娜的成熟女人并导致她最终自杀
上了年纪的演员玛利亚(朱丽叶·比诺什 饰),年轻时曾饰演“西格德”一角,西格德是一个充满野心,具有致命魅力的女孩,吸引了一个名为海琳娜的成熟女人并导致她最终自杀。这个角色让年轻的玛利亚获得了成功,跻身名流。多年之后,年过40的玛利亚对自己的年龄格外敏感。此时,玛利亚将再次出演成名作,不过角色由迷人的西格德变为自杀而死的海琳娜。而好莱坞问题少女艾利斯(科洛·莫瑞兹 饰)将接手西格德的角色。玛利亚对艾利斯由开始的不屑一顾逐渐转为依赖,如同海琳娜对西格德的迷恋,然而这份危险的痴迷却伤害了玛利亚与她唯一的朋友,私人助理薇伦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饰)的亲密关系。《锡尔斯玛利亚》下载观后评论: (如果我有十佳那么这部必是了)如果比诺什是将成为Helena的Maria,那么Sigrid就是坏血中的Anna,新桥里的Michel;critics是一种面对老去的自我保护,它防止人思考自己毁灭性的吸引力被规训的事实;小k是太通透的角色了 “youth is better than maturity”但抛弃品味重回无知永远是可能的,要放下高贵的思考,欣赏别的年轻女孩的奋不顾身和戏剧化,要允许自我毁灭式的爱上她们,因为最可贵的不是年轻,是随时投身于现实世界的innocence,因为有着迷人的肤浅笑容的Sigrid,会变成拥有英雄主义的爱的Helena,她的能量从没消失,她做好了永远活在这个危险而生机勃勃的故事里的准备
时间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年轻的时候也许什么都没有,什么也没见过,但莫名有一种很强的力量;年长的,拥有光环与名誉,金钱和享受的生活,反而焦躁失意。Maira和Valentina,Sigrid和Helena,两个人的关系,到底是一种力量的索取,还是像Valen说的人性的表现?四十岁的年纪明明什么都有了,还要控制住助理的一举一动,似乎这样才能安心。Valen的离开,又是因为映射小说或是终究受不了精神上空间被剥夺?可以讨论的地方真的很多,就像电影里一句话,同样的台词,不同人看也是不一样的意思。
很喜欢Maria和Val对戏的部分,那种分不清现实与戏剧的模糊感和两人之间隐隐的暧昧感,仔细品味起来太有意思了,每句台词以及两人细小的动作表情都值得细品。Jo-Ann每次出场都让我感到厌烦,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没想到最后Val也如同剧中Sigrid离开Helena一样离开了Maria,本以为“现实”中Val会拯救Maria。但其实对于Val的突然离开,导演还是做了超多铺垫的。不是很喜欢尾声这节,结尾也有些平淡,感觉还差一口气就结束了,没有「私人采购员」结尾的震撼,可以做的更好的。
影中影的剧情很吸引人,很久没有一部让我边看边回放回味台词的电影了,特别是女主在20年后演自己十八岁的成名作的对手,从一开始的排斥和讨厌,但是慢慢的越来越理解,并接纳了四十岁的自己随着岁月的变化,现在就是当初的对手,影片的台词值得反复推敲,我回放好几处的台词,很佩服导演对“马洛亚之蛇”物理现象的用心拍摄来映射影片中以及影中影的两位女主的关系~也强有力的的映射了女性 20/40岁心理的变化~好久没有看过这么震撼我内心的电影了
选择了一些开始不太喜欢的事情,慢慢发现固有成见慢慢发生变化,并不是表象的样式,也许这个过程是逐渐延伸自己,会失去一些本不想失去却下意识伤害的事物,但最终意识到当时的自己虽然成功但不一定真正理解,随着时间在我们身体中的深入穿透,生出了不一样的东西,也是当时只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被误以为是真,而如今的样子则披上的时代的痕迹,都要向前看,并且适应,最后会觉得也许并不坏,时间也许不只有负重的那一面。
7.5/10 这就是我理解中的自然主义: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丰富而慷慨地向观众展现自身。人物大段大段地谈论剧本,谈论自己的看法,尽管这听起来是专制的和暴力的,但在这部片子里并非如此,她们并不是在为了观众谈论,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为自己而谈论(这解释了文本层面那种看起来笨拙的互文关系)。人物(以及自然)对于观众完全的无意识,这就是这部片子的关键所在。plus:细节和敏感度。
比诺什与好莱坞的克里斯汀演对手戏天然地就与戏中戏里两个女主角的身份形成了互文关系,这是一个讲述从拒斥到接纳自己并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女演员的故事,三个篇章层层递进描述了女主的这种转变,故事主线与戏中戏相互映照着,女主就是那个挣扎的中年女性,都同样地对自己的助理或者爱情有着犹疑,但却又不够勇敢。这种手法其实可以看做是对艺术起源探索的艺术。
最爱第二部分。自看过personal shopper后就深感阿萨亚斯的影像一部分源承欧洲传统,一部分通向新锐和未来,他通过嵌入老片桥段从而引出意会之“云蛇”概念实在高明。马洛亚之蛇不同时节有不同美貌,是一种“穿梭时间的自由”,而主角在转身呼叫助理却空悠寂然时,又陡然提供了电影的一个神性时刻。期待生命中的“云蛇”时刻。
8.6 没有用庸俗的闪回来交代前景,通过人物关系的设置将马洛亚之蛇的文本在现实,过去和戏剧中重叠,主角马丽亚在这三个不同语境中拥有着矛盾且对立的身份,非常细腻的捕捉到女性情感的柔弱与复杂,Valentine的突然消失再次对应了元文本且赋予了电影几分诡异的气息,同时对时代改变及媒介使用的探讨也恰到好处。
很有趣的互文。比诺什眼中的波光流转堪称永恒,剧中玛利亚并未亲眼见证雾隐缥缈的蛇云却化身为若有所思的时间本身。片中关于浮华、艺文、名利、往昔的讨论意外具有娱乐性,阿萨亚斯的导演状态也相当松弛。最喜欢第二幕中屡次的山间行走和模糊虚实界限的对戏,女性间蓬勃隐忍但热烈的性吸引力,倏忽隐于山峦叠翠。
欧洲中年文艺女演员的自我突破,节奏曼妙,中后段进入叙事幻境时,排演、现实与剧本相互叠加,蜿蜒在意识和记忆的山峰之中,轻盈地漂浮,又有向内审视的强力。难以忘却过去,面对新事物瑟缩不前,却又鼓起勇气尝试的女主非常可爱。科技带来沟通方式的变革,一切都在追求速朽,哪里才有真挚的怀恋。
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对时间和青春的执念。喜欢这种碎片化式的表达和双重隐喻。喜欢cloudsofsnake的象征,恰恰是val与maria的关系,云只是穿过山谷,然后缓慢地,缓慢地,消失。最后,她终归是接受了她所喜欢而她不能理解的事物,接受了这个真实世界,一切回归往常
朱丽叶比诺什演技依然超群,这片山地很美很容易让人陷入幻想的境地,让虚实重合。而当人物的心境随着角色的换位,人物关系微妙的改变之后,《卡农》的出现让三个女人的角色指向了一个人的三重面,虚幻性更大化,无论谁是谁,疏远还是暧昧,答案不再重要,结局就是这出戏的诞生,或是再无结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