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巨匠肯·洛奇一生用镜头为底层呐喊,这位英国巨匠的新片《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依然关注底层生活,电影讲述一个潦倒的送货司机和他妻子,只能找一些零工或者午夜倒班的工作勉强度日,因为找不到稳定工作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影片主要角色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现实主义电影之一。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肯·洛奇 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英国影片(提名) 第22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编剧(提名)保罗·拉弗蒂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下载观后评论:
妻子在床上,隔着黑暗说,就好像是我越努力工作,越是坠入无底深渊,我常做这样的梦。基本上,整部电影拍的就是这么一个灰色的梦。拖了很久才看它,几乎是带着一份对肯·洛奇的逃避情绪。他的电影足以列入人生必看,但它们都不准备让你看得舒服。随时笼罩的低气压,无法降落的压抑情绪无论感伤的、温情的、吵闹的,都足以让人有想落泪的情绪。父亲质问散漫生活的儿子,我真的不懂你怎么了,你本来成绩很好,可以上大学,你应该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儿子反诘,读大学?就像朋友的哥哥欠下57000英镑,毕业后到电话中心工作,一到周末就借酒浇愁。父亲只好弱弱回答,不是人人都会那样,会有好工作的,只要你努力读书......可他们彼此内心都明白,生活的上升空间其实早被堵死,有许多局限和无奈摆在前面。在接连的绝望里,期许着再过六个月,一切可能会变好。

前半部分平铺直叙,一度觉得无聊以为自己看错片子了,突然因为子女关系出现家庭矛盾起了一个小高潮,吵架的场景我太熟悉了,像青春期的我。儿子被罚两周不准去学校,男主角无法及时赶到校长办公室,他请不到假,这种公司是完全在压榨,self-employed,没有假期,没有足够的休息,请假一天要罚款100英镑,这算哪门子的self-employed。他赔不起这个钱,他请不起假。贫穷是一座压在他背上的大山。疲劳驾驶那一段我差点以为他会出车祸,还好没有。还有最后,他被打的面目人非,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看路,第二天凌晨不顾家人的阻拦,开着货车去工作,我看着他情绪崩溃,不停的转头查看路况、转弯,这两分钟我也很害怕他会不会出车祸死掉。画面渐暗,影片结束,但是他们一家贫穷的生活没有结束。ps:小女儿是照亮一家人的阳光啊

我始终相信苦中作乐的浪漫,只要我们把世界翻转着看,去理解每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虽然看起来无奈,但这样或许父亲就能看懂儿子逃学拿喷枪在那些墙上留下的涂鸦了。任何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不应该建立在压榨自己和家庭的基础上,钱努力总会有,但失去的时间和错过的欢乐努力不来。如果注定平凡,就让那些我们理解了的经历和遭遇,无论好坏,成为茶余饭后的故事。生活的浪漫花钱也体验不到。我觉得在签单上,女儿给客人留下的话“你欠我爸爸一条裤子”就很可爱,虽然父亲被他家狗咬得有些狼狈。在医院母亲夺过父亲的电话,用脏话骂他那自私的上司的时候也很可爱,虽然这可能让父亲失业。一家人聚餐时,母亲因工作要离席,全家人陪着一起去,在车上一起唱歌也很浪漫。能花钱买的浪漫都不算珍贵,故事垒成的浪漫才无价。生活需要理解。

与其去感叹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不如去想想他所做的每个一个选择的推动因素。哪些是他自身的精神缺陷和能力不足带来的,那些是社会或者国家这些不可抗因素造的? 1、公民通过让渡自由的权利来获取国家的保护,片中的主人公所让渡的权利得到了等价的保护了吗?2、社会作为国家最大的群众组织本身是具有独立精神的,其影响力对于个体来言都是一个几乎不可抗拒的力量。可是社会这个群体对于片中的家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他把家庭的未来推向了什么方向?引起共情是影片的基础目标,可只是停留在共情而不是去分析原因并且做出改变。那就会如大家所感叹的那样“没办法,这就是生活。”

好难过啊。“I’ve got no choice” 片中妈妈梦到在沙里越陷越深 片尾爸爸不顾家人阻拦 开入黑暗 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 然而他们别无选择。deliveryman也好sanitation worker也好 穿上制服游走在城市之中为我们提供服务 而符号化的个体要怎么受到重视?好在孩子们很聪明 Seb涂鸦讽刺的是消费主义垃圾一样铺天盖地的广告么 小女儿机灵的猜测扫描器的漏洞 或许希望在下一代吧 好无奈。labor rights真的是沉重的议题 又政治敏感 当工作根本无法增加人的价值 于是循环往复消磨人的意志...这部电影值得写长文感想 值得给年轻人看 值得给每个脱离现实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既得利益者”们看看

在我们每天富足生活的另外一面,总有很多人在为生活拼命奋斗,你可能会认为他们一辈子都只为了吃穿用住而花费了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学历?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工作?但是事实上是这个世界上的平凡人真的太多了,而社会的残酷有时候也远不止我们所看到的那么一点点。他不是童话,它是生活,所以他的结局并不是他们获得了什么财产啊,或者工作的提升遇到了更友善的人,而是日复一日的为这种生活而挣扎我就在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好一些,在任何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对别人好一些,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些什么,而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我们离真正的所有人都富足安康,想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还早的很
标准的肯洛奇式苦情片,一如既往聚焦底层的生存状态。被大数据智能化碾压的底层劳动力,每周6天一天14小时的工作状态,和贵国996相互映衬。生活就是这样,被锤得鼻青脸肿也好,第二天还是要早起奔波,为填饱肚子,为了不流离失所。看到是“全体非职业演员”还有些惊讶,演员表演状态都很好,不知道他们现实身份怎样,如果同样出身底层,那影片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别样复刻。看到有些评论说片子太刻意了,操蛋的儿子、吃人的工作、抢劫的暴徒、尿浇头,组合起来就是故事会般的不可思议。可现实是怎么样呢?下岗潮的东三省,丈夫用自行车驮着妻子去卖淫。要感谢肯洛奇,一直为底层发声,在这样的时代,仍然为底层发声。
很冲击。大部分人的一生确实是一场苦行。人们忙忙碌碌奔波是为了活着甚至更好得活着,但是不少人却是在透支健康甚至生命的风险来活着,尤其是底层的人,活着就没有时间关注孩子,孩子更容易出问题,如此恶性循环!当然富人也是良性循环!塞巴其实很善良,只是缺少了父母的关注,他的爱好在父母眼里是不务正业,所以家长和孩子的理解和沟通很重要,可是我相信并不容易。喜欢这个小演员。电影最后并没有按套路给出某个结果,我觉得导演并不是为了取悦观众,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底层人群,一种大爱的导演! 天!才发现已经看了导演三部电影了!冥冥中,相似的,纵然曲曲折折,终究相遇。
讲述苦难、煎熬、贫穷、挣扎的电影很多,主人公的故事大多也能使人感同身受,当然通常只限于前半段。看多了之后我们会感受到希望,瞧,他那么惨的遭遇,最后还是迎来了曙光:有人给予爱了、叛逆的都成长了、后悔的都变成了确信……人们开始不相信这世上真的有无止尽的苦难,真的存在“触底也不能反弹”,真的有人一直哭泣……电影的主角Ricky什么也没说,什么也说不了,他努力了,却没有变好。不是努力的人“通常”都有收获吗?但他好像一无所获,很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没有和解,没有反转,没有奇迹出现,也没有希望。所有人都哭了,为了朋友,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或者说为了自己!
我明明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可我就是想给编剧寄刀片,中途看得我摔了一次眼镜,真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看完之后五味杂陈,唉,就算一万句“Jesus”,也无法形容我的莫名的愤懑,这苦涩的剧情,实在让人难以下咽,太他妈真实,太气了,以往所看的英国电影所展现的都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光鲜绚丽的一面,从未想过,他们的底层国民也会经历苦逼的人生,遭遇糟心的破事,忍受生活的艰辛,接受资本的剥削,明明是一部外国电影,却在片中常常可以看到与中国人民雷同的生活轨迹,美好不常有,只是昙花一现,大多数时候还是不能事事顺心,没错,就像结局一样,明知前路渺茫,依然抱恙前行。
影片最大的意义让这些人被看见,被尊重,知道他们为何不顺,生活中简单的事情对他们到底有多难。和《我是布莱克》里的救济制度悖论一样,本片也呈现了无保障的所谓self-employed工作是多么荒唐,以及这些人根本无法和资方斗智斗勇。他们越穷越忙,越忙越穷,这一切的起点只是因为没钱并缺少专业技能——而没钱的最初原因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公与阶级固化,电影限于篇幅并没有展现。吵架戏的水平太高了,普通人就是累了控制不住自己,比谁嗓门大比谁更强硬,很少能一套一套地互相反驳。影片的结尾极其讽刺,可以直接续上《闪灵》里不断打印的那句话了。
一直想着等周围环境稍好转一点再看,至少不会那么沮丧。但是现在看来,也没什么好等了,也许越是在这种时候越得多看这类电影吧。快递小哥的故事我们这肯定不比大嘤少,比如:快递公司为降低成本压榨员工导致很多快递服务品质降低,顾客投诉后克扣员工薪水,又再省了一笔,看似解决顾客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断压榨底层员工。这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事。看到评论说看完这部电影记得对身边的快递小哥宽容一点,但问题的根本是快递公司为了赚更多的钱,节省人工,牺牲员工和顾客的利益。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快递小哥宽容,更是对那些大公司不要太“宽容”。
我不停地落泪,我知道这样的社会议题拍再多也是不为过的,做了社畜才体会到,现代社会能把人逼到怎样的窘境信誓旦旦说和你是合伙人关系,其实只是想不对你负责的同时又无限制地压榨你最让人难过到崩溃的是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工作勤勤恳恳,他们克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珍惜自己的家人,却被社会无情地摧残蹂躏底层人民的贫穷困境以及被资本社会的异化就像流沙般将你牢牢困住,只剩无力地挣扎和越陷越深这样一个只是冷静展现社会现实的电影,包含了多少肯洛奇对于这个世界能变地更好一点点以及人们能够过地更好一点的痛心疾首,这是太伟大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