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失业的英国青年大卫,如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一起加入一国际组织游击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投入西班牙内战,对抗佛朗哥的独裁暴政。大卫因负伤来到巴塞隆纳,战时血泊中悲惨呼喊的声音,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呓语。他发现自己摇摆于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与新认识的爱人之间,心中的改革梦想却不因远离战场而稍减,最后选择回到前线战友身旁……
本片曾获96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提名、法国凯萨奖最佳外语片、欧洲影展最佳影片。
第4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肯·洛奇
第48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肯·洛奇
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英国影片(提名)肯·洛奇 / 丽贝卡·奥布莱恩
《土地与自由》下载观后评论:
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政治前是脆弱无力的,但是正是那可贵的理想之光照亮了身处腐朽堕落的人为政治中的人类社会并给予了其一丝救赎的机会;历史从未属于过“人民”,人民的热血滋养了野心家并沦为其获取权力的棋子,人民的牺牲构建了权力的地基,同时也喂饱了苍蝇;人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它是对的,而是为了证明它是对的;革命是头母牛,需要众人一齐挤奶,助产小牛。而大多情况是没人做事而分了母牛,接下去去抢有母牛的人;不要放下你手中的枪;为什么历史总是给理想主义者开玩笑?当那些居高临下者朝他们开枪时我知道这个世界印证了人类自身最大的局限性--理想在现实前的不堪一击,背叛革命理想的人往往是最擅长玩弄权力的人。权力能取缔理想,但无法阻止新的理想的诞生,或许这就是人类自身为数不多的能够突破局限的可能。

肯洛奇这个老爷子真的是共产国际的编外人士。影片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崇高的理想主义是如何形成和破灭的全过程,令人唏嘘叹惋。我认为老爷子在这个时期的政治上是不成熟的,还是将大量的感情和同情放在工人党的个人理想主义上,但是并没有批判他们政治上的幼稚。非常可以理解,因为这种理想主义的革命情怀是最具激情的,最打动人的。不过之后的《风吹麦浪》显然是更加成熟,更加能够从客观冷静的视角表现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浪漫主义,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革命也是需要统一思想战线的,革命更是需要政治上的考量的,革命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悲伤的是,个人主义的情绪必将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甚至激不起一点点浪花。这是多么荒谬啊!有时候荒谬的来源可能正是,人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我想到了蓝夜里的那句话,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去想身体的疾病,承诺的终结,天光褪却的必然性和光亮的消逝。什么是无产阶级,什么是共产主义。我觉得是违背一切的思想,我们要对抗我们的自私,懒惰,欲望,软弱,寻求庇护的渴望。战士们解放一个又一个村庄,他们其实激化了一场又一场新的矛盾,然后他们继续去解放和追求自由与土地。其实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某一个宏大棋局的一个棋子和其中一个游戏规则。什么是革命,就是一种人人参与的讨论,寻找公平。死亡还会继续,战斗也没有停止,没有多余的时间让你回忆往事,一切在斗争面前都十分迅速,春去秋来尘土归依。

肯洛奇的影像风格太写实了,镜头下人群发生愤怒和骚乱会持续很长一阵子,一句对白往往穿插着许多画外的七嘴八舌,一场戏里几乎对每个演员区块都给了等量的信息量,甚至我看到一半才知道伊恩哈特是主角。我没有西班牙内战的背景知识,看完只觉得中苏式的革命好像不太适合个性太张扬的西方人,共同敌人在前却没能停止内杠来团结大多数。女主布兰卡是革命工人阵营中最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立场坚定到有些激进、非黑即白,但也有怀柔处事和使团队和睦的调剂能力。连数年战斗中fxs的枪炮都没有让她丧命,最后却死在虚伪的同阵营军官的手下,挺讽刺的。

革命百态,献给一切理想主义者的挽歌。如同维斯康蒂之宴舞,陈忠实之卦命,多少歇斯底里,多少青葱岁月,了却成王旗变换(男性政治哲学主体)的又一口号。肯洛奇以粗粝而古典的摄影风格回到了前红色意识形态年代,扣响我们心底里未能完全泯灭的那份纯真,他抛弃掉“主义”的矫饰,简约的建筑视觉引导向结尾—多年后女儿的颂词,下一场灵动的呼喊又将响起。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初却被多数人遗忘的土地。撕毁左派身份的那一刻,才是“面向未来而梦想”的开始。还好…还好…

好导演有很多,而肯洛奇只有一个。「土地与自由」是一部罕见的,从加泰罗尼亚“民兵”共产主义阵营视角进入西班牙内战的作品,沉稳,没有任何炫技。在这部动人的作品中,肯洛奇处理的是在革命“内部”的集体主义问题:当(以个人为名的)政治力量试图用集体的名义消解个人时,便开始走向另一种集权。党同伐异,在清理内部敌人的同时,也把革命的信念一同摧毁。也是在这种境况下,结尾电影的华彩段落,他们仍然奋起发出与法西斯战斗的宣言,才如此感人。

“同志们,我们的斗争毫无意义了。” 比《风吹麦浪》早了十年,但主题是相似的,都是关于曾经天真热忱的理想主义者们是如何走向分崩离析与自相残杀,讲的是正义的追求是如何在实践中变得不正义。中间国际歌响起的那一段,依然十分被触动。此外,肯洛奇在主线之外,也依然注意到了女性在革ming群体中的处境,被污名化(被误认为是妓女)、被边缘化(不可以直接上前线,要去做后勤和支持性工作),看完之后想去读奥威尔那本《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了。
戴夫寄出的那些信并没有寄达,最终是在他独居死去的居所中一个尘封的木箱中发现的。整个理想主义的革命往事都借由这些无人问津的信件和报纸讲出,听众只有一个,他的孙女。最后,种下革命记忆的砂土撒进曾经的革命青年的墓穴,孙女念出那一段革命者的诗歌,其他在场却形同不在场的人就是与革命者隔绝也不再信任革命的今人。一头一尾两截本身就形成一个墓穴,将逝去的革命因子死死锁在其中。微弱的传续仅是偶然落在孙女手上一时举起的那条红巾。
他们是最热忱的一群革命者,尽管各方面条件全面落后,但他们秉承公社自由平等的精神,从来没有放弃为了土地与自由为战,不管那将付出多大的牺牲与代价。尽管他们的革命果实终将被掠夺,他们的革命理想终究会被埋没,他们也从未放弃过这份事业。没有这些人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之后的自由与和平,他们应该获得最为公正的认可与赞颂。他们的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下去,让每一代社会的革命者都能从中汲取营养,砥砺前行。
左派无限可分这话真的是正确的再不能正确了;这片的摄影不好剧情也一般给四颗星完全是自己的情怀因素,社会主义者所组成的民兵为什么失败很显然,所谓的政治斗争只是外部因素,事物的内部因素永远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从一开始不服从训练命令,到后面的民主投票,都在前线了没有一个能掌控一切的指挥官实在是无可救药,无政府主义者倒是不值一提,社会主义者永远这么天真把战争当做玩笑,能撑起一个国家才有鬼了
几个众人争论的场面印象深刻,炙热的革命理想落到现实却是一系列困难复杂的政治问题,如何分配土地,如何团结党派,如何进行军事斗争,军队建设.....这些议题是短时间的争论不会有结果的。聆听演讲时的热血沸腾终将是短暂的,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事业最终却被指为法西斯,红色的理想破碎在了现实面前,乔治奥威尔的经历好像比较类似
朴素的西班牙革命这群勇敢的无私的年轻人 在民兵(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人士)马统(西班牙革命政党)无政府主义合作的时候起码是所有人可以投票发言的民主时期尽管意见不一致但还没有扣帽子也没有个人崇拜 很多人已经坚定反对斯大林主义 把战士打成法西斯同盟这种污蔑实在令人痛心也让人知道某些人的狼子野心 致敬最勇敢无私的年轻人
??⚠️值得多看几遍,不是很传统的战争片,电影所记述的战争缓慢又磨人,双方都用着老式武器。个人感觉高潮就是电影中间关于在已夺得的土地上施行什么制度的大讨论以及后期共产党和马统共党的分歧及内战,可以让人反思社会主义的实践以及共产党的建设。爱情线…挺莫名其妙的…^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