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在日本的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是一家通过角色扮演为客户定制“体验”的公司。在这里,你可以租借到陪伴自己的“父亲”,愿意顶罪的“同事”......公司员工石井裕一在一次次的倾情扮演中,也陷入了对自己职业的沉思。陪伴在身边的人可能是假的,生命中的美好回忆又有几分是真的呢?德国名导赫尔佐格视角独特,打破纪录与非纪录的界线,在演练好的剧本和真实故事的交错之中,观众也不免从电影延伸出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思考。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下载观后评论: 8/10。石井在酒店里严肃地看着浴缸里游动的机械仿生鱼是一个绝妙隐喻,尽管仿生鱼是非生命的,但它模拟的姿态和真鱼无异,甚至使人类沉浸在假装冒充真实的情态中。石井成功伪装了自己的身份,顶替雇主向运营铁道的上司下跪道歉,道歉和挨骂变成了表演,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当接受贵妇美子的委托尽力扮演的好父亲,慢慢从伪装变成真情的欺骗,他带女儿出游赏樱,与从未见过父亲真实面貌的女儿跨入了熟悉的领域,随后女儿也借助欺骗,用一张谎称去巴厘岛旅游拍的海滩照片,向父亲证明这些年她过得很好,连演员和合作对象也越过假与真的界限,美子在接触中对石井产生好感,愿意结为真实的夫妻。正如石井为寻找工作灵感观察的仿生人,机器明明感受不到光线却效仿人类眨眼睛的行为,那么付出真情的模仿意义何在?石井最终通过一场虚构葬礼告别了虚构的身份。
这部有点太简陋了…虽然是在模仿游戏世界或者虚拟人生等的场景以及现实与幻想之间模棱两可交织变幻的界限,但是结尾总是觉得没有讲完。而且这部其实杂糅感非常明显,以日本社会为文化脚本,但视角棱镜是赫尔佐格非常非常明显欧洲的哲思和宗教式的情感镜头在其中。所以每次那个俯视镜头一起我就不知为什么回想起文德森《柏林苍穹下》那种悲天悯人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男主开造梦公司的视角更像是游走在大街之上试图寻找钻入一个个世人的躯壳渴望体验凡间生活苦痛的灵魂。虽是日本语境却毫无日本风格,但奇妙的是赫尔佐格窥视的也是日本现代文化之中留存的孤独,肤浅和焦虑的幻象外表。中奖片段如此欢乐我却看哭了,现代人真是寂寞得可怜,赢得钱用钱为自己遣散孤独;机械鱼片段诡谲迷幻最佳,与那种半梦半醒的迷离幻象相称。结尾也很欧式,有种迷途回归感
似乎在Werner Herzog众多作品中选了一部特先锋、极实验的影片来看。在了解新德国电影运动及这位代表导演的背景后,不得不说,本片还真是将《奥伯豪森宣言》的精神与“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样的纲领践行至今,即便它生于美国,讲着日语。 * 一度作为世界科技巨头的日德两国,又具有某种相似冷漠感的国民属性,以综上共通的社会背景为创作基础,把高新技术的生活化补足安置于人类身份认同的思辨话题里,稳妥地实现了顺理成章甚至如鱼得水的效果。机器人代替人类,远没有人类被其他人类取代可怕,比起其他“生命形式”在优越性上领先全人类,我们更加担心自身在集体中的独特性跟唯一性被侵夺。
到底有多像porn?就是男主角只要和任一男性独处,我感觉下一句对话就会是:“脱掉衣服看看腹肌。”然后男主角惊讶中夹杂着一丝羞涩的解开衬衫的扣子任由对方上下其手,你们脑海里能浮现男主角赤身露体的被压在身下发出憋大便一样的呻吟吗,我能。西方的《阿尔卑斯》,东方的《甲方乙方》、《私人订制》,戏圆人生梦并不是什么灵感偶发的点子,导演留白了很多情节,突出真假父女情的主线,几个层面的探讨真与假(关系的真与假,表演的真与假,电影的真与假,电影技巧的真与假,假戏真做的尴尬,亦真亦假的困顿),西方导演对东方的非奇观热爱,刻意“低劣”的画质太有韵味了。机器鱼做的好逼真
我觉得全片的点睛之笔正是纪录片与非纪录片界限的模糊。非专业演员们为影片表演出的真,还有围绕家庭罗曼史公司的员工和客户、通灵者或是机器人所作出的依照各自角色扮演出的仿造的真,让人不由得思考作为真实记录的影片和看似真实生活着的人类存在的意义。会做梦的机器人,在梦境中策划着死亡的表演。是否人类在社会、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也是被安排好的角色策划的?仿造的真实确实为真吗?谎言中获得的情感慰藉是真实的寄托吗?赫尔佐格并不想给出答案,他只是举着相机,像男主人公一样在边缘做着自己,在人物间若即若离地观察参与着,拍出一部家庭色情片。
赫尔佐格刻意采用了日本AV 式的拍摄方法,在日本都市文化与情色电影之间搭建了一个模糊的边界,粗糙而苍白的影像质感恰恰从内部生发出对真实的质疑,甚至在拍大头贴的桥段,摄影机居然出现了,这几乎是一种挑衅——这是伪纪录片吗?即便是在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情色空间,赫尔佐格试图诊断的也是典型东亚症候,即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虚构性,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关系在超真实(鲍德里亚语)的世界中变得无法被确定,私人订制的服务以努力占据我们生命中缺失的瞬间,以空虚填补空虚,只能是永远无法被填满的脆弱的象征界。
专门营造出的镜头晃荡感,没有专门把控的构图和分镜,看似很自然,其实并未还原故事的真实感,镜头语言反而多了几分刻意的生疏感,这种质感的镜头想表达数字时代的虚假,人为营造的气氛和人物真实的感受之间就像隔了层纱般朦胧。这种有意为之的处理方法,并未让观众拥有良好的体验,反而阻碍了共情的通道,很难相信赫尔佐格的暗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呈现出的仅是一部四不像,情感疏离的家庭伦理片×讽刺数字科技时代伪服务式的porn。科技再发达,这个时代仍旧买不了爱买不了人类的情感,各种“替代品”终究离真实很遥远。
机器人 鱼对上拟仿且雇佣的家庭关系,纯粹的恐怖谷曲线,从安心到厌弃一念之间。摄影机的存在颠倒了porn之所以为porn的逻辑。意识到父亲不在,是有延时性的,就像汤姆追着杰瑞跑出悬崖,只有当它往下看时才掉下去。那么一种雇佣的关系或许也可以靠时间获得现实感,所以哑剧表演生效了,一会儿是举不动的手机,一会儿是浮空的手机,单纯依靠表演者的反馈成立,而“父女”所经历的体验,都甩开了体验本身,什么划船拍照过山车都不存在的,重要的是“你的眼睛看着我”,只看着我,在此过程中不要让我跌落深谷。
当生活的体验被实验式肢解,意识到生活it's an act and made believe时,你渴求意义,你上下求索,是金钱、attachment还是某种门槛,答案因人而异。由假借日常影像手法的抽离式观影体验引导观众验证影像内容是电影戏或是电影真,到该手法成为观众的依仗构建出主人公的角色弧,导演似乎囊括了琳琅满目的议题形成自洽,血肉之躯的他者、未可知的机械或鬼神,得到有限的验证后如何去相信,扣中了现代生活的根本。
「4.0」影像的艺术性反思逐渐渗透进入由手持dv和航拍远景建立的纪实感中,形散神不散,譬如赫尔佐格令配乐与环境音同时在场达成的平衡。不仅是充当家人的主线,剧作的各种段落都绕不开“伪装”“替代”,通灵者伪装成亡魂,机器鱼取代了真实的鱼,网红炒作者扮作狗仔,葬礼伪造死亡。伪装和取代,带来情感的建立,当一对“父女”的感情愈发炙热,这种伪装得到的情感既真实又虚幻,这是影片最后男主所陷入的迷惘,也代表了赫尔佐格对人类情感的思索。
7.5登上晴空塔一场戏,他似乎回到了与文德斯在《寻找小津》那次碰头。又恰好与在后者所抵抗的拟真情结形成观照。这次的模拟伦理更升级到身份矛盾,但暧昧地让步于展示阶段。荷索时刻存在于摄影机背后,佯装生疏地按下录制键,用稚嫩的调度完成了第一层伪装,以至于演员在第二层呈现的拙劣演技与第三层高概念适配。由此构成环环相扣的表演逻辑。再由中间者的自我怀疑撼动结构,在未曾打开的房门前截断虚构/非虚构的出入口。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有出租自己去扮演各种家庭成员的这种自由职业。要多么寂寞的人才会雇佣别人来扮演家庭成员,还是说某些情感空洞想要得到体验?给自己雇家庭成员到底是积极的问题解决方法还是让空洞变得更大?这个社会现象的确值得审视,但导演却把自我怀疑的思考单方面安置在从业者这边,感觉失去重点。而拍摄手法感觉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故事连贯性和演员都很不到位,也没有沿着思路打开,真的不要硬夸。2.5
亲情、爱情、名声、甚至连运气和死亡都可以是假的,人们沉浸于此的时候,打破它真是一件好事吗,喜欢中奖的姐姐笑的好开心,家庭罗曼史公司的老板不敢踏进的别墅、人好烦,怎么都不对,不知足。/真实的不如虚假的,虚假的无法去面对真实的,那么造梦的人是否也能够做个香甜的好梦呢。/银桑的万事屋。/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刺这么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