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德国传奇女星罗密·施奈德1981年在疗养院接受人生最后一次媒体采访的故事。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艾米莉·阿特夫
第3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玛丽·博伊默
第3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配乐
《基伯龙三日》下载观后评论: 德国电影节@百老汇MOMA。I saw a tragic woman who's broken inside. She tried and tried to cope with the world, but only broke herself over and over again. PS:难以置信这次德国电影节竟然有手动马赛克!几部电影放映过程中都出现了。这部电影里有一次是女主的裸上身镜头,我特意回头看,原来是放映员拿着毛玻璃一样材质的东西遮挡在放映机前好几秒,于是整个大银幕都糊了,只能看到轮廓。这可真是开了眼了,在帝都看过这么多电影节/展,再血腥、色情的镜头也都一样放映,头一次遇到这样“文化自信”的“自我阉割”,我真是呵呵呵呵呵。
虽然不太了解罗密·施耐德,但《基伯龙三日》已经差不多说全她一生的问题。看的时候我总会想,她这种状态到底还能活多久?第一天能伪装,第二天全都暴露了。但第三天看着又朝气蓬勃。如果说第三天的振作是因为有爱情,倒不如说爱她的人们不愿放手。如果不是爱人和朋友将拉回来,或许她也等不到一年后再去世。虽然事实上并没有那个闺蜜。所以三天内她能如此转变,如果事实真如同影片中行进,那么男摄影师给她的是莫大的(甚至可称作惊人的)力量。但电影既然这样设定了,导演是不是也不想让施耐德再次落入一生陷在形形色色男人中的言语中(影片里记者也这么提过)?以上仅作为单纯看完本电影的一些猜想的感受,不过于考究。
围绕一次采访而作的名人传记片几乎可以算成一种subgenre了,这类作品的核心问题一直是:采访中传达出来名人形象是否就是他真实的人生?而电影本身为什么又要把这场采访复制一遍?这两个问题《基伯龙三日》都没有回答,所以它远非什么杰作。但它也难能可贵地避开了绝大多数的俗套,让它的四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确产生了动态的交锋,女主角更是从骨子里化身成为了罗密·施耐德。世人对于罗密的认知要么停留在茜茜公主的阶段,要么就是她后来人生的无数悲剧。本片夹在这两种形象之间,却也没能带出什么对人物的新认知。穷尽细节地描述完采访的这三天之后,大家就头也不回地各回各家各奔前程了。
8.5分。德国治愈系电影,很喜欢。42岁的女影星因为抑郁症来到海边小镇修养。陪伴她的有三人:一个是她同性伴侣;一个是不择手段想挖出故事的杂志记者;一个是她曾经情人的摄影师。各种情感和工作关系交织,电影始终在愉悦和苦痛的情绪中摇摆,配合有质感的黑白影像和恰到好处的配乐,观众的情绪也随着波动。最喜欢第一夜小酒馆那场戏,海边、香槟、照相机、手风琴、迷幻的音乐、崇拜女影星的酷诗人、偶遇的陌生朋友,满足了我对那种场景的想象,也许在电影中才能看到。
这部电影聚焦世界级女星罗密·施耐德(茜茜公主扮演者)在法国疗养小镇基伯龙的三天。这三天,罗密在痛苦中接受了德国《明星周刊》记者于尔格斯尖锐的专访,及摄影记者兼情夫勒贝克对她的即兴抓拍。这三天,罗密的闺蜜希尔德也在场,给予这位特殊的密友陪伴。罗密、希尔德、勒贝克和于尔格斯4人关系复杂而微妙。政论记者出身的于尔格斯将罗密扒得体无完肤。罗密狂喜、沮丧、痛苦、率真、崩溃……多重矛盾的性格和情绪在这三天中完全释放,勒贝克也留下一组闻名世界的照片。
一定要二刷!爱这部片的理由:四个人都是复杂的,而剧情,摄影和表演却又是那么克制,节奏恰到好处,让复杂也变得简练。1.罗密知道爱她的人也向她索取,但她坦然面对,甚至主动而热情地将他们所需要地奉上。快乐时像酒神像天使,抑郁时像被诅咒的石像。2.希尔德和记者是了解彼此的,选择别人的阴影下,却偏又是很骄傲的人,于是将对自我的厌恶发泄到对方身上。针锋相对,其实针头是对着自己的。3.摄影记者是个温柔又软弱的人,永远躲在摄像机后面膜拜美丽和脆弱。
盛名之下的孤独和无奈,玛丽·博伊默完美呈现了一个人到中年事业家庭皆失意的罗密·施耐德,内心的脆弱、无助、绝望、痛苦都尽数融在她的表演中,一层层揭开这个年少即负盛名但中年辉煌不再的女演员内心的落差与挣扎,选择生活还是电影,选择肆意生活还是缚于他人。最后海滩上的尽情享受和结尾似是与自己和解决定好好生活,可惜生活还是没能给她一个完美的结局,一年后罗密还是在失子之痛中猝然离世,人生比电影难多了。
我在看的一瞬间想起了杜普雷。如果不是年少成名,她们或者能在正常的成长节奏中,过得更加自我和舒适,而不是提早背上别人为自己设计的标签,活成了别人的期望;但如果不是年少成名,这世间或许再无最动人心魄的埃尔加,也再无最明媚耀眼的茜茜公主。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两者都不愿放弃的选择,于是我们会唏嘘会扼腕,但是对她们来说,更悲哀的是他们从未拥有的过这样的选择机会,即使有,我们也逼着他们选了后者。
讲述罗密最后时光的电影,其实那时候她也不过四十多岁,但是一生都没有逃开cici的影子,甚至结局都有那么些相似。演员笑起来很美,非常棒的镜头感,可能这就是罗密天赋。电影给了一个明亮的结局,虽然一年后罗密就香消玉殒,导演终归是不忍心。不明白为啥要弄成黑白的。ps.moma还是商业影院,不如资料馆开放,手动马赛克也是够逗的。观影人还有不知道罗密施耐德是谁的,也是够了。
“你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扮演“茜茜公主”的罗密斯奈德本人就如同公主本人一样待人热情,对生活充满了活力,但她一生都未能摆脱“茜茜”的固有形象,“茜茜”一角即给她带来无尽的荣耀,也让罗密施耐德永远的陷在了“茜茜”阴影里,电影中罗密一再强调我不是“茜茜”但是谁有能把她们真正的分开呢,外表光鲜的罗密最终还是和“茜茜”殊途同归般落下悲剧的结局!
@MOMA德国影展 喜欢的原因是自身经历的共情,更喜欢的原因是它的克制和不令人沉溺。结构方面,一喜一叹息两段对比,"圆满采访“后各自被迫直视生活与关系”本质“后的失落,都极其呼应抑郁真意:并不是无法狂喜,而是无力承受癫狂后的失落。”你害羞且内向,却又需要不断展示于人,身处两极的感受如何?“”不好,但你只能这样,要么继续生活,要么继续发疯“。
金色中极致的短暂欢愉 纯洁神圣 为何她一辈子都“是”茜茜公主 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没有人不被她吸引 但谁也不能真正拥有她 “这是我的工作” 万众瞩目是她的宿命 受人操控也是她给予的恩赐 但她终究只是一个人 一个普普通通渴望得到爱的女人 而作为一个母亲 孩子的爱是最纯真无暇的 PS:美人连眼角的细纹都那么让人沉醉啊
影片再现的是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罗密·施耐德在基伯龙疗养期间的经历,分析了明星背后的真实生活、在大众眼中,真实的明星和所饰角色之间永远有差距,罗密·施耐德就在这种差距中被绯闻和不实报道缠身。但基伯龙三日,让她认清了真实的自己,也在记者笔下,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but,这样的传记挺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