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90年夏天前东德图林根州附近的乡村。即将年满19岁的玛丽亚和男友约翰内斯住在约翰内斯父母的农场里,她宁愿沉浸在书本中,也不愿专注于毕业。随着德国的统一,人们有一种新时代来临的感觉。 当玛丽亚遇到住在隔壁的农民亨纳时,玛丽亚与这个比她年龄大一倍、任性、有魅力的男人燃起强烈的激情。在充满未知的气氛中,爱情诞生了:一种充满渴望和欲望的秘密激情,吞噬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艾米莉·阿特夫
《有一天我们会告诉彼此一切》下载观后评论: 旧爱重逢,道路认同。事实上,文艺青年不仅容易被持笔杆子(摄影机)的人运用自由、浪漫和唯美修辞手法虚构的文学(摄影)作品征服、捕获和受洗——坠入并沉醉于宗教意义上所谓的爱河,成为与神话/童话人物共情、共鸣、共舞「共命运」的务虚派,也会「误入歧途」被资本主义F权制主导的景观社会、符号系统和象征秩序(收买性掳掠)救赎性引导过去——卷入权色交易,成为《犯罪现场》悲剧性角色的扮演者和现实生活中身心利益受损的被害人。显然,发生在丛林法则之下暴力而残酷的「猎巫」运动被处于忽左忽右状态的女主「东方红色力量代表」滤镜化、爱情化和西方艺术化了。这也是为什么年轻而美丽、天真又无知的她会被外部势力骚扰、侵犯和渗透,会被迫与散发着臭味,具有腐蚀性的化学药物依赖者发生化学反应,以及最终被野蛮人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的原因。
这个过程就是先占据身体,再占据心灵。我倒是很喜欢,女主是新人,但演技真的不错,在她身上仿佛能看到艾玛纽尔的影子。确实是女导演拍出的片子,因为很多细节的体现一看就是女性的视角,很耐人寻味。首先因为它的政治背景,影片中交代了很多细节。男主虽然是农民,但他依然和女主有共通性,爱看书,孤独。而女主也有一定的恋父情结。他们二人的关系不断拉扯,危险又迷人。时代背景下未知和迷茫,男主认为女主年轻,(当他们去往城市约会,他仿佛是那个被时代抛弃的人,他知道女主总有一天会离他而去,除了年龄上的差距。这也为他的死亡埋下伏笔。)女主在伏案看书的时候,男主盯着她的背影发呆饮酒,那种害怕逝去被抛弃的感觉油然而生,只有占有。而女主的男友对自己的未来规划非常清晰,他和女主的身份距离也在慢慢拉开。其实他始终没走进女主的心。
视角非常好啊,虽然确实有点微妙。不过对我来说,开头不久女主和男友得知两德统一后去慕尼黑的路上,当淡淡的麦黄色的回忆感跟雾中风景里被用来表现成人世界残酷的节奏利落的摇滚乐配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电影的视角不可小视了。看到中间,女主提起小时候在一个少年集训营唱的歌,大家合唱起来,然而西德的人不唱,战前出生的老人也不唱,就猜到那首歌肯定跟共产主义有关。刚刚一查,发现是1933年纳粹集中营里的跟公会有关的囚犯创作的,可想而知这首歌最初的反法西斯意义,以及在冷战期间会如何被东德运用。在今天看这部电影,想起十九岁的女主是一九七零年生,影片的视角顿时又丰富了一层。她第一次主动的时候,四十岁的农夫情人猝然愣住了一瞬,紧接着却无可违背地采取粗暴的方式,和那时女主的那种迎接命运的眼神一起,让我难以忘怀。
除了年龄差(19/40岁)之外和洛丽塔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完全没有批判。甚至连男主最后卧轨了也反而让它成了个德国乡村美丽爱情悲剧。开头玛丽安就听妈妈说她爸要和一个20岁的女人结婚了,而她自己19岁。后来玛丽安不可抑制地对农夫邻居产生情欲,经常躲着妈妈和同龄摄影师男友去偷情。床戏可以说是两个半小时里唯一可看的部分,但还是觉得荒谬重复,情人对她不可思议地粗暴,虽然两人确实张力十足。但每次都是读书做爱,非常无聊。只是两人显然乐在其中。直到玛丽安受不了天天撒谎,想和同龄男友分手和情人在一起。情人劝她的话听起来熟悉得可笑,像是照搬著名VO文《只是当时》——你还年轻,你总有一天会离开我的;你和我在一起就要忍受孤独,因为没有人再会和你说话,不会再有朋友。玛丽安一一答应,然后第二天看见火车轨道上他的尸体。
不知是不是主角滤镜,像D.H劳伦斯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亨纳具有奇特的成熟男性的魅力,以致于约翰内斯的年轻都显得太过稚气、文艺也显得太过肤浅,明明亨纳的野性、粗犷对女性具有侵略性,而这种侵略性也很快被美化、反而显得无比雄健,观众受逼迫不得不把他当作劳伦斯小说里那种男人,让他的野性、粗犷可以被原谅,因为恰恰可以满足刻板偏见中的女性的需求,毕竟女性总是“犹豫不决、敏感,急切地需要一场接一场的粗暴的性”,而男性的性表现力则可以补偿他们一切精神活动的贫瘠,进而获得格外的优待。这场感情像是看多了古典主义小说之后被催眠的产物,更接近中老年男性疯狂意淫的视角,他们认为自己既拥有莫名其妙的雄性特质明显的外在,同时性功能亦丝毫不会衰退(文艺男青年根本比不过他们),至于卡拉马佐夫的出现,更显得别扭、格格不入。
只有我觉得这片还行吗?我觉得可能是女主“莫名其妙”的心理和冷门的历史背景文学典故设置了双重的理解门槛。三十分钟的时候我以为是青春爱情伤痛片,四十五分钟的时候以为是两德统一历史片,还觉得不如去看《光芒渐逝的年代》。直到众人合唱Moorsoldaten那一段,我意识到这二者都不能完全概括本片,也让我的评分直接上升了一个等级。本片从一个少女的视角看两德统一前夕的东德乡村,她还不能完全理解身边种种变化的意味(所以缺乏社会批判),她的“爱情”带着厚厚的文学滤镜(所以莫名其妙),而她的未来左右摇摆、一片迷茫——这何尝不是两德突然统一时许多东德青年的心态?从文学角度看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点,例如三位阅读女性的不同命运、“讲述”(erzählen)一词的反复出现。
果然,积累就是该盲抽才好玩。|得亏不是个恐怖片,画面好美,又刚好是秋天,好一个狂野的秋天。只可惜故事讲得太女频青春伤痛文学了……原本觉得竟然有意外收获,终于又逮到一个男性演员身体更美的,第一波脱的时候喘息声搭配镜头太美了,大叔的腹肌和肋骨欲的人脸红心跳,对比之下女主角的相机小男友直接如同没长开。可是、可是后面的故事似乎没长开……野兽派直接走风驰电掣流的么,刚脱就给穿上了……又,刚脱就给关门口了,头回觉着读书段落插得气死个人。本来以为上来读妥爷深度能上去,结果、唉……结局是很可以的,要是空镜和目光的衔接更好些,爱欲生死更极致些,感觉会更好呢。
情欲戏无疑是本片最为亮眼的存在,恰到好处的气氛烘托与尽职尽责的演员贡献会让观众有一种本片要是黄片那应该很好看的感觉。然而刨除这一点,全片却只是一个少女与大叔禁忌之恋的老套故事,在全无新意的情感抒发中还要加上冗长无意义的家庭戏份以及两德统一这种看起来很高端实际上没什么用的社会背景,再配合上莫名其妙的悲剧收尾和套用名著的标题阐述,让全片呈现出一种老旧古板、生搬硬套、枯燥无味的浪费时间之感。But Felix Kramer is THE super fxxking hot daddy!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第二场!开场以为整部电影都是马力克的风格,不过也仅仅是开场和结尾,看到一半感觉是《跳支华尔兹》的内核,然后急转直下…到最后发现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能感觉到对于女主的塑造,不过故事还是太狗血和巧合了些,这样的故事完全撑不起女主这个人物,镜头上突出唯美,剪辑和正反打的节奏非常不喜欢,小提琴和大提琴配合的很好,对于情绪的烘托很到位。
玛丽娅身体上渐变的光线,开头与男友做爱与第一次与邻居做爱。东西德统一时代的乡村,逃避母亲前往西德路上淡金色的麦田与摇滚乐,马力克风格摄影和草地,餐桌上回忆集中营的moorsoldaten听得悚然,西德来客并没有开口,两个家庭的隐秘,少女爱情的文学幻想,通过诗集传递的幽会纸片,三位沉迷阅读的女性的命运,卡拉马佐夫兄弟,关于我们复活与重逢。渐进的黑幕与我走进黑夜台词对应。这里的生活将成为过去。宽画幅。
3.6&其实前30分钟还可以,虽然时代和环境背景都离自己比较远,但第一幕铺垫的都还让人有所期待,然而问题也出现在了这里,虽然导演可能是有意而为之,但感觉是内核出了问题,并非道德,而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女莫名的恋上了被时代抛弃的大叔,或许是恋父情结或许是年龄迷茫,但怎么看都让人感觉一头雾水。开了个大头结果给上来的都是凉菜。短评里的各位也基本上都指出了问题的关键,不做过多赘述。
故事发生在1990年夏天前东德图林根州附近的乡村。即将年满19岁的玛丽亚和男友约翰内斯住在约翰内斯父母的农场里,她宁愿沉浸在书本中,也不愿专注于毕业。随着德国的统一,人们有一种新时代来临的感觉。 当玛丽亚遇到住在隔壁的农民亨纳时,玛丽亚与这个比她年龄大一倍、任性、有魅力的男人燃起强烈的激情。在充满未知的气氛中,爱情诞生了:一种充满渴望和欲望的秘密激情,吞噬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
【6】与《此情此刻》类似的观感和人物驱动。人物的情感,欲望都并非是深思熟虑的而是一鸣惊人的。通过寂寞,情绪,情欲之间的挑动,黏腻的肉体以达到突破道德的高潮。电影之精准在于找对两位演员,19岁小姑娘与大她一轮有余的老男人之间那种肉体,精神上的互动与亲密,我爱你,但你不属于这里。有一天,我们会诚实的面对自己,好么。冲动,悸动,激烈过后,必定是爱之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