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阿云(辛树芬饰)与阿远(王晶文饰)这一对来自山乡的小情侣。他们俩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几乎身边所有人都认定他们将会连理相伴一生。两人初中毕业后,先后离乡背井,作伙在台北市谋生。之后阿远入伍服了兵役,而阿云却在日复一日的守侯中逐渐将这份感情疏远。部队里发生“兵变”,家乡里的亲人都在恐慌里祈望着他的音讯,然而阿云却不堪寂寞,最终移情别恋嫁给了每日帮他们俩送信的邮差。而电影的结束,男主角阿远退伍返乡之日,孤零零地寻望着眼中这逐渐陌生起来的一切,他走到田里去探望正在照料蕃薯的阿公(李天禄饰),一边听着阿公唠唠叨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切周遭,一边看着云影在山头移过,那一瞬,随着成长的来临、时光的转变,记忆里一切的美好与忧伤,都似乎化为了如浮云一般的泡影。《恋恋风尘》下载观后评论:
长镜头 主观镜头 全景大景深 大景别中的浅焦 太喜欢了 弱叙事 留白跳切 环境音与配乐和谐 和弦声太好听台语(方言)的使用构图 打光 色彩 太美情绪渲染 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写信那段 心理独白随着灯灭而消失 心理到现实的变化 太赞了电影戏剧的出现“偷摩托车的人” 拍摄于现实场景 非职业演员 戏剧化表演痕迹几乎没有警局 电影 矿洞 时空转换 打乱线性叙事时间线 平行叙事 牛逼 晕倒后又与之前海滩作法的僧人联系 亲密关系中的疏离感与孤独感看见辛树芬 我直了 我想要和女生谈恋爱呜呜呜侯孝贤的空镜头让我想哭两岸 录音机 打火机 长镜头痛哭 往事历历在目 如同尘埃飘散在风中 化成一封封查无此人的信件车站的意象 科长《站台》结尾一段长镜头 空镜 绝了...完美

必须忍耐许多拉里拉杂的琐碎细节,然后从中看到一些闪光点。当然可以说这很日常很真实,生活就是这样,但是我对侯导拍的生活细节多数无感,不会“恋恋”。想来我和这几个导演编剧的个性不同,活法不同,所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生活,留意的细节也不同。我觉得本片最大的闪光点是阿公(童年往事则是祖母),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幕是大陆渔船到金门,军士们当成过节一样送他们好多东西;还有小两口通信事无巨细诉说各种;父亲分期付款给儿子买表,入伍前送他打火机,他又送给大陆渔民。可以理解但无法原谅阿云!问题不是另嫁他人,是应该给个交代,没有交代的分手在心理上的伤害更大好几倍。说邮差在信件上做手脚,但离阿远退伍也就一年了,比起一起长大的十八年算什么?换我无论如何会给个交代以后再嫁。真是薄情寡义的典范!

受自身的局限吧,记忆最美的是大山⛰️和音乐,站台?,依山而建村落……在她写信说三人去看电影,就暗示了后面的背叛,特地寄了电影票证明是三个人去看的,还说了阿远好友没当兵,也不影响他找好女孩,内衣也很隐喻吧。当时阿远“教育”阿云喝什么酒,她直接把衣服脱下,给阿远好友画孔雀,挺震惊的,阿云其实挺反叛的,包括结婚也是自己做主,公证结婚,她妈妈气得不行。说句心里话嗷,她洋气了很多,肯定是开心的。阿远是朴实的,但活得很变扭,不自然,农村到城市的不适应?很重感情,完全没有因为这个去找xx。阿公很疼爱后辈,变着法哄小孙子吃饭,送阿远当兵……很朴实,阿远套话说番薯种的不错,阿公直接明了说天不好,收成就会不好,翻来覆去那句:番薯不比高丽参好弄,有无更多的延伸,不知道了。

碧蓝海水,青翠山峦,风无所不在,吹动树梢,吹跑乌云,卷起了露天电影的幕布……山上的人家仿佛被时代所遗忘。火车、隧道、站台,有了它们,年轻人可以通往更好的世界。不读书了,要去城里找一份工作赚钱、学本事。那是70年代的台北,城市在渐渐变得繁华起来,爱写信的阿远去了,爱哭的阿云也跟着来了,人们都很客气,可一切都很陌生,再也没有亲切的阿公和追着叫你回家的阿嬷。两个年轻人前路茫茫。谋生并不如想象中容易,日子要过下去是难的,还有兵役在等着。阿云没有等,她嫁了邮差。阿远的弟弟写信来,阿公说这是缘分,不能勉强的。白云苍狗,世事变幻,爱过的人,不舍的情,流下的泪,不过都是风中的尘烟;仿佛飘进了眼底,终究没有留下来,陪伴我们的只有回忆。

侯孝贤导演的这部作品,依旧延续了乡土生活的朴实描绘。整部作品看完,就一个字“闷”。我一直在想这种“闷”的感觉从何而来。大概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好莱坞大片凌厉快速的蒙太奇手法让人们以为电影就该是这样。一旦镜头慢下来,观影感受就会变得沉闷。这部片子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情节淡化。大量的固定远景的使用。侯孝贤说他怕打扰到非职业演员的表现。阿云和阿远的分开,也只是淡淡的一场戏来表达情绪,更像是生活现实的记录。空镜头的使用倒是令人称奇的。退役回乡的阿远回到家里。几个空镜头的组接就将情绪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的大全景空镜头,大海、天空、山峦共同呈现在一幅画面中,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回味无穷。

侯导再现历史时空的能力令我叹为观止。我小时候经历过的那些事情以及内心的那份感受十有八九在侯导的片子里能找到。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也是是一件恐怖的事,当我决定自己要去拍电影的那一刻起,侯导就像是一座高山在我面前矗立,刚开始一定是个很好的指引,日后也一定是难以超越的存在。我算是幸运的,在电影里找到情感的依托与共鸣,还是这么有包容性的电影。我一直在说死亡,可能是我很害怕的缘故,但是我已经开始不再害怕死亡了,因为死亡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点侯导的电影里有很多类似场景,一切的一切组成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没有特例,没有超人,甚至没有答案,有的只是生活,生活就是拍片,拍的也是生活,如此幸甚!

1. 年轻人似乎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但终究在时代之中身不由己。电影在城市和乡村两种空间之间切换,年轻人的心无处安放。此外,电影还呈现了电影放映的空间和军营的空间,前者代表着艺术,后者代表着政治,而电影中的人物只是短暂经过这些空间,继续不停地寻找。3. 火车、车站的场景反复出现,强化了漂泊的命运。当阿远退伍后回到家,似乎什么也没有变,但远处又响起了火车鸣笛的声音。3. 罢工的矿工、说国语的警察、来自大陆各地渔民,背后的历史信息有待思考。阿远父亲的形象很有趣,为儿子买了手表和打火机,却不知如何与子代交流。受伤、失业、衰老,到结尾处时已不知在何处。
关于剧情,很难开口。男女主角明明互相喜欢,却都没有说出口。看到女主得知男主要当兵,在车站送别,当车要开走的时候,转身跑了出去,看着她的背影就很心疼。有人说,为什么不冲上去抱住男主,我觉得女主的表现方式才属于那个年代,这是一种很有味道的表达方式。在哔站开着弹幕看,这是我为数不多开弹幕看的剧,感觉看这个剧的人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弹幕大部分都很精良。剧演到一半的时候,弹幕上有人问男女主角是什么关系,有人说看了这么久居然还不知道男女主角的关系,那不白看了!也许这种关系只有在那个年代才叫做男女朋友,在我们这个年代,叫做暧昧。
开头的隧道镜头一下想到薄荷糖里几个转场,长久的黑暗,才会明白愿隧道光明之含义。看下来故事有种熟悉感,到结尾看到吴念真的名字才想起来大约是那本《这些人那些事》里提到的,他本人就是阿远的原型。这部电影也分外贴合编剧的风格,不投入有着一层隔膜。喜欢空镜,晚霞海滩咸湿的风,一个纯情的年代。明明是离那么远的故事,看的时候无名地泛起悲伤,不同时不同事,那份心境却可以共鸣。思念一个人是寂寥的,尤其当思念只能寄托在薄薄的信笺上,可是有一个人挂念其实是幸福的,无论辗转反侧如何折磨,至少不会觉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罢。
说说几点 看到十分车站 桥 路 还有大稻埕 真的是涌上心头 觉着那个学期是非常珍贵的时间了。看到广东的船飘过去 大家给他们一家人送吃的 广东人以为有毒 大家把珍贵的东西给他们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的是真诚的 甚至他们好奇广东是怎样的 我觉得 真的是不得已的因素 才会这样 但是这种温情 会被感动到 还有一点最后一个画面是阿公种番薯的念叨重复了好几次 就是赤裸裸家人的感觉 阿公就是长辈的角色 不过阿云嫁给了不是阿远 有点意外 但是叙述的很平淡 我觉得 人与人之间 就是这平淡但是又不简单吧
侯孝贤的“时光”之作,这时光宛如山间清凌的风、氤氲的雾,忽聚而起,风吹而散。这时间是车站的信号灯、是阿远手上的钟表、是移动的火车、是停留的站台、是阿公种下的番薯、是父亲喝醉酒后搬起的石头……阿远与阿云的爱情自然、恬淡、省略。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儿女情长,你背米来我拿凳天经地义;你等我来我等你本该如此。然而,自然的情感终究没有抵得过时光的忧伤,阿远没有等到来信,阿云嫁给了邮差。一曲初恋之殇,一场无言的情感ghostsing。知名不具,查无此人,恋恋不在,只余风尘。
最喜欢滴电影其一辽,喜之又喜,在这个时光里一去不复返,属于他们的九分与台北,城市与乡村的描写,侯导叙述啊运啊云的爱情故事时把整个空间全部带进去了,啊公爸爸妈妈,电影院等,一个童年的情节回不去了,开始的时候进不了戏是真,可是当心慢慢静下来,当电影时间慢慢堆砌,我也进入了这个细腻的情感世界里,九分的景是真的好美,当然也有李屏宾对光影捕捉的功劳,不惜三百尺胶片拍最后的空境,很舒适,很感谢侯导宾哥年轻时候的作品,对人与情感,对环境的真,真是传神.
台湾这个时期的电影很多都深受日本片的影响。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两个主角演的淡淡的爱情片,虽然平淡但两个人很般配。但后来女主忽然另嫁他人让人有点意外。二刷的时候发现其实导演早就埋伏下一些蛛丝马迹:女主随和不设防的个性(跟别人喝酒,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人画画),又不堪寂寞(男主没来就哭,等等)。还有那个惦记女主的邮差。再加上男主在外岛当兵,没人替他守着女主就让不怀好意的邮差给钻了空子。最后那些无法投递的信件必定是邮差搞的鬼(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