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孩Vicky是个多变而迷离的情感生物,在豪豪和捷哥这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得心力交瘁。她晚上在一家俱乐部工作,这两个男人也是她肩上的生活重担的一部分……
台北女孩Vicky是个多变而迷离的情感生物,在豪豪和捷哥这两个男人之间周旋得心力交瘁。她晚上在一家俱乐部工作,这两个男人也是她肩上的生活重担的一部分。她和男友豪豪同居。豪豪时时刻刻严密地监视着她,他检查她的帐单、电话单、移动电话记录乃至她的体味以确定她的活动,这使得Vicky日夜不宁,甚至连工作也大受影响。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令她感到窒息。某一天,为了一张7-Eleven的购物发票豪豪不断地质询她,Vicky终于无法忍受,毅然离开了豪豪,但很快又被他找到。豪豪乞求她回到他的身边。经不住他的再三恳求,Vicky心软了。但这一次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期限:当银行帐户里的50万用完时,她就结束这段痛苦的关系。50万元就这么决定了一段爱情。与此同时,另一个男人捷哥走进了她的生命。捷哥是个城市冒险家,他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可他的慷慨大方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在经过两次交往后,Vicky和捷哥之间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滋长,他们相互吸引,或许这将变成另一段爱情,但也可能只是一段友谊……
电影以一群台北都会青年为主轴,每一部电影都会跟着不同的角色寻找城市的生存法则,尝试碰触冒险的边界。在侯孝贤的个人网站上,《千禧曼波》开展了征集故事的活动,鼓励年轻人写下自己的故事,成为影片的主角。
“曼波”(Mambo)是一种节奏音乐的名字,与其说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无序的故事,倒不如说它形成的更像一种节奏。于是,影片在叙述的处理上似乎有意遵循了一种重复,跳脱出镜头的声音与后来出现的场景常常讲述同一件事情,而人物简单的台词在琐碎的重复中,营造的竟是一种不经意的幽默效果。
发生在千禧年中的故事,被女主角叙述成“10年之前的事”,这或者可以理解成导演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侯孝贤想花10年时间将台北的变化记录进10部影片,《千禧曼波》是其中一部。这是侯孝贤为将来拍摄的一部电影,它的姿势是回顾。影片从回忆开始,到回忆结束,其间的波澜不过构成回忆的一个过程,散乱无序的叙述偶有令人意外之处,最终仍归到挥之不去的忧伤里,看似随意的故事却流露侯孝贤一贯的感伤风格。
通过对镜头焦距出色的把控,全片的影像风格透露出迷蒙的瑰丽色彩,勾勒出的人物也弥漫着朦胧飘逸的味道。如同片中时刻不停燃烧着的烟卷,故事和人物最后的归宿,也只是记忆中的一缕轻烟。
《千禧曼波之蔷薇的名字》下载观后评论:
结构上是回忆里再插入回忆,插入部分主要是和豪豪的经历,其余是和旗哥。豪豪属于我最讨厌的男生类型,舒淇几次和他肢体上发生冲突都让我格外窒息,虽然豪豪从未动手过,但就是男女之间生理上的力量差异让我感到分外无助。旗哥是靠山一样的,能给人安全感,然而这安全感也是转瞬即逝。在异国他乡的北海道夕张反而收获了最纯真质朴的笑容,“简简单单”四个字原来这么难寻。感觉上是反映了新世纪人们内心的焦躁、缺乏安全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疏离。刻画情绪一如既往,长镜头一如既往,以中近景居多,镜头内部场面调度蛮丰富的。喜欢开头,雪地玩乐,电影街散步。舒淇太美了。

《尼罗河女儿》后,第二次把镜头对准台北。侯孝贤的主角似乎都和都市隔着一层,《尼罗河女儿》里固定长镜头和都市的浮华混合出一种奇异的疏离感,而《千禧曼波》中长镜头的景别选择更近,以至于画面常常处于主体失焦的状态,是和故事中无所事事的都市青年一样散漫。侯孝贤的的都市像是一张浮粉的脸,艳丽但浮浅,不断被打断的Melodrama看得我非常痛苦,只有舒淇是值得聚焦精神的,长廊微微晃动的升格跟拍是美的,红衣湿发泪眼是美得,但这美然而也就止于一种戏剧化的情绪,无可探索。夕张是借来的乡土,用来填充都市的空乏,在我看来是露怯了。

舒淇和侯导的首次合作,且开场慢动作外加冷色调的舒淇漫步在基隆夜色里的镜头就注定了本片会是一部气质比较别致的“侯孝贤电影”,看完将近两小时的全片后,感受也确实如此。当然,某些部分还是能看出还是我们熟悉的侯孝贤。几段迷离又让人难忘的感情(有爱情,亦有友情),搭配上林强的配乐,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舒淇第二次提名金马影后同时提名戛纳最佳女演员,表演的确够惊艳。高捷又演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大哥”,仿佛是《南国再见,南国》里的他的角色的延续。后劲很足的一部“非典型”的侯孝贤电影。

4.6 很独特的地方在于侯导在影像呈现之前会以画外音的方式先将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事提前预演,而在情绪上画外音则与影像的表现时常相反,含蓄与冲突之间的反差感使得我如同女主一样在进行着追寻记忆的过程。影像上的琐碎意象接连使我遐想万千,仿佛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许多,由此产生一种流连往事的无奈感。十年时空的形式像是侯导在寓言着往后年轻人们的生活群像。五光十色的动感生活也无法掩饰背后的空虚与疏离,困于当下不满意的生活却又没勇气去面对或试着改变。目前最爱的一部侯孝贤

捷哥没有出现, 也没有电话, 她记得东京那年下雪, 带着捷哥留给她的电话四处游荡, 披着他留下来的夹克, 有着香烟跟古龙水混合的气味, 她知道捷哥是想念她的, 才要她来日本, 还叫她不要告诉别人, 意思就是说, 你来吧, 一个人来。竹内康说, 夕张的冬天很冷, -30℃, 她想那是雪人的故乡吧, 雪人最后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融化不见, 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 那年夕张大雪, 淡忘感官的放纵, 过渡爱情的沉沦, 覆盖江湖义气的不归路, 有遗憾却没有后悔。

列入私人华语十佳。在观影前由于读过很多侯导的访谈,原声带也是听了好久,所以心中有预期,但还是有惊喜。蹦了半年迪的的侯孝贤比总爱恋旧的那个他更让我痴迷。观影时最大的体验就是一种特别的"折叠"感,叙事的折叠与空间的折叠交错。镜头内调度与打光是教科书级别,长焦带来的迷离感与光斑极有魅力。我热爱城市里的年轻人的故事,最后一段旁白说得太好了,其实不仅仅豪豪是雪人,城市里所有流浪的年轻人都是雪人,他们的情感也是雪做的。转瞬即逝,而且毫无预兆,但这太动人了。

舒淇妥妥地加了一星,要是这部片没有舒淇主演,简直灾难得不像话,侯导的都市片真的让我极其不适应,好男好女已经看得有点蒙圈,这一部完完全全的不知道所以然,片头的独白还真有几分墨镜王的味道,贯穿了整片,但是却让人印象不深,缺少了墨镜王独有的宿命感和主题仪式感,片子很乱,很零散,侯导惯用的长镜头,冷静的镜头感果然对于都市小资片不太合用, 而且这部戏的内核也很让我摸不着北,可能朱天文对于这一类型的题材确实把握得一般般,不出彩。
5.0 三升五或许很久又或许不久,我同许多人般不喜此片。可自我走了一段寸步难行的情路后,重温此片,感极伤矣。吾姊曾言,情路如网,三两小虫驻暖,有人圆满亦有人伤怀。我和薇其,走在截然不同的霓虹小道,但本质却无二异,渴望被爱,为了被爱,我们遍体鳞伤,流尽鲜血。只为一吻一拥一念想。灯红酒绿,我在寻找名字谜面的路途中逐渐迷失,唯有北海道的飘雪亲吻我脸庞时,我才真正存在。
我好喜欢,就像在回忆十年前的岁月。十年前的忧郁感伤,十年后欲言又止全部呈现。喜欢大段的错位讲述,好好好喜欢最后的结尾,小的时候看小雪人的动画片嚎啕痛哭,长大后再听这个故事还是会流泪,不自知。拍摄太稳了,色彩非常舒服,与王不是一种风格。感觉这种风格应该启发了不少导演,只不过有的学到了皮毛,有的内化成了自己的风格。p.s.一定要安安静静自己看,最好是在凉爽的夜晚。
这部片子里转型的尝试,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成功在确实是往讲故事的路数上靠了靠。失败在对于侯孝贤这样的水平,看完着实找不出什么亮点。作为一个剧情片,整个片子的镜头数量可能创了个人新低。大量镜头就是在不间断地,速度不快地摇,三五分钟长度的晃动镜头比比皆是。而台词又很少,于是镜头与其说介绍场景推进剧情,不如说其实都成为了情绪与氛围的催化剂。舒淇年轻的时候很好看。
让我理理,侯导将演员放在那个空间,让他们发挥的演,这个表达真的强,时空感特别强,现实时间与电影时间一致,当然李屏宾的摇镜头好强在这个角度内自若的摇,通篇的近景,特写拉近演员的距离,在空间呈现上拥挤.舒淇演的好呀,当然啦,里面表达的情绪get到了,以及恋爱中那种特有感受确实,还有死缠的难受真有,特别喜欢开头那个慢镜头哈哈哈哈哈.
人物交互很少,或者说有意不解释遇见和分别的原因而推向宿命。情感流露总是在重鼓点的音乐和旁白里,无休止的沉默、游荡、支离破碎的恋爱和最后的克制让我想起《安妮·穆尔的生平》。在那个被很多人称道的开头里,长廊和幽蓝的光,慢镜头,舒淇向前奔跑,就像在线性的时间里跑回2001。“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所有人都在迎接千禧年,夕张大雪。”
小豪对 Vicky 的占有/Vicky 对小豪的供养和捷哥的父爱式关怀/Vicky 的仰慕构成对比,甚至可以和片中的都市霓虹炎热台湾/后工业区的雪乡寒冷日本构成隐隐的对应。千禧之交的当下在未来的回忆中被讲述,生命何去何从,又该如何通过行动成为记忆?(喜欢这种讲不清道不明有点放纵黏糊的感觉,是因为我现在就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