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伦斯·戴维斯典雅的艺术杰作,一部能体现出鲜明的英国风格的影片。剧情围绕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一个利物浦的工人阶级家庭的一桩婚事展开,并由一位有时而显得残酷的父亲穿插于各种情节中。这部电影的魅力由那些具有深刻艺术性的镜头构成,并结合了导演本身和演员对角色的把握,特别是精彩地演绎了父亲这一角色的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远方的声音》下载观后评论: 和之后《漫长的一天结束了》同样聚焦于时间展现的电影,共具自我回忆的聚焦,如果说后面那部在于千篇一律童年时段的描绘,那这部更近于人生的整体回溯。因此横移和其他镜头调度(环摇、叠化)不再是简单勾连时间内的不同地点的作用,而成了自我人生轨迹中的重叠混乱呈现,以求达到一种诗意性回望的作用。音乐作为大量插入的在场性歌唱,甚至成了高于影像的主轴,“远方的声音”与好,“声渺物静”也罢,音乐不单纯的作为一种情绪烘托物与场景元素,而是作为一种远距离永恒的存在,一种无可具化感觉的声音召回实验,可以说这是最贴近戴维斯所呈现家庭记忆的真正感觉,一种岁月的真正回声。更为难得的是复杂情感出现,不进行脸谱化的简单描绘,而是深挖的人物性格,即便行为不能令人赞同信服,但这个家庭的所有人物都栩栩如生。PS:最佳门廊电影。
9.0/10。①一个英国普通工人家庭在40—50年代的生活,前半部分是暴力父亲在世时的少时家庭生活,后半部分是三位子女成年后的大家庭生活和各自的成家过程。②通过大量唱歌片段(每隔几分钟就有一首)和碎片化跳跃化的时空(通过J-cut、遮挡转场、长镜头等方式实现)来构建反叙事的抒情诗歌。③以低饱和度老照片质感的摄影和有时梦幻的打光奠定了一种既怀旧又痛恨过去的复杂的情绪基调。④以大量严谨构图(对称/人物中心/九宫格/等)、浅景深、固定镜头的注视、横摇和横移和垂直升降镜头(以便在保持严谨构图的基础上观察场景内的人与物的细节)来辅助塑造一种宗教画般的恩典感。但在该片中此气氛的渲染非常依赖于第②点的质量,所以后半部分由于歌曲和剪辑逐渐格式化平庸化导致这些视听特点无法产生足够的恩典体验沦为鸡肋。
Blimey, this is BEAUtiful! 一言不合就唱歌之充斥着清唱段落的非音乐剧影像记忆书写。前半部分相当有想法 通过对家这个空间不断的镜头探索诱发出记忆中的soundscape 穿插于父亲的葬礼和大家对父亲的回忆 对父亲暴力的处理通过同空间异时间的交错得以被融进更复杂的情感表达当中。说是记忆书写很关键的就在于影片的传记式叙述几乎是没有事件性故事情节的 多半是一些琐碎的记忆片段和情绪化的残篇。色彩处理上也很讲究 总体呈现出一种老照片的发黄的sepia质感,人物基本上以家庭照相的排列方式接近定格地穿插于具体的片段叙述当中,大量的正面背面直角侧面机位完成一系列对人物的profiling。很诗意 但也很私人
特伦斯·戴维斯处女作&代表作。1.前半部极佳,以婚礼与此前父亲的去世(父权的阴影与消逝)为核心建构了回忆空间,流转跳跃的时空中盈溢着恩典与神意,婚礼、丧礼与圣诞夜的歌曲极富感染力。2.后半部基本转为顺时线性叙事,以片段的方式展现三位子女之后的成家过程,遗憾的是歌曲太多,且并无充分唱歌动机,与前半部相比,割裂与不协调感明显。3.多用横移或横摇镜头,以对房屋局部与家庭物件的深情注视(如楼梯、窗户、壁炉与地上的玩具等)转场过渡。4.除闪回外,多以画外音(声画分离)中过去的对话来重构回忆空间,充分发挥了声音的作用。5.歌曲如何参与叙事和渲染情绪,歌词如何辅助与补充情节,本片是一大范例,只是稍有过头。(8.5/10)
200710【C】声音的牵引下记忆远与近之间的纵深,构成一个家庭的历史。非线性叙事中以房屋为家庭的空间,声音为叙事线索串联起零散在历史中的时间切片,家庭记忆的核心即他们父亲的生命在记忆的零星闪回中再度复生于熟知的屋檐下,回望于岁月记录下的一切或许皆为死亡的遗骸。时而灵光闪现的回闪背后是令人百味陈杂的家庭记忆,儿时残酷的父爱与今昔躺在病床上的迟暮病人,而在与之告别后又是否可以彻底放下伤痛走向未来?无一例外的他们皆迷失在历史的向度中,越是试图远离的尝试便越是返还至怀念而无以言表的记忆深处,无意的注视又或是回想起熟悉的窗栏与门框又再度沉浸其中,最终那些无法释怀的皆是我们惧怕难以面对的与深爱着的。
平凡但丰厚 最后一家人相偕着往远处望黑暗里走 那就是一家人 利物浦真是音乐之都啊 pub里永远高昂的所有人都参与的歌声 很多音乐段落都非常好听且恰如其分 开头只闻下楼梯声和母子对话不见人影电影基调 接的清唱 和送灵车 跟短片一脉相承 父亲去世的侧面近景接女儿询问父亲你不打算说再见吗 不同时空视线匹配剪辑做得妙 坐在窗台上擦窗户的母亲 坠落砸碎玻璃的慢镜头 上门照看孩子的胖女孩 母亲在炉火前沉睡-黑暗中的河面-生孩子的小女儿 舞台上淋雨的伞上摇到海报和舞台顶灯那段的音乐也好听和感动得哭的姐妹俩 很多很多可圈可点的片段 依然有依靠下雨的窗户转换病床上的人
看过Emily Dickinson传记片A Quiet Passion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有太多熟悉的镜头:同样仿佛铁打营盘的小屋,同样的家庭肖像,每个家庭成员在静谧中慢慢老去。相比之下A Quiet Passion算是中规中矩,很节制了。在这部Distant Voices里,导演如同“在日夜交替的缝隙里面打牌”,永远猜不到下一个场景是温情还是灾数。无处不在的歌曲一上来是惊喜,到后来确实有点滥用,快成音乐剧了。可是每个演员都那么自然地开口歌唱,并无做作痕迹,又让人怀疑是否电视时代之前的人们,确实重视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娱乐形式。
“看似声音成为了主角,但是实则却是被叙事牵引和规训的傀儡”still life中声音无法发挥出其本身的异质性、流动性和多变一面。相比之下在distant voices中,歌声让叙事产生了多声部的回响。后半段披着怀旧的回忆外观,无关于是否正在进行与绵延,它的存在只是为了确证前半生记忆之幽灵的残存影响,最终与前半段产生巨大的断裂。回忆终将是叙事(distant voices-完整的回声),而非自我确证的片段。创作主导性让情感=音乐将叙事汹涌淹没,这种情感看似指向一种传统古典的完整家庭价值观,但是实际上却是后现代式的空洞无物
过去不仅制造回忆也塑造预感,并以此完全占据心灵。影片的叙事就像是采用了一家人居住那个老屋弥留时的视角,它记录了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事件也记忆了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并勾连进每一个成员即刻的感受、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预感,而这些穿越时空甚至超越意识的感受又被投注进一首首歌曲之中,高度风格化的呈现方法之下闪动出的是最真实最深厚的情绪和情感,外在的间离性和内在的切肤感奇妙又深刻的交融契合。作为处女作,无论是表述中的沉重感还是呈现上的完整度,都让人惊艳,但对于我,本片被格外喜爱还因为某些片段突然汹涌的情绪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
老屋依旧,歌声不止,悲欢离合,诗意盎然。被歌唱与仪式串联起来的家庭碎片记忆,每个段落的起终都自由如歌咏,欢快的乐音中又带有悲伤。前半部分是以婚礼为核心,穿插回忆闪回叙事,后半部分则变成顺时空叙事,记录三个子女分别成家的仪式。清唱 合唱的曲子充斥了全片,这些歌唱充分地参与了影片叙事。充满回忆感的移动镜头,非线性的时间概念,画面有种艺术画作的美感。另,片中强调许多次的父权社会给人强压的迹象,成为许多悲剧性的来源,相对比女性为引导的集体合唱,则是一种乐观的表达和反抗。
80年代欧洲电影。现代主义艺术电影的回归。特伦斯 戴维斯(英国)。尽管有少量政治现代主义作品和众多女性主义电影制作,大部分重要的欧洲影片都避免直接介入65-75年间的典型政治问题。一大批新崛起的导演也延续着这一新的泛欧艺术电影。以艺术电影的架构探讨家庭关系的导演。高度自传性的影片,把个人经历所含政治意味的一种“1968之感”同艺术电影惯例的手段结合起来。常常聚焦于空荡荡的门廊和门槛,而且把家庭的偶然相聚和一起唱歌的画面,处理成类似于全家坐着拍照的样子。无资源
第一次看特伦斯·戴维斯。影片是回忆家庭的片段,凌乱的表象下是无处安放的情感,一个暴戾的父权家庭,每个子女都可以仇恨到可以弑父,软弱的母亲只能默默承受,众多英式民谣穿插的每个瞬间,子女离家、结婚、生子、父亲病危、死亡……是在把破碎的家庭关系重新拼凑成看似完整的样子。而女性角色婚姻仿佛又是另一种不美满的延续,离开了原生家庭而结婚后也只是延续了另一个桎梏,只有歌声才能释放自己,其他则是委屈求全。无处安放的爱,无法改变的宿命。
(8.3/10)特伦斯·戴维斯导演长片首作,关于那些逝去的时光,Yesterday once more,纯正的英伦古典风格。前半段真好,镜头语言绝美,横移,在声音(歌唱)的牵引下,叙事时空缓缓切换,记忆与现实在歌声中交融,实现协奏。后半段有些落俗,声音仅仅成为依附于情节的装饰物,虽然情绪依旧饱满,但稍有虚张声势、空洞无物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