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名 Out of Africa
◎年 代 1985
◎类 别 传记/剧情/爱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 7.0/10 19,019 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60 min
◎导 演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主 演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 Denys George Finch Hatton
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 Karen Christence Dinesen Blixen-Finecke
◎简 介
获得奖项第五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艺术指导七项奖(1986)。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现得而复失-丧失了像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萨克.丹森已届垂暮之年,且已成为小说家,但她在丹麦故居终日缅怀往昔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十几个春秋。当画面上出现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顿持枪行猎的身影时,艾萨克以低沉的声音述说过去。
接着影片以闪回镜头表现1913年年轻时代的艾萨克。那时她名叫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罗布里克森,并和他结婚。布罗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终日热衷于狩猎和谈论当时已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另外还玩弄女人。因而,卡伦的婚后生活并不愉快。她与布罗共同经营了一家咖啡园,雇佣了一千多当地农民。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因此也常常外出打猎自娱。有一次她在行猎中,遇到一头猛狮,卡伦险被吞噬,幸得一青年男子营救。这位青年英俊潇洒,也是英国得贵族子弟,名叫芬奇.哈顿,曾参加过战争,当过飞行员,但由于对战争反感,退伍归来即到非洲狩猎。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但性格孤僻、固执的芬奇对她却若即若离。此后两人经常结伴狩猎,有时还露宿林中。两人谈时论问,但由于观点不同,时而发生争论。
不久,卡伦发现从丈夫布罗那里传染上了梅毒,遂急回丹麦医治,归来后仍与芬奇时有来往。布罗后因负债累累,离家出走,这名存实亡的婚姻终以离异告终。从此,卡伦一人独自经营庄园,她与非洲土人的感情先是格格不入。经过多年相处,她感到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而她与芬奇保持着一种两心相印时合时分的关系,始终没有结合。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这里经济拮据,她不得不卖出庄园。祸不单行,与此同时,她心爱的好友芬奇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幕后制作
【占有与失去】
电影开始于凯伦到非洲寻找新的环境,躲避自己令人沮丧的爱情命运。她嫁给了自己情人的弟弟,布利森公爵。而后,夫妇二人准备进入东非养牛。然而,在布利森的坚持下,他们在种植园中栽培起了咖啡,布利森也离开了家,沉迷于打猎。不久之后,凯伦碰到了迷人的丹尼斯和他的朋友伯克利·科尔。在她的家中,在烛光的照耀下,她向丹尼斯敞开了心扉,诉说自己的故事。
布利森总是沉迷于自己的事情,这给了凯伦和丹尼斯足够的空间去激发爱情。生性自由的丹尼斯喜欢莫扎特,并为凯伦播放唱碟。他带着她远赴草原,保护她免遭一头狮子的攻击,为她洗发。他们在篝火旁跳舞,而后,在帐篷中做爱。凯伦此时告诉丹尼斯:“我需要搞清楚这件事。”“为什么?”丹尼斯回答,他们顿时陷入了沉默。
不同的期望导致了凯伦和丹尼斯之间的冲突。就像她试图在非洲留下自己的脚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一样,她也试图占有丹尼斯。但是她的占有欲不能征服丹尼斯,丹尼斯是一个极端自我拒绝任何不自由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走出非洲》是一部最不平常的爱情故事,它优雅,抒情,复杂,说出了一个关于爱和占有的故事。最终,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
【非洲之歌】
《非洲之歌》是一部记录片。这部纪录片把电影制作过程和真正的凯伦与丹尼斯的故事混合在了一起。这是一部迷人的短片,记录了这些演员历史性的一刻。纪录片导演瑟曼把这些时刻微妙的记录了下来,把我们带回那段令人着迷的时光。她说:“在非洲,你有很多第一手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最原始的,最动人的。可能你的理性层面已经准备好去接受这些东西了,但是,当时,你所有的意识全都是本能性的。”
这部纪录片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记录了几位主要演职人员的轶事,这包括波拉克和斯特里普之间关于女演员和狮子顺序的争论。还有,斯特里普,这个欢快的女星,描述了她在拍摄洗头发时的紧张情绪,因为附近有很多的河马。她还表达了自己对《走出非洲》浪漫结尾的厌倦,当凯伦被邀请参加一个完全由男性组成的组织去喝酒时,斯特里普咒骂道:“太蠢了!” 最后,她爆料称波拉克起先并不想让她出演这部电影,因为她不够性感,所以,在她去见导演时,她穿了一件低胸衫,还把胸罩顶了顶。她笑着说:“真羞人,我这么做,不过确实起作用了。”她停了一下,又说,“那真是一个悲伤的时刻。”
【波拉克谈《走出非洲》】
波拉克曾小心解释过怎样处理有关丹尼斯的一些逸闻趣事,因为这些并不全是真的。他把电影非常六幕,用凯伦的七段独白串联:她不断用读信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他还说,他花了两年研究这个故事的核心,这让他的主题鲜明,并得出这样一个问题:爱一个人需要你放弃多少?
从技术角度,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使用那样使用斯特里普和雷德福:雷德福本来要讲一种英式口音的,但是被波拉克否决了。他还说了一些如何与那些动物拍摄的经验,包括如何让那些狮子不乱跑等等。
【波拉克的风格】
在好莱坞,西德尼·波拉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能够激发演员才华的导演。他和许多好莱坞巨星有过合作关系,像罗伯特·雷德福(他曾在五部波拉克的电影中出现过)、简·方达、芭芭拉·史翠山、达斯丁·霍夫曼,还有保罗·纽曼。尽管波拉克拍摄过各种类型的,但是,他的电影似乎可以分为两类:男性动作片和女性剧情片。前者包括:《荒野两匹狼》,《基堡八勇士》,《杰里迈亚·约翰逊》,《英雄不流泪》和《高手》。后者包括:《细线》,《蓬门碧玉红颜泪》,《往日情怀》和《夕阳之恋》。在这些作品中,男英雄经常会信任另一个个体,并且改变自己的孤立处境。大部分的女英雄则是聪慧的,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拥有道德力量,尽管有几个是情感衰弱的牺牲品。波拉克喜欢描绘对立。他的作品主题集中在文化冲突上,如种族问题、宗教、地缘政治冲突,还有国家主义。
波拉克的电影没有稳定的视觉风格。但是,他的作品的视觉效果还是值得注目的。他经常使用直升飞机进行拍摄。在结构上,他经常制造一个圆环:结尾的地方往往是电影开始的地方。
近年来,波拉克在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地位愈来愈高。他不是一个偶尔去一下好莱坞打短工的纽约导演,而是真正的和好莱坞融合在了一起。他的电影可以赚钱,也可以拿到奥斯卡提名,是少数能做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刃有余的导演。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凯伦非常美妙。她很好地把凯伦的丹麦口音诠释了出来,且没有给角色造成破碎感。甚至在她最低潮的时刻,在那个男性殖民地,她也试图获得尊严。她的绝望显而易见,但是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她有耻辱感,就好像她正在做她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不是因为她的存在。
相反,雷德福则完全失去了魅力。可能是与斯特里普缺乏化学反应,他看起来很难推动剧情:如果他的场景中不出现斯特里普,那我们会感觉缺点什么。
克劳斯·玛丽亚·布朗道尔的表演则更可信,他把一个为利益结婚的男人那种视女人如工具的性格敷衍的惟妙惟肖,让我们印象深刻。
【电影与原著】
·电影引用了原著的开头,“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就在贡嘎山下。”
·电影和原著有显著的不同,姑且不提成群的蝗虫和地方狩猎,只因为德国军队,她就不得不缩减了4000英亩的土地,800名雇工还有18辆运输车。
·电影粗暴地修改了凯伦和丹尼斯的恋情。他们相遇在狩猎俱乐部,而不是草原之上;丹尼斯因为要去埃及,离开凯伦达两年之久,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提到。
·电影还忽视了凯伦怀孕的事实,不过在书中,她流产了。进一步讲,丹尼斯是一个英国人,但是电影中使用的演员是美国人雷德福,他的口音完全不符合事实。
此片是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爱情片,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夺得7项大奖,身兼制片与导演的薛尼波拉克,不但在此片发挥了最稳重的导演功力,更将所有最佳电影元素集注入电影中,除了让自己赢得两座奥斯卡外,搭配音乐大师约翰贝瑞的最佳配乐,老牌英国摄影师大卫华特金的最佳摄影,还有男女主角精湛又深情的演出,可说是一部面面俱到、无懈可击的好片。
《走出非洲》下载观后评论: 非洲 独立 乐观非洲的自然风貌是任何地方无法匹敌的 绝美的自然环境 野生动物的随意栖息 当地土著独特的生活方式 都令人心驰神往 看一部电影想去一个国家 只要有机会 以后一定要去看一看这最后一片瑰宝独立 独立女性的魅力令人折服 孤独是生活常态 我们要学会与自己相处 没有任何人会永远陪着你 更多的时候是和自己相伴尊重 依靠武力或者欺压得不来尊重 唯有人格魅力才可以折服别人 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乐观 无论是大喜还是大悲 都能豁然处之 女性也可以这般豁达 这般值得尊敬 文化侵蚀 殖民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魅力 强制带入文明是对还是错 文化干预 拔苗助长虽说可以暂时长高但终将自食恶果 虽然落后但是保留原始 保留自然非洲的绝美归功于没有过于商业化没有过于工业化自然
欧洲人对非洲有特别的想象吧,一个善良坚毅的白人女主人,赢得黑人仆人的爱戴及白人男性的尊重,猎取象牙的邓尼斯似乎也没有那么十恶不赦了,真实的历史应该没有这么美好。看到一条评论说这是狮子座和射手座的故事,挺贴切,狮子座的女主,有些虚荣,重视物质,会用自己的努力换取这一切。选择一段爵位与金钱交换的婚姻,没有爱也努力去培养,前夫擅自主张种植咖啡却不自己打理庄园,她承担起庄园的管理,在劳动与旅途中,明白到自己的力量。邓尼斯送给凯伦一支笔,让她把故事写下来,送给她一个指南针,让她找到要走的方向,但是归根究底,还是凯伦自己的力量在起作用。她渴望一个安稳的家园,需要爱人的陪伴,然而家园被毁,爱人逝世,如同邓尼斯所说,我们并不拥有什么,一切都是过客。只有自己的力量与勇气,不会离开。
《走出非洲》同名电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大奖,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是,编剧精明地抓住原著里的两个元素,爱情和风景,再配上如泣如诉的音乐,美不胜收的航拍。这部影片用电影语言把迪内森和丹尼斯的情史,在非洲大陆恢弘雄奇的梦幻风光背景下展现了出来,爱情成为电影的主线。电影中的我还是挺令人羡慕的。有自己的咖啡农场,有自己的工人。做了不少善事,如医治当地的病人,为枪击事件的家庭调解,想在当地建学校,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可以和恋人去外面冒险打猎,野外生存,开飞机旅行,有浪漫有趣的爱情等。但活在非洲像是每天都在上演惊悚片,时刻警惕凶猛的狮子等动物的攻击。同时还经历了不少阻碍和不幸。看完这部电影,对非洲的生活和非洲人民又多了点了解。
一言难尽 人是很难独处的,能看到女主不断的蜕变,忍受,坚强,直到最终磨成了耐性,可伴侣却永久地离开了。起初横跨非洲草原终于来到战争的前线,与所谓的丈夫重聚,却因一晚便染上了绝症,人生就是那么令人不解,巨大的成就与巨大的绝望同时到来,丈夫依然本性难移,女主仍旧想象着他是属于自己的占有物,是自己的情感寄托,终于在一次次丈夫的出逃、出轨中切断了情感的链条,另一边一位途中偶遇,恍若对她真情倾注的雷德福,虽然是“真爱”,但却向往自由,不愿天天如胶似漆的与女主在一块,是短暂的浪漫与少的可怜的美好回忆。说实话,人生那么短,我虽然理解但还是为梅丽尔的孤独感到同情与不平。另,这部电影拍的真不容易!respect!
非洲版《乱世佳人》。本质上都是女主如何走向坚强独立。女主在非洲经历“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再到真正意义上走出非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区别是《乱世佳人》选择了深爱的土地,而《走出非洲》是永远不再回来。但依然阻挡不了“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本质。广阔的非洲给予她的一切,都已然成为她人生最宝贵的回忆。(ps:抛开剧情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靓片。别的不说,男女主乘飞机俯视非洲平原那段是真的绝!加上配乐大师John Barry的神作《Out Of Africa》,即使任何一个对非洲不感兴趣的人,也会被电影里广阔壮丽的风景陶醉。)
向来对西方人目光里的wild有一种不信任,觉得那像是现代人在自然里寻找的某种幻影。自然、生活于自然上的原住民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单纯而美好”(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而是一个更复杂、更多元的存在。因此,从一处选择逃离,在另一处的孤独依然会侵蚀你(只是“爱”让Danys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爱和孤独,这是人性之爱里最深的母题(想到了M)。#很能代表进入田野的人类学者的复杂状态#“我想我们早就该一直这样。”“我不知道,我才开始喜欢你的东西。”“而我也才开始,过没有它们的生活。”
好好哭啊,需要不是占有,每一次男主认真的跟女主讲,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属于你的,最后在墓地前面她读的那首诗,读完he was not mine,就走了。其实一开始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打猎,其实只是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间,甚至只是出门的感觉。人怎么能够拥有呢,凯伦临走之前把那个指南针送给仆人了,泪目。这是丹尼斯留给她最后的物品,最是人间留不住,用钱去买东西,用婚约去买人都是不行的,只能去触摸,去感受,去经过,去接受,去不带意志的欣赏,不只是感情生活,也包括整个非洲大陆上的一切。
这两天情绪格外矛盾,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时,仿佛被愤怒包围,极端的情绪没有发泄的对象时最后只能朝向自己;可是当我沉浸在这样的电影艺术世界里,天地苍茫辽阔,看似永不相交的苍穹和大地,却在极目远眺处合而为一,一种平静的心绪但又带点些许传奇式的激情如暗流涌动。或许这也是某种形态上的“明暗之间”。固然,我会下意识地排斥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胜景,因为这只是一种他者的想象;不过有时候我仍旧会自嘲,自我真的能独自建构吗?我们以自我想象他者,又以他者来反观自我,如果他者不存在了,那么自我又将如何?
可以想象导演想在殖民主义的云烟散去后,拍摄一部有关种族平等和女性解放的电影,给殖民主义洗洗地板。但在这部电影爱与平等的外表下,看似解放自我的勇敢女主角始终没有被从男权社会中真正解放;看似关爱黑人原住民的生存,但其本质还是来自心肠比较好的白人们的施舍。这部电影给白人优先论、欧洲中心论包裹了一张比较漂亮的人皮。比如结局。这位女性十几年来勇敢追寻生活,最终得到导演最佳的褒扬是一群厌女症的男人向她举起酒杯致敬,就好像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获得男性的承认。这是对女性人格的降维。
女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虚荣不对吗?没有什么不对,华丽的服饰,赞美的言语,丰裕的物质,艳羡的目光这都会让女人感到开心和疯狂。当自己沉浸在虚荣之中,为了所谓虚荣抛弃自己的真心也并无不可,但虚荣疯狂之后是否能看清自己,并找回自己的真心回归真实和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本无设定,每一步路都是为了让自己多些经历,多懂些道理,多看些风景,多知道些有趣的事情。最终,当所有在乎的东西尽数失去,你还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能力。如此,便是优秀的女人的一生。
英国病人,应该叫丹麦????????病人或者非洲病人,一开始就知道要出事????为了爵位远嫁非洲,被丈夫传染梅毒差点死掉,终身不能生育。邂逅爱情????爱上了一个爱自由????甚于她的小哥哥,长眠于此是他最好归宿。种葡萄????改造庄园建学校????结果一把大火灰飞烟灭。丈夫最终离开,她也再也没回到Africaps:最感人的是她在他的葬礼上-,pps:最深刻的是他们几次讨论爱情????各种差异没能让他们走到一起X也挺可惜的
十星。2020年8月13日一刷,泪;2020年8月14日二刷,泪,懂了昨天不太懂的一些对白。当女主终于let it/him/everything go and learned to take them as they are的时候,男主却begin to like your things。他们从意见不同,开始变得相互理解了,正当他们要更深地相爱相守的时候,the God has come.
故事本身很流水帐就值三星,明明有很多地方情感可以深度挖掘但是没有,而且刚开始不久我就有个疑问女主为什么那么依赖婚姻,为什么希望自己在别人心里重要,但一直到结尾也没有看到答案,也让我觉得她在非洲做的一些事情本质上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满足自己。丹尼斯这个人物以及两人的爱情表现得不够,所以结尾两个狮子那段一点没能打动我。视听很不错加一星,讲故事那段惊艳到了,非洲很美。看之前期待很高的,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