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玛吉特·卡斯滕森 Margit Carstensen 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女画家,和丈夫结婚多年,两人养育了一个女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佩特拉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起虚伪冷漠的丈夫,不自由的婚姻生活令她感到窒息,于是,她选择了离婚
经朋友西朵妮(Katrin Schaake 饰)的介绍,佩特拉结识了名为卡琳(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 饰)的美国女子,趣味相投的两人很快就彼此吸引,开始了她们的同居生活。佩特拉供养着卡琳,并且积极地将她引入时装模特的行列,然而,卡琳却将佩特拉的爱意视为束缚,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失去了卡琳,佩特拉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柏蒂娜的苦泪》下载观后评论: 《弥达斯与巴库斯》是私密空间里庞大的持存,指称不聪慧、放纵与非理性,作为父权的半在场性隐身。男人在此前是被弃绝的,不出现于故事中。而一切却不可阻拦地仍被鉴定审视。柏蒂娜的主体性在影片闭合成功后的回溯的前段/叙事开始运转时,暂时是一种透支欲望后的残留,靠符号堆砌的油画、羊毛地毯,假人红酒等资本主义造物得以反射,她是解离弥散于整个空间的爱丽丝,合拢成身体簇拥成了虚无之花,这种主体性也是影片与观众的中介。“苦泪”源于恋物癖,玛丽娜的绝对服从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本能秩序。而卡琳的出现则是代表隐患失败,噪音的色块明示了一种不服从的面向,她涂抹的彩色(阶级)世界被染指崩坏,第三种身份出现。执念最终演化成静止的死亡迷恋/恋尸,睡眠是对叙事操纵的不认可的自我无能。花最终成为柏蒂娜爱的遗物,她从实在的血缘中醒来。
克尔凯郭尔式的哲学道德剧,作为单一空间的舞台一方面在法斯宾德精准的横摇,后拉中成为一个精致的doll‘s room。正如这个名字所暗示,佩特拉·冯·康德背后隐藏着男性的无意识,快感的消散让她成为理性主义的哲学家,成为封闭空间的掌控者。但法斯宾德真正想要表现的是浅焦的虚影或在某种蒙太奇中,木制傀儡似乎获得了某种生机论,是理性主义之外的神秘力量,部分可以理解为“女性/母亲”的形而上学,因为这种形而上学分有了某种超越性的神圣之爱,并在影片中通过一个油画构图的静帧所开启,与墙上的巨幅画作形成适应。而在欧容50年后的反讽性转重制中,这种神秘的力量则以环绕一切的女性母体存在,失踪的卡琳-许古拉以母亲的身份重新出现,她的存在指向了某种盖亚式的起源论,即便在欧容的近乎全员性转中,她也必须是“真正的”女性。
我就是冯·卡特女士本人哈哈哈哈哈哈哈Marlene is the abstract side of Petra’s bitter tears…大荧幕看修复版真的太美了 与性别无关的极简语言 大胆 惊人又天才 隐喻 运镜 置景 都极其出色 单一空间中的无限感 可供解读的角度和层次也异常多样 文本中的主观性和指向性被模糊了 却彻底发挥出了影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真正展现了导演的调度能力和影像的魅力 Petra是既男又女的(也是既主导又被支配的)从三者爱情关系 再到两对母女关系 最终似乎在Marlene的轻快的离去中一切都只不过是Petra一个人的imagination 不知道之后的《罗马的房间》是否也受其启发了…
‘Daddy’s Home’ film accompaniment. Framing/blocking masterpiece. People don’t make films like this anymore... queer but not really (just like Annie lol), it’s very much about power, manifesting thru women victimizing/exploiting/hurting/loving women. Multiple endings just like portrait which I loved.
法斯宾德用五幕剧的形式集中表现了一个挣扎,矛盾的女性:她独立成功,逃离了丈夫,固有的社会偏见,她反传统是一个同性恋,她在那个小屋子里有绝对的控制权;但她又敏感多疑,缺乏爱的呵护,这是她的自身矛盾;作为逃离固有的男权社会的一名女性,她同时又带有着“男性”的性质,她对玛丽娜和卡琳的绝对主导与规范,内心想要自由,却做出了与“主流社会”一样的行为;但她却不够“彻底”,内心仍然有着女性的柔软和爱本能,这就是她被折磨的原因…柏蒂娜其实就是玛丽娜,柏蒂娜又是女人但更多的又是男人,她一边控制着,规定着,却又害怕着,恐惧着爱的人的离去,放走玛丽娜,或许也是她自己在寻求着爱与自由。
8.5/10。三个女生之间的三角恋:女主A与她秘书B是sm关系(A是s)但并不完全是真正的恋人,A爱着另一个女生C(而有丈夫的C不确定喜不喜欢A甚至喜不喜欢女人)。最终B和C都离A而去,留下痛苦的A陷入绝望与黑暗。影片运用纯室内景(本片为单一场景,具体是女主的房间)、如油画般华丽而凝重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固定或缓慢的运镜、缓慢克制的剪辑/表演/叙事节奏营造了一种精致而压抑的氛围(正如同女生们的气质和故事的基调),但本片如舞台剧般浮夸的表演并不符合影像压抑的气质,扣1分。
歇斯底里(疯女人、富婆和疯批女同)、精神分裂、主仆辩证法,非常装置化了。爱意和唾弃、挽留和咒骂冰火两重天、在地毯上扑向电话和诅咒(德语也太适合骂人和念咒了)反复横跳,佩特拉衰老而毫无生气的绝望的脸,模特假人......有时候是过于贴近情感现实,法斯宾德总能把一切拍成恐怖片。话剧色彩很浓,整个房间就放置在舞台上。失语的仆人、秘书、助手、奴隶,总是在画面角落和低处出现和经过,无言但敲击着响亮的打字机,无言跳舞,无言做一切,最后在舞台中间亮相收拾行李(此刻女主人隐入背景),无言离开,彻底翻转主仆关系。
(7.9/10)【2022年8月22日修复版影院重映】《柏蒂娜的苦泪》和《雾港水手》是法斯宾德对传统性别观念的两次深入探讨。独立的柏蒂娜鄙夷女性利用美色依附于男性的人生选择,但她似乎没有意识到她的爱人在利用同样的方式依附于她。声称不需要男人照顾的她在离开前夫以后,在新的感情中反而扮演了这种“照顾者”的角色,成为了“男人”。也正是在角色转换以后,她才明白爱不是占有,真正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残酷。《柏蒂娜的苦泪》改编自法斯宾德的同名舞台剧,但他通过灵动的运镜赋予了电影感,让观众始终明白戏的重点在哪里。
从一开始,柏蒂娜处在一种情绪很不稳定的状态并且经过卡琳的离弃终于爆发了出来,我其实挺赞同一些评论里面说的关于“阳具”的解释,但我更加认为那副画其实是柏蒂娜在无时无刻提醒自己需要像个男性一般才能在所处的社会中才能有话语权,但是这些让她得到所有爱的男性特征同样也使她伤害了那些爱她的人,从卡琳,西多尼,女儿,母亲甚至玛琳娜都成为了“受虐”者,唉,突然写着写着短评有点理解她所谓的苦泪是什么了。片子的调度是很厉害的,全片基本都在一个场景里面虽然中间有黑幕转场,但是不同的室内环境却也代表了不同的氛围,牛。
舞台剧,巨幅油画高高在上是欲望的象征与权力的控制,华丽的服饰之下包裹着空虚寂寞情感与金钱交易的情感,在封闭室内寻求对空虚情感安慰的角落。法斯宾德在此片中彻底的操控着表演者,封闭室内三者位置关系与调度充分表现了三者心理的主客关系,佣人的存在更像是柏蒂娜的精神另一面,最后的释放带走象征性的洋娃娃,空留疯狂的一面禁锢黑屋之中。佣人是另一面的象征,细微表情都与剧情进展相呼应,65分35秒在柏蒂娜与卡琳确定关系之后佣人特写镜头颗粒化处理,柏蒂娜与卡琳分裂时分割构图,柏蒂娜油画前跪地祈求。(见相册)
1、开头环轨运动挺漂亮的,跟随人物起来睡下左右运动,用脚表现穿衣服2、没有一个男性,两个女性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说话漂亮得不像样的女仆,用电话等待时间假装查档期绝了;女人的谦卑暗地里是女人得逞;3、对男女心理过程描写非常真实和细致4、人物互为前后景,框景构图观察人物的反应;5、舞台剧上下场黑场过幕形式6、发型服装发色不断变化,一个空间千百种拍摄形式7、一点点展现女人爱上一个人后的卑微和崩溃,不管这人是男是女,从女性意识觉醒到失去退化8、海报两人关系似假面
柏蒂娜一开始和好友大谈如何挣脱男人的束缚,却在后来陷入同性爱情的泥沼。两组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中,柏蒂娜既是其中的施虐者也是受虐者。一句台词也没有的玛丽娜通过空敲打字机、一遍遍摆弄着模特身上的服饰来表达内心的情绪。柏蒂娜对卡琳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孤独所产生的占有欲。玛丽娜在得到柏蒂娜的道歉后选择离开结束了这两组病态的关系。全片只有一个室内景、六名演员,对于场景布置、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场面的微调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法斯宾德做到了最好,但对我来说还是太闷了。
3.5 29歲的Schygulla,擁有一張煙視媚行的臉孔,看Fassbinder看的是美術和調度,就算是舞台劇設定但某些鏡頭也設計得很驚豔(留意腳的特寫和玻璃窗的佈置)觀影感受是漸入佳境,第三幕開始有趣,並不能也不需要代入女主角突如其來的苦戀,間離這點是和後來的阿莫多瓦和歐容相異的。最值得看的是密室場景內權力的支配和女僕的失語,最終彷彿大病一場而覺悟的女主角伸出虛偽的友誼之手,然後被狠狠地打臉了 (cine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