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荣耀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维洛妮卡(洛塞尔·泽希 Rosel Zech 饰)变成了无人理会的昨日黄花。体育新闻记者罗伯特(Hilmar Thate 饰)曾是维洛妮卡的粉丝,当他再次见到她时,罗伯特只看到了一个沉迷于酒精和麻醉药品的过气女伶,他决定帮助维洛妮卡。
维洛妮卡住在卡茨医生(Annemarie Düringer 饰)的诊所里,在那里,有许多和她一样落魄和可怜的人们,罗伯特发现,诊所的医生竟然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为这些人们注射吗啡,以此为手段控制和勒索他们的钱财。罗伯特想要揭发这一罪行,却苦于找不到证据。维洛妮卡决定复出,然而,正是这个决定为维洛妮卡的死亡增加了最后的一枚砝码。
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维洛妮卡·佛丝》下载观后评论: 感觉法斯宾德骨子里似乎是很绝望和悲观的。女性三部曲里三个女性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光明和美好的,都是悲剧。玛利亚自杀、萝拉表面告别妓女生活实际上堕落得更深了、本部电影里的维罗妮卡最后实际上是被人间接谋杀了(表面上是自杀)。一旦一个人的痛苦被人掌控和左右,那么她的灵魂就会被吸走,维罗妮卡正是如此。医生是通过剥夺灵魂来剥夺钱财。维罗妮卡整个人已经被医生控制和吞噬了,她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性,有一个镜头就是表现她从地上爬出来,不是一个人的状态了。最可怕的是,她还得感谢医生,说医生给了她很多快乐,自愿(被迫)同意医生是她最好的朋友,关键时刻也没有站出来揭露诊所的真相。那对老夫妇死得也很可怜,曾在集中营受苦,出来后也是受苦。卫生部长和黑诊所的医生狼狈为奸,男主知道了真相,最后妥协,回归体育新闻记者身份不再反抗
打光叹为观止,在表现女主沉浸于过往辉煌的虚幻与当下的不适应中,灯光成为心境的关键所在。开头银幕放映,奠定了电影在本片内的一个代指符号,是风格化的现实提纯,是更激进的情绪世界。因此那放射夺目的光线——片场拍摄实景,就成了女主逃不脱的世界与沉沦,之后她出场时的高调光、低反差(已面部全亮),明显区别与男主所用的低调光、高反差式的模仿表现主义的打光(还有环境差异),这正是为了凸显女主一直以来从未走出过那个电影所虚构的“明星”世界,从这一维度来讲,法斯宾德真正的拍摄是“明星光环”。后半段探求真相较生硬的转向了医生的阴谋,虽然有了指向战后德国的隐喻,但明显偏离了对个人世界的深切探究,这也是弱于《日落大道》的原因。但法斯宾德情绪处理无疑更胜一筹,在天才般的配乐使用中,每一关键部分的感情都完美呈现给了观众。
摇晃的运镜、模糊的光影效果、黑白强对比氤氲在亮片和闪光里,转场比罗拉拖沓很多,就像是维洛妮卡和医生反复强调的“重要的是感觉”,也是女性三部曲里最微弱、无力的(不一定是最绝望的,尽管绝望感在这里荡漾开了)。罗拉里的资本家、玛利亚里的黑人美国大兵和足球运动播报、维洛妮卡里的体育记者和宴会出现几次(并且正对着维洛妮卡站)的黑人美国大兵都是有力、强健的象征,但都受到了亏损,并且作为较主要的人物远离了影片核心叙事线索;三位女主角都很迷人(难得),并且纷纷以主动的姿态被动召唤来悲剧,与德国的战后现实相呼应。这种刻画方式可能跟法斯宾德和有色人种的同性情侣关系、和放荡的母亲以及缺乏的父亲的关系联系密切,这肯定已经被说滥了,但进而我的感觉是他把自己代换成女主角,并试图冷漠地用镜头捕捉自己……
20 JUN 2021 (5-) 三部曲壓卷作,視覺風格由斑斕走向凜冽,一如幕初veronika看著演出,與及餐廳跟體育記者一說︰電影,就是光同埋影。醫生大宅絕對令人過目不忘︰佈滿鏡像的一大片白,盡頭是veronika的小房間,是次翻兜BRD trilogy,其中一個感覺係收成期墨鏡佬應該係賓賓處理室內場景的美術、燈光、攝影機運動都吸左唔少野(多謝peer raben呢個hints)。結構相對婚事簡單,過氣女星為核心,然後一步步側寫整個剝削體系,點樣係戰後德國社會繼續陰魂不散。P.S. 影片不斷提到慕尼黑1860,好奇search下究竟身為足球JJ的賓賓鍾意邊隊,搵到佢著過科隆波衫,另加拜仁T恤各一幀,唔通佢係拜狗?
开头以为是德国版《日落大道》,后面转为揭批黑心医生的吗啡阴谋……不算是我最喜欢的那个法斯宾德,感觉有点好莱坞了,但犀利的语调、考究的画面(黑白场景里的烛光效果简直太销魂,Veronika Voss在告别聚会上献声那一段也真的是又华丽又充满死亡气息……)、宏大的叙事野心也还在(当那位有些神秘的老者突然亮出自己的Treblinka幸存者的身份时,还是有点被吓到,吗啡带来的沉醉于是就明确成为了德国社会对历史的遗忘的象征)。这个社会的繁荣被结尾处那几个恶人在酒桌上的欢笑声所代言,而经历了一切又身为记者的男主对此能做什么呢?什么也不能做。这件事已经不再有“新闻价值”了。他也只能继续报道足球比赛了——广大人民需要的精神鸦片……
如果说法斯宾德超越了《日落大道》什么,那么就是他对待时间与历史的态度——时代特征永远存在,通过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进行隐性且模糊的提示。《维洛妮卡·佛丝》链接着西国历史上的纳粹主义与随后美国资本与文化的入侵:一个前Ufa公司的女演员(Ufa公司与纳粹政府的关系不言而喻),被一名谋求财富的医生使用药物进行精神控制,医生的工作室里还恰好住着一位“美国大兵”(神似《战火》里的那位)。高对比度的黑白(尤其是白色),不仅仅维洛妮卡精神失常的体现,更是医生纳粹/资本主义式对人的异化与精神控制,法斯宾德经常使用一种窥视镜头去拍摄医生的办公室,似乎就是在引起观众对德国历史/未来之间联系的重视。
法斯宾德“女性三部曲”倒序观看第一部。从演员表现和情节铺展的角度来说,其实更喜欢没有社会环境与国家背景隐喻的《日落大道》。虽然两部电影故事大纲有趋同之处,但本片要倾向于现实主义的黑色讽刺。黑白色调、新闻广播、人物象征都在统一地去契合影片更深的立意,充分体现了导演个人的现实批判精神。而尽管如此,核心女主的欲望与疯癫都不够酣畅淋漓,缺乏极端的角色魅力,充其量只是做了法斯宾德的银幕打手去揭露、去嘲弄罪恶及无能,不免有些工具化了。 * 诺玛(Gloria Swanson)传神在前,Veronika Voss(Rosel Zech)无法超越。不过,基于时代限定,给到四星。
和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一样,充满着播报社会新闻的电视作背景音 也是在体育中结束 (both of which are signs of a world dominated by men).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Veronika和Dr. Katz 的关系就很耐人寻味:是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互相支持,还是施虐/受虐的同性恋关系?打光过硬,黑白场景的转换(似乎白色主导的场景预示着悲剧发生,而黑色主导的场景是Veronika的高光时刻)和惊悚犯罪的元素非常德国表现主义。谁能想到宴会居然是葬礼的前奏,而死亡——甚至没有人帮她往吞安眠药的水里加蜂蜜——竟然如此的孤独而苦涩呢?
4 開場相遇那場雨中電車的調度太驚豔了,表現主義和黑色電影奠定了基調,整部電影都是黑白攝影和打光的教科書,Europa的確學了很多。感情上其實不太能投入,同樣是過期女伶的墮落悲劇但Streetcar的Blanche明顯寫得豐富深入得多,不過表演的確令人讚嘆。阮玲玉應該是從剪輯和畫面設計得到很多啟發(當然關錦鵬要處理的時代背景更複雜)女醫生和女明星那種同性之間的操控關係挺玩味,不過在處理奇情melodrama方面Fassbinder還是有間離意識,相對之下歐容和阿莫多瓦更沉溺於那種失控的激情 (cinefan)
在法斯宾德的视角里,医院/诊所是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力运作的主要场所,医生通过吗啡控制剥削病人,是战后初期纳粹意识形态在社会无孔不入留下的残余(施虐者)。不过片名的Sehnsucht(欲望)也暗示了维洛妮卡作为过气女星,除了被毒瘾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甘愿被操纵来换取温暖和关怀,批判的矛头掉转,直指纳粹时期德国市民阶层(受虐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穿梭于百叶窗后的镜头营造出的窥视感;诊所过度明亮的冷酷白光和主角的黑衣鲜明对比。法斯宾德的视觉好极了,尽显黑白光影魅力。
四部曲最后一部,抛开了历史的社会性,深入到了个人的精神史中,黑白影像就是这种内心世界的纯粹投射,把复杂性扩展到了以银幕表演为表象的自我认知,像是 日落大道 一样的,用电影业作为自指,勾描出女性自我“认知障碍”的悲剧,同样以不可处理的自我认知的复杂性收尾——银幕欲望和私人欲望的混同,银幕形象和私人形象的错位——光与影两种风格的区分。之外的梦境符号系统不是简单的对应,因为女性面临的复杂性让所有系统都有失效的一面,而不只是自希区柯克以来的简单的迷恋系统。
法斯宾德的电影看着真的很累人,因为每一个角色,每一场戏,包括布景打光配乐和声效,都含有指涉,这导致他的电影角色会显得失真而扭曲,刚开始很难进入。看了四部,没有一部让我把前半个小时看明白了的……不过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法斯宾德对美国当时对西德的干预很不满,女性三部曲里同一个美国黑人演员饰演了同一个美国士兵的角色,而且与戏中人物的互动越来越少,到了这一部干脆就跟个小野洋子一样,每场戏都戳在那里,提醒着你他的存在
6.9。法斯宾德“女性四部曲”最后一部。看完此片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日落大道》,不过不同于日落大道讲述没落女星那种为戏疯狂、沉迷于众星拱月的癫狂,本片也是痛击当时德国社会的病态。光影在本片有了极大的发挥,很多地方都是正常的黑白影像,唯独在卡兹特医生的医院里,导演使用了大量明亮的画面,明亮与白色本应代表纯洁与高尚,可是卡兹特医生却用吗啡干着杀人的勾当,官商勾结,明目张胆的害人,正是当时社会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