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名】热天午后/炎热的下午
【原 片 名】Dog Day Afternoon
【出品公司】Varus Video
【出品年代】1975年
【首映日期】1976年1月17日 (瑞典)
【MPAA级别】阿根廷:18/芬兰:K-16/加拿大:18A
【IMDB评分】8.1/10 (37,101 votes)
【国 家】美国
【类 别】犯罪/剧情/惊悚
【导 演】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
【主 演】艾尔·帕西诺 Al Pacino ..... Sonny
Philip Charles MacKenzie ..... Doctor
Carol Kane ..... Jenny
Marcia Jean Kurtz ..... Miriam
Lance Henriksen ..... Murphy
Dominic Chianese ..... Father
Robert Costanzo ..... New York Policeman (uncredited)
【内容简介】
酷夏时节的一个下午,发生在纽约市里的一起银行抢劫案。诡计多端的索尼(阿尔.帕西诺饰)和反应迟钝的同伴塞尔(约翰.卡扎雷饰)突然闯入快要下班的布鲁克林银行,企图实施抢劫。然而,令他们感到沮丧的是,银行里几乎没有现钱。倒霉的索尼和塞尔继以劫持人质相要挟,气氛顿时变得十分紧张。大量的警察赶来并包围了现场;不少同情索尼的人在一旁围观;记者们也前来凑热闹。警察队长默蒂(查尔斯.登尼饰)与索尼展开了谈判,并借此拖延时间以控制事态的发展。索尼的情人利昂(克利斯塞兰登饰)前来劝他尽快离开银行,此时,人们才发现索尼的抢劫动机原来是为了资助利昂接受变性手术的治疗。结果,没等索尼要求派飞机运送他转移,老谋深算的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顿(詹姆斯.波罗德瑞克饰)便赶到了……
幕后制作:全片拍得十分紧凑逼真,场面气氛控制得当,人物塑造十分出色,帕西诺的演出极富立体感,完全不同于一般警匪片中的反角。影片令人嗟叹世事的无常。帕西诺与本片导演西德尼·鲁美之前曾合作过影片《冲突》,这次再度携手为大家带来了这部获得六项奥斯卡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的黑色闹剧。该片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编剧:弗兰克·皮尔森)。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影片被NBC电视台的基尼·沙利特评价为一部“充满力量、激情和戏剧性的电视巨作”。
《热天午后》下载观后评论: 所谓经典就是开创先河,垂范后世。《热天午后》就是这样一部典范,抢劫银行题材的密室效应,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管是偏动作,偏心理,还是偏社会问题等等,上溯到源头都是这部《热天午后》,本片题材涉猎更广,越战后遗症、种族矛盾。同性恋问题、经济大萧条、工会制度、群体意识形态混乱、政府暴力滥用等等都有提及。感谢发条张《最TOP》推荐,本片最我印象深刻的是表演。这不仅是帕西诺年轻时候的巅峰演技,凭一己之力带动着整个电影的节奏(无背景音乐),全靠面部表情台词和肢体语言,或懵逼或紧张或神经质,或天才附体演说家般带动整个吃瓜群众的情绪。里边的配角也是个个精彩让人惊喜不已。愚钝呆滞但是杀气汩汩的悲剧小人物萨尔;肥胖的喋喋不休抱怨的化了妆等半夜还等电视采访的前妻;懦弱自私又自恋矫情的同性恋男友;愚昧的话痨老妈;人质出
喜剧开头,悲凉收场,欣赏影视书里小人物的悲喜,就是在欣赏自己的悲喜。桑尼抢劫银行的这10个小时的经历,可以说是他自己人生的缩影,也可以说是众多底层小人物的缩影。热天的午后冲进银行打算捞笔大的,快乐逍遥,谁小时候没有做过美梦事业风生水起,轻而易举地越过阶级成为上流呢?烦躁的下午,连不劳而获的抢劫都弄得一团糟,踏入社会才真正的意识到,有些事生来就不平等,有些事努力了也做不好。焦躁的徬晚,嫌弃自己的妻子,不愿意跟自己对话的情人,和依然不理解自己的母亲,你一边被这个社会摧残,一边困在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交织的漆黑无底洞。悲凉的徬晚,原来政府官员一直愚弄着我,原来我在我怀着天真的善意对待的几个职员眼里那么微不足道,我们是政府的韭菜,社会上的隐形人,垃圾桶,有人继续在折磨中过活,桑尼提着枪冲进了银行。
表面上,这是两个笨贼脑筋儿搭错了线,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理由——给妻子变性,去抢银行结果阴差阳错地与人质、警察、家属和围观群众折腾到深夜的闹剧。后来看了director’scommentary,我发现这位导演也「疯了」:拍摄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为了营造出贴合「戏剧性」的真情实感,刻意不接触曾经的新闻报道、不采访当时的历史人物;很多重要的场景,竟然放手让演员们完全地即兴发挥。但最令人诧异的是,这样拍出来的电影,却又是如此真实的疯狂、疯狂得真实。影片不仅仅展现了SidneyLumet高超的调度和AlPacino无与伦比的现场感染力,就连每位配角都饱含自然流露的情绪,一丝不苟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华彩乐段。闷热烦躁的午后,闪过一幕幕社会的缩影,收束于AlPacino流下的眼泪,仿佛梦碎的声音。
前半段喜剧,后半段悲凉,还有令人唏嘘的结局(本来就觉得他们最终不会如愿以偿,但是沙尔突然被枪毙和桑尼绝望的眼神真的心痛死了)。在单调场景里推进的舞台剧模式,真的太考验演员的掌控能力了。帕西诺把一个边缘人物的各种矛盾挣扎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就…抢劫发现银行柜子里没钱,尴尬笑了一下,说了一句“怎么会这样呢?” 怎么这么可爱啊,被包围了之后说了一句“我对你不好吗?” 说kiss me的时候手指碰了一下嘴巴,和妻子打电话,和男友打电话,写遗嘱的时候,和沙尔的同伴间的心心相惜,还有全程的美颜暴击?)沙尔这个角色虽然台词不多,但是每个表情每句话都把人物性格还有心理状态表现的特别好。情节紧凑,各种黑色幽默还有小意外,冲突,两个多小时全程全神贯注。
着实喜欢阿尔帕西诺的神演技,以及与他在《教父》里面的老搭档约翰凯泽尔的合作,觉得两人在这部片子中很多都是继承了两人在《教父》里迈克尔和弗雷德的神态表演,一位是火爆的桑尼一位是沉默的沙尔,像《教父》中柔中带刚的迈克尔和懦弱的弗雷德。故事的悬念设置以及矛盾冲突点是做的天衣无缝,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的电影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心理上的感伤,因为感情基调充斥着整部影片,所以有人称之为"历史上最有爱的银行抢劫案"。对于主人公桑尼的遭遇更多的是可怜他被家庭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所折磨的痛苦,正因为对于爱情的执着令他去抢银行,最终走上这条不归路。本片也是悉德菲尔德力荐的一部片子,盛赞它剧本上的水准,剧本的功底的确是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部值得去看的好片子。
2020-124 在一片强调自由和权利的评论声中我想到了某些愤青团体。知道银行的操作流程却因贪多而将十分钟就应离场的抢劫演化成12个小时的围困。知道抢劫银行的定刑标准却还口口声声地煽动着围观群众叫嚣着公民权利的阿提亚口号来和公权警察谈脱身条件。所以,想要求名求金钱还是要有与之匹配的技能才可以,只看一些无关痛痒的皮毛新闻就妄想干一番大事只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异想天开而已。否则,到了机场看到了飞机却还是会被已深谙规则套路的人毙掉。ps: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大概也源于两个并不专业的抢劫犯对她们的放纵,毕竟这案子拉锯的时间会让人都放松了警惕,银行职员的构成也会促成这一点。而这构成大概也是在反应电影想要表达的现实。
外线电话要求桑尼杀死所有人,去机场的路上有人扔啤酒罐嘲笑桑尼胆小,为什么?相比之下,桑尼却从未真实地给受害者带来死亡威胁,甚至主动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受害者竟然可以嘲讽抢匪没有任何计划)。桑尼意图靠自己帮助很多人,因为与同伙的“自由或自杀”保证,而放弃活着走上大街投降的选择。联邦警长好像看透了这个想法,承诺“帮桑尼解决同伙”,他意识到了什么吗?而桑尼和同伙之间的关系,则更是有趣,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一个双性恋者合伙打劫,天下还有比这更难以置信的事吗?此外,越战又在影射什么,与夏日的疯狂相关?不过,这也足够引发大笑了,只是不少与宗教有关的情节,我难以理解其所指。一个特殊的国家,一个特别的时期,很遥远了。
特别巧合的是,也是在一个热天的午后,不制冷的空调,闷热的房间看得这部电影,当演员们热出一身大汗时,自己也热出一身大汗。那种由炎热带来的焦躁,却突然感觉自己迈过了屏幕,跟演员们在同一个空间。故事刚开始以为是一个傻匪的无厘头搞笑喜剧,却没想到后面却越来越沉重,也越来越接近喜剧的本质。主角sonny,天主教徒,白人,前银行从业者,大众意义上的精英人士,但却是个双性恋。虽然并没有直接说明为啥sonny走到了抢银行这一部,但从细碎的片段中感知到原因。他善良温柔,在这夸张的情境下,在fbi和警方的衬托下,却显得无比的讽刺。最喜剧的,就是片头那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btw二哥又死于爆tou)
阿尔·帕西诺早年谋划的重要案件。看得出来他在这个时期作案手法还很不成熟,也缺乏犯罪必要的果断和残忍——他还只是一个迷失在生活中的年轻人。他一方面缺乏作案经验,另一方面又爱出风头,最终使得一场犯罪成为闹剧。但在这部影片中也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犯罪天才所拥有的天赋:他具有亲和力,懂得利用时事和人群为自己获得影响力,有掌控全局的野心(虽然还缺乏对应的实力)。这是一份珍贵的影像资料。太多的影片仅仅将焦点放置在帕西诺成名后所犯的滔天大案,却对他的成长过程缺乏关注。通过这部影片已经可以预见到帕西诺将来会成为如何的犯罪巨枭。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帕西诺罪案图谱上一片珍贵的拼图。
奠定老帕西诺中后期招牌表演风格的作品,同时个人觉得也是导演吕美特自《十二怒汉》后最好的一部作品。边缘人的故事,Sonny这样“看似心狠手辣、实则内心善良”的越战老兵也能因为非常不起眼的事被逼上梁山去抢银行(这么看来,这部的人物设定和情感表达跟史泰龙的《第一滴血1》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小人物在哪个时代不都是得艰苦地活着吗?老帕的演技个人show,同时包括凯泽尔在内的几位配角也都留下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十二年后被尔冬升翻拍成了《人民英雄》,不过两版情感宣泄上的方式还是很不一样,也是突出了美国和香港电影不同的荧幕风格吧。
我们的现实主义就是逃避现实,这个故事之所以难以改编就是因为它的内核,是根本无法本土化的。类似于官逼民反,黑警/同性恋/就业问题/监狱暴动/越战退役军人/边缘人,所以原版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理由来支撑这一切的荒诞,并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而改编版甚至开始唱起了赞歌,所有讽刺都变得不痛不痒、语焉不详。以及原版看似是固定在银行的单一空间内,但它联系着当时美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反观改编,变成了一场与世隔绝的独幕舞台剧、一场闹剧。最后,国语版配音简直就是扼杀一切外语片的最佳武器,在做作的语气里我从头到尾都没有get到笑点!艹!
冒冒失失又彬彬有礼的俩劫匪,领头的那个颇有政治领袖气质,银行劫匪的身份为他本来略微有些操蛋的人生镀上传奇的色彩,整个下午,他像摇滚明星一样在银行门口反复踱着步,紧张兮兮又游刃有余地与警察周旋,一个口号就让群情激奋,一个动作就让路人疯狂。沉默寡言的那个笃定身体是上帝的庙宇,所以不抽烟,从没坐过飞机的他再也不用承受飞机起飞那一刻的心跳过速。整部电影他的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身体是上帝的庙宇,我不是同性恋,我不要再回到监狱。最后他如愿以偿,他的同伴用临终遗言赚足了我的眼泪,他却一句话也没留下。真TM是个热死人的下午。
“我们这有年轻姑娘,你应该注意你的言行你们有没有什么计划?你们是一时兴起闯进来的?他说他想知道你什么时候完事?完事?鬼才知道。”神奇的女人质,警察带她走她不走,非要回去。神奇的男人质,劫匪让他走他不走,非要留下。警察带劫匪参观他们的布置现场。劫匪让警察送吃的来还想着付钱。劫匪教人质玩枪。人质安慰第一次坐飞机的劫匪不要害怕……借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黑色幽默犯罪片来反映社会现状。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入行需谨慎,打劫有门槛。不过最后两个劫匪一个被爆头一个坐牢,差别也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