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东方快车停了下来。侦探Poirot(阿尔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饰)于深夜中被吵醒三次。次日清晨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被杀,在取证的过程中众说纷纭,昨晚那三次声响,以及出现的神秘女子,都让Poirot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同一车厢内12人的口供,凶手应该是以为头披红色围巾的女子,大家一口咬定她的特质以及出现的时间,与凶案处处吻合。这位女子如今不知所踪,而列车自始至终没有停下。
这12人口供的一致性反而给Poirot打开了破案的思路,这是一桩叫人惊讶的凶杀案件。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阿尔伯特·芬尼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英格丽·褒曼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保罗·戴恩
《东方快车谋杀案》下载观后评论: 每次看这种人物多,长得像,名字绕口的悬疑电影,真的十分懵逼加头疼…或许看的并不是推理的过程,而是怎么用镜头语言和剧本结构去设置悬念和惊悚感。从开头的实景成为二维图片所制造出来的惊悚就注定为这部片子注入好评了。从案发之前将近一个小时作用的细节铺垫,为每个人留下可疑的动机和心理的铺垫,再到案发时引爆定时炸弹与火车铁轨的轰鸣声夹杂的惊悚,还有审讯嫌疑犯时菠萝的套话,无论是笑容满面的恭维还是将怒气故意显形于色的夸张谈吐,时刻透露着他对人心精准地把握。平移至女士手中的刀,深夜集体杀人的幽蓝灯光,将神秘与惊悚氛围营造到了极点。关于情理和法律之间的探讨,两者之间的矛盾似乎在这部世纪作品中得到了解答,结尾每个人如释重负的表情和悠扬欢快的音乐,重新启航的东方列车。要是知道这么多人费尽心思想杀我就一定选择自杀…
对国人不友好的是外国人长长的名字(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名字、first/middle/last name),口音各异的英文和是不是蹦出来的母语、人物交代不清(哪个国家的人?背景描述太快一晃而过,结合人物众多口音各异名字长的其他问题,简直太难了),对我这种脸盲症患者就更不友好了。前面内容比较琐碎,加上菠萝的口音重听的实在是费劲。人物脸谱化但能帮助观众迅速记住出场角色,演技好。结尾的解谜非常精彩,凶手的杀人理由充分且悲情十足、被杀者死有余辜可是以命相抵由民众决定他的下场有失公允,这就是法律行驶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法情。另外,虽然阿姆斯特朗夫妇只有很短几分钟的镜头,可是能有这么多人为他们报仇,反面映射了夫妇二人的品德人格有多么高尚,更凸出了杀手的情之所至和悲痛,以及被杀者的可恶之处。
被绑架的小女孩死了,女孩的母亲怀着小孩难产都死了,父亲举枪自杀,女仆被冤枉为同谋跳窗自杀。雷切特死者是绑架小孩凶手,每人一刀12刀杀死绑架者。破案出结果但对警察说是:改装乘务员的黑手党是凶手。列车员:女仆父亲管家:男仆男秘书:恋母般爱上女孩母亲,下药,调时间,喊梦话,烧纸。女演员:女孩祖母传教士:保姆伯爵新婚夫妇:妹妹妹夫老公主:女孩母亲的教母老公主女仆:厨师,上校:与父亲共事过的朋友德本汉与上校恋爱:秘书汽车销售:司机警察:爱上女仆
静态的拍摄手法,封闭场景,演员的表演方式,以及对文学原著人物台词大段的照搬等等,让这部电影的舞台感和文学性显得很强烈,反而是不太好从电影的角度评价它。这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可以说是使用了一种尊重经典的拍法,直白地将原著影像化了,它的优秀更多地来自于小说本身,例如以凶杀案为窗口来讨论现代人类活动中理想和本性之间的格差。但是优秀之外,它在电影性上表现得有些差强人意,给人直观地感受到了编剧,或者说原著的力量,但没有让人看见导演的立场。
看过了纸质书再来看的电影,还是觉得书更精彩,由书改编而成的电影有着一定的时长,自然会压缩书里面的很多内容,就比如波洛与玛丽的二次谈话、还有与阿姆斯特夫人妹妹的那番对话,对于我来说印象很深刻~书的最后是没有给出实质性的回答,但电影里面却明确地给了出来,布克先生选择了第一种,既是捏造出一个不存在的杀人凶手,对于这个结局估计都是大家心目中所想要的结局吧。这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它的结局就让我十分心痛了....
没看过书。吕美特以其熟练的室内场面调度来拍出一场群戏示范。摄影机在前半部分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展现了凶杀案前的经过,而后在审讯案件时以侦探的视角去“审讯”乘客,在揭露真相时又以“凶手”的视角赋予主观情感展现案件的真正意义。英格丽·褒曼虽然不如年轻时那般惊艳,但其已衰老的身躯下却仍旧表现了她精湛的演技,那段审讯的戏份以长镜头展现褒曼的表情、动作、语气变化,让褒曼以几分钟的戏份再次夺得奥斯卡。
相比于小说,电影省略了不少细节,可能是由于时长的限制,但是增加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个人感觉没有小说读起来精彩,推理过程没怎么展开,这一点便不如小说。此外,波洛的形象颠覆了我在读小说时的想象,应该说是颠覆了侦探的一般形象:风度翩翩,沉着冷静,电影中的侦探显得有些刻薄和闹腾,如果不是主人公,人物应该不会讨喜。最后,Jacqueline Bisset真是太漂亮了,英格丽·褒曼也没能认出来。
在这个超长的寒假 我读了阿加莎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个不可思议的结局,也是它在悬疑系列剧情轻重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这部是最不怕剧透的电影之一,明明早就知道了结局,波罗的推理还是精彩的让人拍手!电影中的伏笔埋得很细节,二刷肯定还会有不可思议的发现。这部电影适合闲暇时刻~比较专心的看完~第一次打开时干着别的事情就没能看下去。今天重启!还是很不错的~~
看剧一个半小时,推理20分钟,犯罪现场重现10分钟,香槟庆祝5分钟,这世界有多少理所应当的真相被掩盖,又隐藏了多少人不可言说的秘密,皑皑白雪已过,火车整装出发,又是新的一程,各自解脱。多的一星给剧本,当镜头转到十二个凶手在黑漆漆的车厢仪式般的一刀一刀插在曾经穷凶极恶的主谋身上的时候,竟然会对他们心生怜悯,一种奇妙的背德感,也许审判真的是有其他形式存在的吧。
“我重申,一个恶贯满盈的杀人犯,被残忍地谋杀了,也许是他罪有应得。但在我提出的两种答案中,是选择简单的,被装成乘务员的黑手党干掉了,还是选择我刚才叙述的更复杂的答案呢,我承认,自己有些摇摆不定。但我想,布罗德的警方会更喜欢第一种简单明了的答案。” 坐下的那刻,波罗就已经算是共犯了,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复仇,这或许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吧。
剧情上比较贴近原作(相比之下17版简直改得只剩框架),但波洛侦探从头到尾缩着个脖子实在是太难受了…整体观感上还是觉得17版更胜一筹,故事感更强,画面更美(?),而且虽然肯爵从外形上来说实在是不像波洛,但那股神经质和可爱劲儿是有的。主角中的主角琳达•雅顿在17版里戏份也更多,演得也好。真是越来越期待今年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了,一定要引进啊!
看完理了一下人物关系,其中参与的有13个人,但是伯爵是属于被伯爵夫人连带的,他本身和死者没有仇,所以不算。那一刀也是他们一起捅的,所以是12刀。所有人都是参与者,侦探最后隐瞒真相,如果是我也会这么做吧。仅凭与各方简短的对话便能找出相关信息,很厉害。有知识储备还有灵敏观察力的人很可怕,他可以观察出各种细节痕迹。敬佩侦探这个职业。
我先反思,看得不够专心我错了。认真吐槽几句,幸好我看过书,不然刚打开没来得及关弹幕被剧透一脸。不过也正是因为书珠玉在前,我总觉得电影较书差了点什么,我更喜欢纸上的波洛而不是荧幕上的波洛。而且,人物有点多,电影不太能在短短两小时里让人熟悉每一个形象,有时候发生的事件也不如书里写得清楚明白。情节托阿婆的福,还是很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