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逃离德黑兰 本·阿弗莱克
◎译 名 逃离德黑兰/亚果出任务(台)/ 救参任务(港)
◎片 名 /
◎年 代 2012
◎国 家
◎译 名 逃离德黑兰/亚果出任务(台)/Argo 救参任务(港)
◎片 名 Argo/Escape from Tehran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传记/剧情/惊悚
◎语 言 英语
◎字 幕 N/A
◎IMDB评分 8.2/10 from 31,991 users
◎文件格式 XviD AC3
◎视频尺寸 720 × 400
◎文件大小 1CD 1.76 GiB
◎片 长 2h 0mn
◎导 演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主 演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Tony Mendez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John Chambers
艾伦·阿金 Alan Arkin ....Lester Siegel
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Jack O'Donnell
迈克尔·帕克斯 Michael Parks ....Jack Kirby
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Hamilton Jordan
克丽·杜瓦尔 Clea DuVall ....Cora Lijek
Kerry Bishé ....Kathy Stafford
阿德里安娜·巴比欧 Adrienne Barbeau ....Nina
泰特·多诺万 Tate Donovan ....Bob Anders
罗利·科奇瑞恩 Rory Cochrane ....Lee Schatz
提图斯·维里沃 Titus Welliver ....Jon Bates
齐杰洛·艾文克 Zeljko Ivanek ....Adam Engell
理查德·坎德 Richard Kind ....Max Klein
克里斯·梅西纳 Chris Messina ....Malinov
Barry Livingston ....Bill Hickey
Keith Szarabajka ....Adam Engell
迈克尔·卡西迪 Michael Cassidy ....Jordan's Analyst
斯科特·麦克奈利 Scoot McNairy ....Joe Stafford
内尔森·富兰克林 Nelson Franklin ....Hollywood Reporter
◎简 介
《逃离德黑兰》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达到顶峰,激进分子猛攻美国在德黑兰的驻伊大使馆,并抓走了52名人质。与此同 时,6名美国人趁乱逃脱并躲到了加拿大驻伊大使馆中,不过以当时的局势,他们被找到甚至被处死都只是时间问题。为了营救这六名被困者,CIA任命一名精通 伪装技巧的特工Tony Mendez(本·阿弗莱克饰)负责人质营救事件。随后他设计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把自己伪装成一名电影制片人,被困的6名人质则谎称是与门德兹一起的 剧组工作人员,而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名字正是本片的名字《逃离德黑兰》(Argo)。
一句话评论
要把赞誉送给本·阿弗莱克,又导又演的他,给我们送上了一出精彩的政治惊悚剧。
——film.com
影片的讲述手法充满了智慧,而且年代感和细节方面也做的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题材之上,阿弗莱克还加入了很多令人会心的幽默。
——《好莱坞报道者》
出人意料的,在阿弗莱克的第三部电影中,喜感成为了最夺人眼球的元素。
——《综艺》
作为讲述中情局历史上最怪异行动的影片,《逃离德黑兰》充满了娱乐性和观赏性。
——《卫报》
幕后制作
说不清的历史
伊朗人质危机是在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场危机事件。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 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1980年伊朗驻伦敦大使馆人质 事件与本次事件同时发生。
在领事馆被占领的时候,有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一栋公寓中躲藏了起来。后来这六个当时最大年龄只有34岁的美国人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 得到了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的庇护。随后,加拿大ZF帮助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他们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安全离开加拿大使馆,而没有暴漏他 们的美国公民的身份。而在同一天,加拿大就关闭了驻伊朗使馆。在这次“逃离德黑兰”的营救行动中,CIA为这六个美国人提供了护照并实施了整个营救活动。 而策划营救活动的,则是一个叫做托尼·门德斯的美国特工。托尼·门德斯当年是一个传奇人物,极其擅长制造文件、身份、捏造背景以实施逃离行动。在伊朗人质 危机事件中,他则选择了“制作”一部好莱坞电影为自己打掩护。这样,他才能够为这六个滞留在伊朗的美国人伪造身份并且离开德黑兰。
被详细制定的逃脱电影叫做《阿尔戈号》(Argo),而且门德斯还在好莱坞著名化妆师约翰·钱伯斯(JohnChambers)的帮助下伪造了一个位 于好莱坞的叫做Studio Six的制片公司。而且,为了让假戏看起来更为真切,CIA提前把StudioSix的各种信息放在好莱坞出版,并且还让六名人质中的一人带上了 StudioSix的文件。影片还有剧本,剧本中设定了一些枪战的情节,当时门德斯考虑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们可以以此为借口向德黑兰的大使馆派入一只武装 力量,以便在必要的时刻夺回大使馆。
几周之后,美国人在伊朗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出好戏。这六个持有加拿大护照的,在好莱坞工作的电影人大摇大摆地从领事馆走出,从德黑兰的机场起飞,并 在瑞士境内降落。同一天,加拿大就关闭了驻伊朗使馆,而大使肯·泰勒也立即返回了加拿大。1980年代,Argo的故事一直不为人知晓。因为考虑到剩余人 质的安危,CIA和加拿大ZF,也对整件事情的过程讳莫如深。直到1997年,CIA才完全公开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目前,人们能在CIA的网站上看到 门德斯亲自撰写的整个营救过程的详细报告--不过,伊朗方面并不认为CIA说了实话……
小本哥的大梦想
本·阿弗莱克这次执导的中东题材的影片,算是让他重新回到了“老本行”之中,因为这个演技时好时坏、导演一直很出彩的电影人,在大学里的专业,就是中东问 题。阿弗莱克说:“我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而且也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当我知道了CIA组织、策划的Argo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拍 这部电影。这是我的领域,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我在念书的时候,还写过几页关于伊斯兰革命的论文。只是,我从来没有从那个专业毕业罢了。不过,这又有什 么关系呢?拍摄战争电影的人未必会打过仗。我只是想把这其中的故事讲出来而已。随后,我们就展开了旅行、走访和研究。对当时的事情进行考证和调查,并且决 定那些东西可以留在电影里,那些东西是需要被剔除的。因为,除了当时的事实外,我还要考虑这部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很多人觉得,导演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实在阿弗莱克看来,导演远比人们认为的简单。小本哥说:“导演是一行说起来难,做起来容易的工作。我们会依赖一 个好剧本,然后找到合适的演员,让他们贡献出合适的表演就可以了。你越是仰仗信赖你的演员,他们就会贡献更好的表演给你。约翰·福特曾经说,导演工作的 90%就是选择并指导演员。这所言非虚。我在拍摄的时候,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让约翰·古德曼和艾伦·阿金在这部影片中挑大梁,就是希望他们能用自 己的气质赋予影片不一样的特质。而且,整部电影的风格是混搭的,我想在片中展示出一些真实、一些幽默还有一些黑色。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挑战。要知 道,这么一部电影,里面融合了CIA、好莱坞工业以及科斯塔·加夫拉斯的种种元素,就会显得非常好玩和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能100%依赖我的演员了, 因为这一切想法,都要通过他们才能表现出来。我真的非常幸运,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杰出的剧本,而且还在华纳公司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演员阵容,这都是这 部电影成功的基石。”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第85届 (2013)
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 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 格兰特·赫斯洛夫 GrantHeslov·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艾伦·阿金 Alan Arkin·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克里斯·特里奥 ChrisTerrio·奥斯卡奖-最佳音响效果 John T. Reitz , Gregg Rudloff , José AntonioGarcía·奥斯卡奖-最佳电影剪辑 William Goldenberg·奥斯卡奖-最佳音效剪辑 Ethan Van derRyn , Erik Aadahl·奥斯卡奖-最佳配乐 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 Alexandre Desplat
《逃离德黑兰》下载观后评论:
特工电影。好莱坞影片自黑自己的产业,将blockbuster电影的炒作技巧拿出来黑一黑:有大明星和宣传的时候稍微一包装就能摇身一变成可以售卖的谎言。在厚黑本国影视产业以外,同时提倡与邻居合作和爱国精神。但是就算30年以后披露中情局的间谍风云,为了帮助友邻加拿大直接发护照依然政治敏感。Ben Affleck从《心灵捕手》成长到《Argo》到《消失的爱人》,无论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在这些电影里可以看到他成长之过程,从略飘的年少轻狂走向严谨具有批判性的态度。影片立场中立,该电影一开始的纪录片重演影像交代了美国在伊朗闹事,参与伊朗政治,干涉伊朗石油经济,后来引发的伊朗扣押人质事件。该电影获奖政治意图明显,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催生,和加拿大这个好邻居的交情未必更深,这同时意味着和伊朗结下更深的梁子。

昨天中国驻休斯敦领馆被美国政府要求关门的事在网路上闹得沸沸扬扬,在网友的指路下,今天看了逃离德黑兰抛开电影之外的其他因素我觉得这部片值得给个高分了,很成功的商业类型片,类型到男主角一定要有一个之前并不美满的婚姻这个细节hh。虽然本身已经有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光环。影片里关于撤离使馆前烧纸的行为也是印象深刻,怪不得昨天休斯顿领馆关门前也烧了纸,那个年代的碎纸机确实不太行最起码也得纵横都切一刀吧,只从一个方向切,想的也挺不周到的。。总之还是美国贪心惹的祸,又摊上巴列维这个不好搞定的主。而且这种事件又让人想起南斯拉夫轰炸,美帝确实作孽太多。Ps:这部电影是好莱坞人的高光时刻啊,还能为这种事立功,肯定是想不到的。还有还是做瑞士人最安全啊,怎么样都没事。

今天身体不适,在家休息。睡完觉起来,看了会儿书,但是头晕脑胀,反应很慢。于是想着放松下,看了这部电影。老实说,片名一点都不吸引我,看到伊朗,就想到战乱纷飞,阴暗的画面。转念一想,毕竟是奥斯卡获奖影片,还是看看吧。看了之后,觉得这部影片有惊险刺激,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风云诡异。在中东当外交官,风险不小。当特工,风险更大,而且注定是无名英雄。家庭、孩子也不能时常联系照料。任务完成后,他没有领奖牌,直接回家,老婆没有说什么,上前拥抱。晚上伴着儿子安然入睡。没有比这个更令人温馨动容的了。

主要还是沾了题材很棒的光,整体四平八稳没啥亮点,节奏松散了点,冲突和冲突化解都刻意和简单了点,离纪实性的冷峻有一定距离,离自我调侃式的黑色幽默距离更大,主旋律商业片罢辽。“我能在一天之内教会一只猕猴当导演。”“我拍了三十多部电影,一半以上上面的傻子都想封杀。”“你需要一个人来给你的电影贴金,一个有名声的,有水准的,愿意帮你拍假电影的人,一个可以告诉他你所有的秘密,还不收你钱的人……”“……马特达蒙?”(不是

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导演到底是怎么忍受大本这张讨人嫌的面瘫颓废脸在镜头面前晃俩小时的。结束后一看卡司,好的我闭麦。正如片尾所说,这次行动本质还是太幸运了,聪明和谋划也就只有想出伪造电影这个idea本身。所以拍起来也确实无聊。再者,我真的看腻了这种老套的叙事:颓废不如意的男主经过个人英雄主义的操作后就莫名其妙家庭和睦了……以及,渲染那种民族国家的集体主义情绪也很可恶。最后,以他者视角去拍伊朗的电影,我绝不会打五星。

“六个美国人在加拿大外交官家里被伊朗革命军枪杀了,全世界都会愤怒;但六个美国人在中情局的策划下装成加拿大人在机场被伊朗革命军逮到,那就是全世界的笑话了”美国政府需要你的时候你是驻外使馆的工作人员;你为美国立功了,你就是伟大的美国人;救你的命要冒在国际上丢脸的风险,哦那还是美国的面子更重要。插手人家内政,剥削人家的也是美国政府。所以,最大的反派不是美国政府吗?电影里一笔带过hh能不能再刻意点?恶心坏了

第二次看了,看完让我对中东的国家更害怕,人民的愤怒可以理解,但总是有被宗教支配的恐惧,剧情铺垫的很棒,感受到了那6个人的绝望和高压混杂的感觉,电影感觉在含沙射影米国的政治,通过微妙的台词来说明,某几个领导人的利益殃及国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伊朗人都那么恨你了但你说拍电影取景来赚钱,还是会挤出一个笑脸,也是抓住了人性心里,才能救援成功,不愧是奥斯卡小金人作品,由史实改编
大本不只是一位好演员,更是好导演,不过还是有几句话想说:这是个美国主旋律电影,有些不客观的地方。事件本质是特务从学生运动手里救几个公务员,没什么闪光的,是电影拍得好。对于特务和公务员,这都是他们分内的工作,可以评劳模,扯个人英雄主义就有点过了。那次革命发生的时候,伊朗的风气和现在不一样,普通老百姓有格调多了。不像现在,一生气还把外国大使杀了,一脸暴民相。
#8。哟!大本自导自演,还拿了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可以可以。/后半段的平行蒙太奇非常刺激,查了下居然也拿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剪辑,可以可以。/开场的大使馆焚烧文件,想到前不久我国驻美大使馆被关闭,外交官焚烧文件还在外网被批,老美还真是双标呢。/感觉有些个人英雄主义在里头,挑起争端激化矛盾的不是霸权主义您自己吗?/只愿世界和平,人人和谐相处,再无利益纷争。
加长版感觉太给男主老婆儿子加戏了,甚至有点打乱节奏,尤其是结尾那么长谁要看啊。而且美国电影里要是没在离婚阶段都不能当男主,看得实在有点烦了,实在没必要加这条线,据说剧场版删的主要就是这条线,感觉太有必要了。其它部分都是非常出色的,尤其开头和真实影像的混剪,太有代入感了。难怪能拿奥斯卡,这美国主旋律再加怀旧迷影梗,评委不投这片投啥啊
电影真的很紧张了,尤其是结尾机场那里,难以想象现实中实现这件事有多困难。大本的导演功力还是不错的,ending的对比图看得出来还原得很用心了。当然场景是次要的,整个事件的紧张、惊心也已经表达给观众了。另外另外,题外话,大本为什么电影里总是那么忧郁,明明笑起来挺好看的啊,还有,最后坐上飞机大本在窗前有一个镜头真的好好看啊!!!
这个电影刚出来时就看了 细节现在很多都不太记得了 印象中每一个主角从刚开始的恐慌到逃出使馆后的谨慎再到飞机飞离伊朗上空以后的激动 都表现得挺到位的 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乘务员报出飞机已离开伊朗境内 然后几位主角边哭边笑相互拥抱在一起那一幕 很有感染力 当时我都跟着激动得流泪了 只不过影片对历史事件还原的真实性有待考究
冲着两个人,一个是老白,一个是本。本演得最好的片子之一了。老白老了,不太出彩。休斯敦领馆火光,我在这片子里看到使馆也是碎纸机。结果还没碎干净。第一时间美国人不是也喊烧掉一切(文件)吗?为啥中国领馆烧火,美国网民就怀疑中国有猫腻?这个人之常情被美国人自大到打脸。看看本根据真实事件拍的电影,你就不觉得奇怪了。真实打脸。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