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独生子 小津安二郎
信州农村的单身母亲(饭田蝶子 饰)在纺织厂辛劳工作,以供养独生子良助(叶山正雄 饰)上学。即将毕业的良助经老师开导,决定继续学业,然家境贫苦令其迟迟无法张口。了
信州农村的单身母亲(饭田蝶子 饰)在纺织厂辛劳工作,以供养独生子良助(叶山正雄 饰)上学。即将毕业的良助经老师开导,决定继续学业,然家境贫苦令其迟迟无法张口。了解到儿子的心情,为了让他过上美满的生活,母亲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将良助送入东京的大学。
十三年岁月倏忽而过,成年后的良助(日守新一 饰)从学校毕业,娶妻生子,在东京安定下来,母亲则依旧留在信州农村。满怀希望的母亲前往东京,却发现当初自己倾心培养的儿子只担任夜班老师,收入微薄,过着清贫的生活……
《独生子》下载观后评论: 没记错的话是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片,与其说有很重的默片色彩,倒不如说有很强的小津后来的特色,片子其实还挺绝望的吧,而且也不像卓别林那样做成slapstick。没有笑点也没有移动镜头,凝视就构成了,而且凝视了很多内容,甚至有点想到红色沙漠,另外悲观地让我想到了后来的东京暮色。那个年代的东京原来长这个样子,这样悲观的片子也能卖座,大概也确然是一个转折的时代了,其实问题不在于打赢还是打输,而且打赢本来就是不可能的,只是如果没打,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会好很多吧。片子里还看西洋片,赤裸裸的对话,我是分成两部分看的,看完又看了心血来潮,然后又玩了很久游戏,现在脑子已经瓦特了,我觉得小津确乎是在认真想些什么的,比如我感受到了一些好像很东方的东西,但是现在想不起来了。好的时代可以指出问题,反之就成特殊时期
小津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同时也是贫苦版的《东京物语》。《东京物语》里的儿子好歹是个医生,拥有一个像样的房子。这部片子里的儿子只是个老师,而且住在陋巷破屋,相邻垃圾焚化厂。如果说《东京物语》里的父母放弃了对于子女的期待,那这部《独生子》则是母亲放弃了对于东京的期待。这个时期的小津镜头下的东京全部都是其萧条的一面,而关注点则是一个个落魄的失业者。被众人描绘得五彩斑斓的东京中,也总会有人对着一片荒凉的田野感慨“东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里面关于亲情的核也是东亚传统的那一套,母亲默默背着孩子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可孩子的成长却背离了母亲的期待,所有生活的意义都在所追求的远方变得虚无缥缈,进而责怪自己无能。
生肉。纱厂女工们,劳作的女人们,一直背着孩子的妻子,两手空空的日本男人。不容易,竟然拍了母亲的悲伤与不易,下层街区。御用的男演员那时候倒是很年轻,和年老的气场不太一样。蝶子女士演得真棒。非得手欠动马的人类幼崽。最后一幕,老母亲擦完工厂地板去后面院子倒废水,捶捶腰(生孩子肯定会老了腰更疼),坐下,悲伤的表情。户田家那部的对话,他所有电影里的对话。有时候觉得他电影里的人物笑着对话是平稳,有时候觉得恐怖(不是因为演技 演技很好),这部的“强颜欢笑”就有些恐怖啊。片头曲,配乐
小津安二郎简单深情的反思社会之作。低位角度的镜头犹如共情的凝视抬升人物的视听形象——意图以微笑掩饰穷苦困境安慰亲人,却终究抑制不住共情下感伤无奈的啜泣。而反复出现的空镜下物的停滞实现了物我合一的情感延伸——机杼之于母亲的艰辛,晾晒衣物之于生活的繁复,而挂画犹如物化的情愫和静态的审视。生活艰辛而压抑,于东京垃圾焚烧的飘烟中道出掩藏的悲苦。然而温情尚存,对邻居受伤孩子的伸出援手使这场感伤仍保留着一份美好。犹如旁观着这个世界的熟睡孩子,是下一个死循环抑或新的曙光?
在30年代,他(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染上了一种阴郁的社会意识,并在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独子》中达到顶点。然而,跟20年代的趋势电影不同,小津并未把这种阴郁描述为社会结构的结果,而是人类环境中的孤独的结果。这种看法成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特点,产生于松竹的蒲田(Kamata)片厂及其缺乏明显政治意识形态的小资产阶级传统。然而,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超越了标准的片厂作品,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人类深深的孤独。(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伟大的杰作,对标《父亲在世时》。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小津安二郎是举世公认的大师,他的电影内核就是生活本身,质朴动人。看的过程中一直把自己的人生带入到电影中的阶段,所以太过共情。胸怀大志的老师奔赴东京却只能卖猪扒度日。倾尽半生供养儿子读书,成年以后的儿子却只能当个夜校老师,生活拮据。小津通过短短的几个片段就道尽了生活的无可奈何。但最后母亲像小津许多其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只是在一声短暂的叹息以后假装一切如常,泰然自若,一如生活本质。
我们的现在,是邻国的过去。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位生活在日本信州农村、家境贫寒的单身母亲,为了供养独生子上学,含辛茹苦。十多年后,儿子终于在东京安顿下来,担任夜校教师的收入只够勉强糊口,为了招待母亲,不得不借债度日。母亲满怀希望来到东京,却失望而归。面对同事的询问强颜欢笑,背地里却偷偷落泪。故事的节奏舒缓却充满张力,借助人物的言行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含蓄蕴藉,并无刻意修饰,而又发人深思: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样定义成功的人生?
小津第一部有声电影。讲了一对母子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小津的电影,叫《父亲在世时》,是讲父子关系的,对照来看,本片相形见绌。刻意煽情的段落较多,但是没有内劲,从剧作上说,有点主题先行的感觉,整个故事还是有点浅,小津最能打动我的那种力透纸背的诚恳,在本作中没有体现出来。出人头地的执念还是一蹶不振的退缩,这种非此即彼的概念,意图性太强了。视听语言已经初具小津风格的端倪,沉稳婉约低机位。片中片为1933年的电影《未完成的交响乐》。
1.小津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战前的“东京物语”,也是此期他最好的作品;2.Old Black Joe温柔迟缓如摇篮曲般的旋律首尾相接,好喜欢这种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民谣。3.儿子带母亲看的电影,是《未完成交响乐》;4.垃圾焚烧厂边和深夜里母子的两场对话听不得。也许是为了让观众从情绪里缓过来,拍那张防止孩子夜哭的符的空镜停了好久。孩子没有哭,成年人却在夜里想着生活的悲辛,痛哭不止。
前景处的母与子,绝非真空、已成惯例的小津电影世界,母亲辛苦工作供儿子读书--儿子借钱招待母亲,非常惊喜的一点是1936年年轻人也在经历着存在主义危机,母亲试图用最朴素的道理劝诫儿子努力工作。生产蚕丝的信州和京畿的田园风光类同,但是烟囱(工业生产进程)区分了二者差异,没钱的儿子带母亲参观东京的垃圾焚烧厂。年轻的笠智众完全没认出来,看完之后倒头就睡了。
小津安二郎第一部。最后母子都觉得不幸福,而他们的旁观者都说“你有这样的母亲(儿子),真是幸福”。这片子里,母亲确实好,倾家荡产供他念书,但家贫的孩子从小背负了太多,不知道是儿子不入心还是背负太久而疲惫,总之,贫贱万事哀。片首语“亲子关系一建立,就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章。”不能完全理解,如果亲子关系只可能是互损的,那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很多人的父母并没有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太多,越是贫穷的家庭培养一个读书郎越是艰辛,但也是这样的原生家庭,并不会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因为他们的孩子并没有与书香门第少爷公子同等的竞争力。我高中时一个同学就说过,他爸爸有个“三代出人才”的理念,这种观念反映了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大大缓解了我那个同学的压力,因为他自认为是第二代。
小津安二郎战前的作品,能看到《东京物语》的影子。在哀伤的整体基调、对伦理关系与人生的悲观态度、沉默与空镜意识等方面已经成型,但在技法方面仍未形成真正的小津风格。以字幕卡来划分段落、在某些段落中又以淡入淡出的方式进行转场、人物并非真正直视镜头、对低机位的偏执导致部分人物身体的分割,这些东西在小津后期的电影中基本上不存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