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排演之后 英格玛·伯格曼
一个年轻的和一个即将结束演艺生涯的女演员,各自用各自的爱与虐待方式挑逗老导演,而导演的权利是可以支配她们是否还能在舞台上存在……《排演之后》下载观后评论:形式:
一个年轻的和一个即将结束演艺生涯的女演员,各自用各自的爱与虐待方式挑逗老导演,而导演的权利是可以支配她们是否还能在舞台上存在……
《排演之后》下载观后评论: 形式:舞台剧出身的伯格曼把电影还给舞台剧的示范。内容:私下生活时,我们的演技要比舞台上好得多,而在私下伪装得越好的人,在生活上就越拙劣。可是人人如此,都在掩饰,都想要欲望和爱意。为此,我们尽说些陈词滥调,总在荒谬地表演,刻意塑造对自己有利的形象,比如假装有同情心,假装有趣,性感或者悲伤。拙劣之处的举例,演员:是谁在虚情假意?是谁在让我必须虚情假意?-我处于弱势位置的暗示。导演:真实的情感重要吗?我需要你的演技。-委身于我,情欲的暗示。另外,也有原生家庭里罪的指涉,演员:看爸妈吵架,他们利用肢体语言和腔调。妈妈的声音很做作,一只眼睛流泪,一只在观察她造成的后果。有一次我和她说,别演了,妈妈,我不是个好观众。这么努力没用。她说,我很痛苦,我很孤独。我没有办法,这是我的表达方式,我也只会这样。
我很喜欢啊!为啥分数并不高~我对舞台剧式的电影没有抵抗力,大概爱舞台剧多一点。一个有自毁倾向的、情感如狂风骤雨般的浓烈女子,和一个崇尚理智、客观、冷静如冷峻建筑般的男子。虽然男人一再内心独白对爱人的恐惧、屈服、深情,却能瞬间冷静抽离。因为理性,放弃了当年最爱的女人,面对她或是她的女儿都难抑痛苦。而爱情以相似的方式重复发生,他屈服于温柔,却提前给出理智和冷静的结尾。两人回到现实,情感中止。女儿说:“我不想让你难过。”男子回答:“不,让我难过的不是你。” 最后他喃喃“此刻我最忧心的是听不到教堂的钟声”。他已经老去了~(唉,他爱她们的方式,是给她们最好的角色最好的表演,真伤感~) @2020-11-23 23:28:38
哇,真是一个完美的拉扯,复杂又深沉勾连。伯格曼受够了女演员的抓马、癫狂、幻想和反复(他知道一般女演员如果走到这一步其实就是弯路了,不太能胜任作品了),但是对待曾经也年轻的女演员,能帮导演表达内心自己情绪的女演员,又忍不住靠近、互相挑弄,同情又忍不住用情,但只是又一想到她们以后的样子,不免又厌烦了起来。哎,情绪泛滥的女演员和暴躁无序的导演们,互相深入又抗拒。镜中的舞台,搬进生活里是多么的消耗,相爱相杀,他们是生活中追求抓马的主力军,双方都向着无意义的深海,互相裹挟,试图一起毁灭。神奇的是,戏剧影视发展到现在,这种故事太多了,但只有伯格曼诚恳感受并表达,而且诚恳到,我都忘了他在表达厌恶。
太恶毒了,真的太恶毒了。许多台词对我而言「太有针对性」(比如节省生活中的表演欲用到舞台上),但我拒绝承担它们仅仅因为这些词是适用于「人」而非「女人」的。伯曼是有多傲慢(多自信)于自己的秩序理性,竟敢允许自己站在激情之外“犹如男人站在女人之外”啊?日以继夜那种程度的撇清在此作面前简直太不值一提了。野草莓式的忏悔心(I can’t hear the church bell)也被傲慢压倒得迹近于无。只有一句「They built grand houses for us to play games within it.」很可爱。气死我了。
这个很无聊。三一律,剧场息工后,三位演员,老导演亨里克,年轻演员安娜,母亲演员情人病人凯拉尔。对话中还有同年的导演朋友安娜的父亲。找手镯撅屁股献媚渴望肯定成功的年轻女儿,走火入魔爱恨入深精神状态错乱渴望舞台追捧的母亲。导演的电影模仿生活,演员的时候模仿电影。喜欢沙发上三人坐的很开在舞台上,很多画外音,手细节特写表现控制,结尾导演搂着年轻演员肩对话。伯格曼的无聊戏剧。常常跟不上在说什么。剧本描写蛮文青,台词虚。
特别像导演年老午后对着回忆的自言自语,关于人与人/内心与外在的距离,心里想谢天谢天终于滚出了我的生活,却说着另一套安慰言辞,试图跟自己解释与告别。“徒劳无益的和解,内疚、恐惧和强压的愤怒,然后还有这份同情,总是同样的情景。”不同于Woody Allen生活场景的喋喋不休,Bergman更像一个智者在布道人间虚伪和不值得,谢天谢地只有68分钟。
完美的小品!伯格曼少有的喜剧结尾。厄兰饰演的导演油盐不进,让这对母女无功而返。有意思的是,对母亲是以爱化之;对女儿,二人以一场预演的绯闻悲剧结束,断了女儿的念想。这部电影时间不长,但非常精悍,把伯格曼以往的假面、母女(子)冲突、谎言、沉默、信仰危机、回忆、童年、疾病、嫉妒、幻想和戏剧理念精巧的凝结在一起,形式至简却意蕴悠长。
洗耳恭听任他开导,把嘴张开让她喂药,人生大题这道孩考,情感大戏那场玫跑,急火攻心就嗑高潮,脆弱相关都有质保,墙的粉刷暖白出逃,一??知秋未到祭扫,一✌知羞被当哭闹,最长的咒语封闭管理最多的表情令场景化一直会在而反越位一会必遭,渐近线变成警戒线缠出绕远的绕,此心安处是附件附睾,竖起汗毛,自然会老。
为了看剧把这部找出来看了一遍 没有字幕我可是开着英文字幕的txt看的(结果意大利的剧院很贴心的给出英文字幕了,囧orz)有点后悔在看剧之前看了电影 因为相比而言电影的mise en scene好像更出色一些 但是这个和Persona连起来真的是极度make sense!简直是一部电影的上下篇!3•09 一场以特写凝望的戏剧,伯格曼如何做到让台词如此刻在角色里、角色的脸上、整个镜头中呢?多半是他自己的生命经验,那些不伦,那些叛逆,那些放在今天会成为众矢之的的思考和行为。纯粹的艺术家活在相对纯粹的年代,于是有伯格曼的戏剧。曾经他因为戏剧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绝不是怜惜。
极简的舞台,一个导演,一对母女、舞台竞争对手抑或纯粹年龄上的“情敌”,絮絮叨叨进行着言语的操控与身体的魅惑。在舞台这个王国,国王再疲弱,仍然削弱不了王者的地位,总觉得隐隐影射着与伯格曼相关的欲望或规则。隔了这么多年,英里德·图林又回到了视线之内,却是苍老得几乎认不出。三星半。
这电影竟可以分两种方式看,一是电影里的人在讨论舞台剧,二是电影里的舞台剧里的人在讨论舞台剧,二原因是图林出现后奥琳的表现方式。这片让我想起了波兰斯基的《穿裘皮的维纳斯》,只不过没一镜到底和加了一个人。伯格曼对演员的控制无孔不入,真替演员担心,不过调教出如此演技也值了。
母亲出场像是分水岭,导演和年轻女演员的关系之前是一面,之后是另一面。艺术创作中工作与私人真是完全无法分离。看二人对关系发展的预测感觉实在是1)恋爱了千遍2)再也不会恋爱了。它令我想起另一个讲艺术创作中师徒关系的电影:Whiplash。这个深厚忧郁又温暖。那个变态。
1这三个角色在我看来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表达欲或者控制欲过剩。2任何一段关系的感情色彩有多浓,能同时体验到的虚无感也就有多深。3台词很吸引我,没拖进度条全看完了,我一直对舞台剧无感,这剧里的很多话让我多少能了解了一点舞台剧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