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wWwloldytt.com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哈里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不良少女莫妮卡》下载观后评论: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莫妮卡,太刁蛮任性,太无理取闹,总是在无尽的不满中毅然出走,不顾后果,这样的人如何在生存呢?根本而言,她丝毫没有共情能力,更别说体谅了,她如小孩般是非不分,只图自己开心,真是自私自利。如果碰到这样的女人,那只有自求多福了。我看到了大多数人从爱情走向婚姻的过程,从满怀憧憬到婚姻破裂,正好印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哈利因为爱情和婚姻成长了,变成了大人,而莫妮卡却依旧我行我素,只为自己而活。荒岛爱情最是动人,爽朗的笑声,和煦的阳光,翻滚的浪花,青春的酮体,恰到到处的爱情,恰到好处的荷尔蒙。观影过程中,我的思想跳脱出来了,我猜测着剧情走向,是一番别样的体验。夫妻决裂一刻我看傻了,既厌恶莫妮卡,又怜惜哈利。

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是男主我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女主我会怎么做?男主为什么那么做?女主为什么那么做?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真正看明白了一部电影。女主在娘家不是好孩子,在工作上不是好员工,在自己的家不是好妻子,在孩子面前不是好母亲。什么导致她如此的任性叛逆无责任心自私无同理心甚至无廉耻心?混乱的家庭吗?很多从不良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也凭着自己的努力摆脱了原生家庭的影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男主努力学习工作希望给妻儿好的生活,就算看到妻子的不忠还能克制自己给她一个体面,从一个男孩成长为有担当的男人,为他点赞也为他不值。年轻人从电影中应学到,作为女孩要有积极的人生目标,作为男孩,要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人。

这从文本故事上似乎可以说是一出性格悲剧,可最后的镜中闪回镜头却充满了伯格曼的困惑,乃至一种不甘的质问,为何人的境遇会有不同,有人不劳而获,有人必须接受命运,并遭到批判?她面对你时感受到的是一个应该有权拥有一切的灵魂,却被现实的命运条件而包裹形塑出了一个“贪”“懒”“淫”的“性格”。人的精神与现实就如莫妮卡需求的反复无常,总是自相矛盾,难道彻底的自由自在仅在梦的镜花水月中?影片本身多次对人性本真与弱点的暴露,对伦理评判色彩的突破,再加上多次打破第三堵墙的凝视镜头的对观众与角色心灵联系的暗示,怪不得把伍迪艾伦看懵了。此时伯格曼的镜头已不是叙事性的,而已达到了心理性的境界了

两个几乎一样的长时间的镜头,只有莫妮卡和哈维的脸庞,眼睛的光泽、表情的变化,动心人弦。矛盾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无法化解,结尾莫妮卡踩着高跟鞋离去,哈维亦抱着小孩平淡离开,两人内心掀起的风暴在离开时或许早己平息。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就像莫妮卡追问的“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有好运气?但是有些人永远没有”理想地选择的话,我站在莫妮卡一边。离开后的她,好运会不会眷顾呢?是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撞,更是无可避免的命运。好在结尾两人相安离去,谁也没有死去活来或是出门便传来一声刺耳的刹车声,那都是什么垃圾。

不是不良,她不坏,她不想伤害任何人,而是不甘贫穷更是不甘寂寞。前2/3都在讲述海滩经历和愉悦,最后1/3才是导演真正想讲的观点。婚姻是爱情的照妖镜,假使哈里没有那么穷困,莫妮卡真的不会出轨了么?我不觉得。突然想起之前和朋友聊天,有的女人啊,又想男人在外疯狂赚钱,还要求无时无刻的陪伴。光影真美,尤其是近景和特写时候,打在面部和头发的感觉,大多用了叠化剪辑,但是镜头布置的很巧妙。经典和不经典,并不是用拍摄早晚和所处时代来判定的,什么时候都会有好片、烂片。

莫妮卡的状态让人想起另一个叛逆少女莫娜(《天涯沦落女》),但因年代和思潮的关系,莫娜具有更明确的反文明倾向,莫妮卡则处于一种野生的模糊的状态。对阶级、两性、婚姻的问题都讲得很明白了,就是无药可救。穷人的高光时刻只有一个夏天那么短,海边少女的背影和溅起的阳光成为永远的解药和毒药,反复揭开和治愈余生的苦闷。莫妮卡点完烟转头直视镜头的一幕太有能量了,的确如伯格曼所说是伟大的时刻。也因此,以后看到男女烟头对烟头的画面都不会再想到《志明与春娇》了。
这种青春期叛逆少女的个性、状态和感觉,与年少成婚后在生存的负重下内心的焦虑与矛盾,就是被呈现得无比的好!一个看惯了博格曼的影迷,怎么可能忍受得了矫情得没完没了的国产同类型电影?影像80分剧本95分导演90分表演90分男演员稍弱,女演员毫无疑问,表演堪称伟大,国内同题材演员们真的可以就地把自己给埋了,差距大到无法计量,令人绝望!创新90分作品分89分内容系数0.9影史分80分博格曼的青涩与电影的青涩,甚至题材的青涩倒是无比契合!
伯格曼用电影塑造出莫妮卡这样自由乖张的女性角色,来对男权社会下的社会病态进行最大反叛。固然表面看来,莫妮卡是一位过于理想化,又忽视现实生存问题的少女。但这一切困境和目标的出现,则是源于其酒鬼父亲和流氓同事所代表的男权价值观对女性物化的核心矛盾。伯格曼毫不避讳的用镜头,呈现着少女的曼妙,也不刻意美化迷失在社会中的女性,如何通过伦常背叛,来寻求理想认同。影史第一次角色对视观众,震慑人心。
不晓得该怎么评判这部片,演员的演技都在线,伯格曼算是在青春片里加了点成长线。男孩就是想要成家立业生子的类型,女孩是喜欢新鲜不愿意被约束的类型,说到底还是性格不合适,也没有谁对谁错。莫妮卡也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最惨的还是刚出生父母就离婚的小孩,以后一辈子都得活在没有母爱的阴影里。其实莫妮卡更适合当情人,而非妻子,仅此而已。伯格曼的主流作品,传达的价值观到现在也很实用。
莫妮卡让我想起我那个从来不学,会把吃完的干脆面袋子扔在大街上一走了之的女学生。一次又一次重蹈苦辙。影片本身工整经典(甚至很久没看到这么工整的电影了)。谈年轻人的片子,最重要是拍出转变,但又要拍出不变。两位主演太棒了。全片最喜欢的段落是分手,激情相拥后突然冷静,争吵,诉诸暴力,莫妮卡冷眼旁观,离开。女性和男性视角都能有所阐发的好片子。但莫妮卡的未来如何,不忍想也不敢想。
比假面好看,但没有之前的大题材喜欢。蜡烛点亮还有两个明暗转变的光影和调度做得特别好!/莫妮卡自私得的特别直接特别野,演得很好诶,挺有意思的。/看完想起我也经历过两三次过完今天没明天逃到角落苟着疯的恋爱来着,因为逃开了琐碎的现实显得特别热烈,但都没法长久的 被时间踩着头面对生活的时候比琐碎还让人头疼。/安德森这时的身材简直就是我本人 一度怀疑背影是我当的替身
带有很强烈的“作者电影”风格,我将它称之为「带有小说的味道」。可能法国“新浪潮”受伯格曼的影响较大,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特吕弗的《四百击》,有些印象不太深,回看发现安托万和伙伴走出电影院撕下来的就是本部影片的海报,影片最后长镜头哈里抱着女儿在镜中由微笑转为遐思也极易联想到安托万海边直盯着镜头。爱情与生活是两种概念,美好的憧憬在现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