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一位年迈的斯德哥尔摩医学教授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剧情发生在他去50年前毕业的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通过多段闪回画面表现出种种幻想和回忆。他跟儿媳妇同车,而此时儿媳已因为丈夫不愿要小孩而决定离开他。途中,他们在教授小时候生长的故居逗留,仿佛回到青少年时代,见到了心仪的女孩摘草莓送给失聪的爷爷。他被同一个女演员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带上两个男孩搭顺风车,后又因差点发生车祸,只好带上对方车里的一对夫妻,不料他们话不投机而被赶下车。中途,众人下车用餐,并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之后车子又来到教授95岁的母亲家,老人家抱怨太冷。在一段幻想戏中,教授进入一幢旧宅,他必须证明自己得奖当之无愧,但他并没成功。在真实世界中,教授拿到荣誉学位后回家,平静地接受了曾经跟他发生矛盾的人和事。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
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代表作,曾获得柏林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奖。《野草莓》下载观后评论:
伯格曼写给故乡的一封情书。电影心理学集大成之作。心理结构型哲理电影,受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影响。年轻人鲜活、愤怒、争吵无神论;中年人困于婚姻、生计,围城里挣扎;老年人回顾童年,追溯往昔,走马灯一生里的高光和低潮;据说是导演的个人自传,让我想到痛苦与荣耀这部电影,如果去看心理医生,首要问题,医生会不断重建回忆起你幼年时期的经历,这对往后形成的人格和生活轨迹是最底层的核心关联,教授的冷酷和母亲如出一辙,儿子也粘贴复制,影片探讨了死亡、宗教信仰,爱情,婚姻等一切严肃的人生哲学,从老年视角窥探,借由深入浅出的梦境串联起那些无法释怀的往事,只是梦境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年轻的伊萨克,唯一轻松的部分是仆人和教授数十年的默契和打趣,也喜欢开头那个关于对死亡思考的惊悚梦境,喜欢这部关于追寻自我的电影。

1⃣️没料到伯格曼有如此强的抒情性2⃣️好奇伯格曼和侯麦的具体联结关系,感觉《野草莓》就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林娜那种,或者清明上河图 千里江山图,而侯麦则是截取了一个20分钟的部分讲一个半小时。于我,侯麦更有隽永感,有一种选择的20分钟已经保罗了全部意涵还更洗炼的感觉。除此外,伯格曼有上帝之死之间摇摆的沉重感,而侯麦则把这种东西装到看似冗长普通的话唠叙述和庸常生活叙述中,于是在叩问中产知识分子道德、情欲、伦理与虚伪中,反而让人隐隐感觉,那个根本性的东西本就不是另有一个上帝,而是人们不再自欺、自净其意后看到一个本来面目。不那么玄的话,其实就是说,举头三尺并非有神明,那个神明、那把尺在人自己心里。做得对,就安心平静,不对,就心虚痛苦。妙。

年轻人鲜活、愤怒、争吵无神论;中年人困于婚姻、生计,围城里挣扎;老年人回顾童年,追溯往昔,走马灯一生里的高光和低潮;据说是导演的个人自传,让我想到(痛苦与荣耀)这部电影,如果去看心理医生,首要问题,医生会不断重建回忆起你幼年时期的经历,这对往后形成的人格和生活轨迹是最底层的核心关联,教授的冷酷和母亲如出一辙,儿子也粘贴复制,影片探讨了死亡、宗教信仰,爱情,婚姻等一切严肃的人生哲学,从老年视角窥探,借由深入浅出的梦境串联起那些无法释怀的往事,只是梦境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年轻的伊萨克,唯一轻松的部分是仆人和教授数十年的默契和打趣,也喜欢开头那个关于对死亡思考的惊悚梦境,喜欢这部自我的电影,这也是看伯格曼的第一部电影。

电影史观影16“伯格曼对现代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把影片中心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探索人的内心与灵魂。”电影史中如是描述。英格玛·伯格曼之于电影史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文学史,有过之而无不及。本片中人物所探讨的问题之一是“上帝存在吗?”或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也存在同样的困惑。伯格曼和陀氏一样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探索人内心最深处的复杂性。使用梦境、记忆甚至潜意识来谈死亡,谈孤独,谈永恒且深邃无比的时空,谈人,到底依靠什么生存,以及面对浩瀚的令人窒息的时空时人活着的全部意义。镜头的把控、音乐的使用和台词的雕琢,叹为观止。于我而言,观影过程始终处在有凉风略过后背的触感。伯格曼伟大,我爱上了他。

最有哲理的公路电影,透过回忆、幻觉和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就算你功成名就,备受敬重与爱戴,却始终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将热情与情绪视为耻辱,将冷漠与麻木视为理性,那再光鲜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算了,与其谈论童年、回忆、梦境、亲情、爱情、婚姻、失去、背叛、争吵、疏远、自私、冷酷、孤独、衰老、疾病、痛苦、神灵,自省,忏悔,以及死亡,不如弹着吉他,摘着花朵,唱着歌谣,朗诵着最美的诗歌,无忧无虑地活着。印象很深的有老人两段诡异的梦境,童年野草莓的回忆,出车祸搭车的奇葩夫妇,为神灵是否存在争论不休的年轻人,对过往充满感慨又冷酷得令人畏惧的老母亲。

咋一看是回望人生经历的思考,仔细一看人生真的好难,一个不小心意外就长畸形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朋友的影响,自己对身边的人的影响。保住了自己保不住家人,想反思改正却发现管家儿子已经习惯。 很喜欢那三个年轻人的出现,犹如天使一样给大爷最后的生命以色彩。最终的反思用以圆满生命其实很不错,至少想明白了。 突然很想读《梦的解析》。

伯格曼的电影往往总归让人沉醉其中,看这部影片我仿佛在于他面对面交流,直击灵魂,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医生早已见惯生死沉浮,而影片重点却在一直探讨这极具哲理性的问题,生与死以及孤独,作为伯格曼永恒的主题贯穿其始终。 而这部影片伟大之处就在于这种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的闪回登峰造极,尤其是在影片开头,那掉落的棺材以及无指针的钟这种极强的隐喻象征性手法无不折射出他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孤独的落寞,走入梦境中的家宴以及与自己表妹对话,也完全打破了电影时空界壁,使得过去与现在,梦境与现实构成了一种耦合的整体,打开了一条通往人内心的真正心路。
会引起别人的回忆,但不会引起痛苦,因为,述说的是伯格曼自己的故事。 比起《假面》,《野草莓》的故事会更有逻辑性些,用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生回忆,或许真实,或许虚幻,但至少是他自己的快乐与情绪。 仿佛人总是这样的,回想起过去时,在梦里记起时,最先出来的不是幸福,而是后悔与孤独。 年轻人的争吵在他面前都显得生动有力,他们随心而去,在路上未曾停下。中年人的彼此嘲讽勾起的却只有彼时自己与人之间的敌对与孤立。 他迎着风向前走,为寻找爱而去。 感恩伯格曼留下了一个希望的结局。
#第一部伯格曼戴锦华评价张爱玲是属于自我消耗与自我挖掘型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重复自我的母题。作为电影大师的伯格曼也是属于自我挖掘性的导演,其探索的母题却更佳广阔,涵盖了宗教与哲学诸多层面。在《野草莓中》,伯格曼以梦境的形式探讨了生与死/上帝与宗教/家庭与父爱的母题,梦境与现实无缝交融,光影塑造了宗教般的氛围。就精神分析而言,上帝与父亲是同体的,老人在梦境中父亲的缺席导致了性格的冷漠。冷漠的盔甲伴随了老人的一生,在生命最后一天的连续梦境中,通过不断地自我审判与自我回溯达成了和解,最后老人回归到了幸福圆满的家庭,实现了精神上的赎罪。
博格教授(伊萨克),阿格达管家,西里夫,萨拉,玛丽安,阿曼(司机),伯利特(司机妻子,演员),安德斯,域妥,母亲,伊沃德自述,做梦(钟,人,马车,棺材)起早,儿媳,上路,童年旧居,三个年轻人,一对夫妻,加油站夫妻,母亲,再入梦,萨拉,测试,妻子(路上遇到的夫妻)梦,回到现实,与儿媳交谈(一件事),来到儿子家,授礼,与管家交谈,与三个年轻人告别,与儿子儿媳交谈,睡前,回想童年,儿媳带他找到父母,入梦光心脏跳动音效上帝存在吗不你不明白,我们的语言不同你知道太多,却不知道任何东西似乎他是上帝我死了,虽然我还活着
是我喜欢的黑白讽刺片类型。一个迟暮之年的医生老头,一生无数成就,然而却在感情中各种悲剧。1.未婚妻漂亮表妹被无耻堂弟凌辱,迫于羞耻教义,嫁给堂弟。2.妻子因为他的冷漠无情,感觉不到爱而出轨被他亲眼目睹。3.儿子在他们冷酷无情环境中成长的童年阴影伴随一辈子无法忍受妻子怀孕的事实,对孩子无比恐惧,宁愿结束自己38岁的生命来抵抗,觉得人生没有美好只有辛苦和无趣。正如高晓松所说,大多数知识分子家庭过于正统,毫无感情,关系冷漠,过度理性。另,重大决定最好不要年轻时做,不成熟最后造成无尽的遗憾痛苦和伤害。
一生被亲近的人冠以专横、冷酷、自私、虚伪,从未真正地在乎别人,爱也不肯放下外壳。“他懂的那么多,我觉得自己太没用了”。“伊萨克,你不知道你为什么心痛吗?”待他明白时,他已即将步入坟墓,她是优雅的老妇人。“伊萨克爷爷,你真是个充满智慧的老人。”老了也不一定能成为富有人生智慧的老人。艾德沃克终于明白自己离不开玛丽安,还算有救。老了才重新认识自己,也是因为饱经风霜心态格外镇定,或是没有多余的情绪可以给老人起伏了。横跨一生的故事,用别人的人生警醒自己,格外唏嘘。想起了天堂电影院。
3.5。没有想象中那么闷,但也不是很touch我。影片跟随老教授的视角,或旧地重游或通过梦境让观众了解到他的种种过往以及与亲人的家庭关系,老教授与其儿子的关系既有伯格曼与他父亲的指涉也有他和儿子的指涉。从剧情来看,老教授没有直观明显地流露出亲人口中种种自私、冷漠的特质,他的形象是由他者构建的,因为故事带有人物的主观性,要客观地立体地塑造人物则需要有他者存在。儿子和儿媳在门框外相敬如宾的对话以及儿子背对着老教授说话这两个场景比较让我有印象,拍出了亲人之间的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