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文德斯“公路电影三部曲”之一,在1975年荣获德国电影奖多个大奖(最佳导演、剧本、男女演员、摄影、剪辑及音乐等)。
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Wilhelm(Rüdiger Vogler)为了摆脱笼罩他的深深的虚无,听从母亲的话踏上旅程,以期找寻到写作灵感。六天的旅行里,他先后结识经过战争洗礼的老人、沉静恬美的“魔术”女孩Mignon(Nastassja Kinski)、漂亮女演员Therese Farner(Hanna Schygulla)、写诗的忧伤胖子等人,并与他们生出短暂友谊、爱情,然而莫名的忧伤和不安仍是紧紧将他跟随,以致走到每个关口时,他都给出错误的选择。
《错误的举动》下载观后评论:
《错误的举动》,评分:8.4.维姆-文德斯“公路三部曲”中最为奇特的一部,影片虽然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但内核却是极度空虚、迷茫甚至反德国浪漫主义的。曾经身为纳粹的老人、沉默的少女、对生活极为敏感的女演员、写诗的小胖都成为了男主内心人格的外化,不断出走的旅途并没有给出人生的答案只增添了无尽的孤独与惆怅,旅途中的每个人都在喃喃自语着自己的困境:对于孤单的哲思、对于政治与诗歌的不可调和、对于语言本身的质询性、对于写作权力的思考……文德斯采用了疏离的角度描绘了二战之后德国的众生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在旅途中慢慢扩散,使得男主不断做出错误的举动,直到这一切彻底无法挽回后独自登上德国最高的楚格峰,反思着自己离家后的一错再错,文德斯将冷酷与绝望贯彻到底,用文化的毁灭倾向诉说当代人心的萧索

歌德晚年叙述到:“《维廉·麦斯特》开端起源于一个对于这伟大真理的朦胧预感:人往往要尝试一些他的秉性不能胜任的事,企图做出一些不是他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一个内在的感觉警告他中止,但是他不能恍然领悟,并且在错误的路上被驱使到错误的目标,他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凡是人们称作错误的倾向、称作好玩态度的,诸如此类,都可以这样来看。若是关于这点随时有一缕半明半暗的光为他升起,就产生一个濒于绝望的感觉,可是他又每每任凭自己随波逐流,只是一半抵抗着。有许多人由此浪费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最后陷入不可思议的忧郁。然而这也可能,一切错误的步骤引人到一个无价的善:一个预感,它在《维廉·麦斯特》里逐渐发展、明朗,而证实。最后用明显的字句说出:我觉得你像是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外出寻找他父亲的驴,而得到一个王国。”

原来…原来少女是金斯基!怪不得…这么夺人眼球。公路片的成长和寻找。
只有固定职业的人,是干瘪的蜗牛;为什么要有如此大的空间横亘在我和世界之间;在他们眼里,我多么孤单啊,一下子,我就又被孤单包围,虚假的、强加的孤单,只是一种戏剧性的状态,这一刻,让你戏剧性地沉浸在自我中;用来战胜恐惧的必要犯罪手段可以被合法化,恐惧被认为是徒劳的,丢脸的;我觉得一无所知的人也可以想要写作,就像你想走路一样,想写也是你的需要,不是充满爱,是想去爱;-如果诗和政治可以结合就好了。-那就是渴望的结束,那就是世界末日。;他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对她说“我爱你”,当他说“我爱你”时,她正在用牙签剔牙,为此,他恨了她一辈子;很假,用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当我回忆时,文字才变得有意义。
【7.5 7.3 2357 677】

文德斯公路三部曲的第二部。依然采用了类似于安东尼奥尼的心理现实主义手法,但不同于安东尼奥尼展现现代人类之间的疏离,而文德斯表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困境,所有其他角色都是为主人公的心理服务。所有其他人物都是主角内心某种方面的外化,以此来实体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女演员和流浪艺人在影片中两个对立的角色,代表着男主逐渐分离的理想和现实。老歌手代表的是政治。胖诗人代表的是男主身为作家的灵魂。企业家代表男主内心对于艺术的追求。男主最后终于选择和女演员在人海中分离,暗示了他终于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欲望,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旅途。他发现自己最初的选择是错误的,导致他之后的所有举动都是错误。不应该去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应该立足现实,去观察和体验,并用行动将观察和体验记录。如此,才能成为一名作家。

230430 【C 】距离上次看文德斯的电影已经隔了两个月时间吗。哪怕看不懂也不会感到看不下去或是想要直接关闭播放器,只是在用一种情绪很随意的讲一个规整的故事。好像一直都很能理解漫游以及为何而漫游,这种感觉对我而言是非常亲切的。踏上旅途的迷惘者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相比于欣赏面前的世界,他更着迷于构筑自己笔下的世界,但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自身想法的困惑而不断地朝向世界中前进,看似无目的的徒步行走意在找寻观察和体验事物的契机,关联至动笔写作之前的构思阶段。与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们默契的结伴同行,不论场景如何变换都保持着自由谈话的氛围;围坐在壁炉前聆听房主谈论自己的感受,伴随木材被火焰烧出噼啪作响的声音。一路漫游,一路告别,“像这么走着,我觉得觉得自己能一直走下去”。

“孤独更像是一种被外界引导而人为产生的情感”,“所有人都在寻找一种能够克服恐惧的生活方式,对于那些美德的传播,勇敢、坚毅、勤劳,只是为了从恐惧身上转移注意力”,“这个世界为什么要关心你的个人需求呢?”
像诗歌和政治一样,善良和无情能共存吗?客观和冷漠的界线呢?岐路讲生命的进程像是一个接一个抉择的路口,面对所有的选择,有Richtige Bewegung吗?机遇之歌谈了同一个问题,异曲同工换汤不换药,文德斯偏重文学性,战后德国废土文学的颓废和传统理性崇拜的哲学气质混成了德意志的死灵魂,还夹带私货输出了一波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思考;基氏更注重叙事性,矛头直指波兰社会变革大环境下政治和宗教对青年的影响,但悲观态度殊途同归。

疏离,冷漠的状态,深深扎根于个体对于生活的探寻和德国的思想传统中。公路上几场谈论和前后相随的场景拍的动人,对于写作姿态的问题的谈论——个体,政治与自然——似乎又与观众隔开距离(竟然有元叙事的感觉),后来演员又袒露关于梦境的场景是编造的,而这个故事,伪装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和歌手,连同演员和丧妻之夫,都被一种抽离的情绪所附身,借以身份掩盖的或汹涌或麻木迷离的意图,如同威廉用写作的借口来推离爱他的女演员。漫无目的的散步或谈论或许在聚合人与激发一种“深爱”的感觉,可随后每个错误的举动(也是潜意识作祟)将人们推开,没有暴风雪,没有冒险,没有明确的意义,在人群中分离,以后也许会爱你,可如今在流浪的路途越走越远。
永远爱文德斯的公路片,因为很容易让我叩问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又是为什么而在路上,然后看着公路片中的主人公漂泊,而我的思绪好像变成了一片迷雾,随着他们而去。威廉自己交代的是,他需要一段经历或者历险来刺激自己的写作。于他而言停留在原地只有虚无的围堵,而在路上他遇见了那么多人,可他们终究也只是一团混沌。对人类提不起兴趣的作家、即将自杀的男人(这个空间太混乱,一片废墟,也好像一场梦境)、并不存在的寂寞、写作与爱与政治...我们要如何分别,在茫茫人海中。虚无不会被消解,只剩下所有的错误的举动,在路上但这是一条歧途,通向死亡或者原地。每当那段音乐响起时都太让人迷惘,太让人有着与此伴生的恐惧,通往对未知的无力。
火炉前对话像是福格勒各种人格的辩论:人为的寂寞产生的吊槐,会产生安全感
“也许一个人什么都不需要知道,就可以写作,就像想去散步那样简单。写作本身不重要,而是想要写作就够了,不是热爱,而是意欲去爱”
“我没有仔细看,有很多东西我并没有注意到,我应该努力观察的,别人注意事物都比我仔细。我知道我还没有所谓的观察力,但我相信我有情色的眼光。我突然注意到我一直忽略的事物,不只是看到,还对它有感觉,这是我所谓的情色眼光。之后我不是以观察的角度写下来,而是当成经验,这是我坚持当作家的原因”
“我们要怎么告别?在人群中分开吧”。人群却不在场了
文德斯公路三部曲的第一部,居然是彩色电影,而之后两部是黑白片,本片是根据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这个故事也是汉德克年轻时代的自传体小说。一个战后迷茫的西德文艺青年,励志想成为一个小说家,从而离开母亲,离开故土,坐上一辆开往未知的火车。在旅途中他偶遇了一对被社会边缘化的一老一少,一个心爱的女人,和一个逃离上层家庭的会写诗的胖子。他们一路上经历了许多奇遇,主人翁也对每个人做出了许多错误的举动,对于主人翁(汉德克)来说这段旅途是他青春岁月中的一段“歧途”,也是他文艺之路的起点。
文德斯典型公路片,一开篇老文德斯了,是过于话唠的一部。谈文学与zz,无知的人也能写作,不是为了写,而是为了爱,当诗歌与zz合而为一就是世界末日。少女,老人,女演员,自杀的资本家和写蹩脚诗歌胖子,意向指代很明显了。笨拙,混沌,逃避,恐惧,文德斯的电影自我也是不抨击不反思不暴烈的温吞的(这点和法国人真的不一样),但很执着于乡愁-zz-身份认知主体。
是不是和老法的恐惧吞噬灵魂这一部名字换一下也可以(皮)似乎并不再那么喜欢文德斯了,相比于法斯宾德的疯狂,侯麦的自省和戈达尔的抨击。
另,都没人出来年轻的金斯基来
公路三部曲第二部。“我们如何分离?在茫茫人海中。”相较前作,这部叙述上更加淡化剧情的存在,像一篇无由的散文,旅途的开始没有来由,终点的到达没有铺垫,无因无果,故事全凭借着本能的欲望推动。全片氛围充斥着不安、萧索,旅途中的一团人依旧是文德斯镜头下独有的孤独与游离,像是在梦境中经历着一场超现实的冒险,前面女演员的出现更让我坚定这种感觉。结合文德斯这段时间的经历,很难不觉得这同样也是他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btw,这部最意外是看到稚气未脱的娜塔莎金斯利,谁能想象到十年后她在《德州巴黎》的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