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珍妮弗·琼斯 Jennifer Jones 饰)出身于偏僻贫穷的山村,长大之后,她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芝加哥,希望能够在这里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拮据的经济让她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一次偶然中,嘉莉在火车上遇见了名为杜洛埃(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饰)的男子,杜洛埃多金又慷慨,嘉莉遂即同他开始了同居生活。
之后,嘉莉又遇见了酒店老板赫斯渥(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饰),在赫斯渥的身边,嘉莉总算过上了梦想中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一场意外让赫斯渥千金散尽,就在两人举步维艰之时,嘉莉得到了一份在歌剧院的工作,嘉莉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歌喉很快蹿红,面对突然获得的财富和名誉,嘉莉决定抛弃赫斯渥。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提名)罗兰德·安德森 / 埃米尔·库里 / 哈尔·佩雷拉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提名)伊迪丝·海德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威廉·惠勒
《嘉莉妹妹》下载观后评论: 剧情改编乱七八糟,还加重了对嘉丽妹妹道德上的谴责,反而失去了原著中重要的特质。原作者对于嘉莉妹妹这样一个脱胎于他本人及他的姐妹的经历的人物在情感上很明显是亲切的,最后也给了嘉莉妹妹一个不错的结局,Hurstwood自杀死了也没有让她活在对自己的内心谴责之中。不管怎么分析原著Hurstwood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软弱无能,到了影片里倒摇身一变成了深情男主了。原著最优秀的部分就是对Hurstwood堕落的描写,这种堕落不光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灵上的,更是这样一个人物的必然结果。至于嘉莉妹妹,她在道德观念上有些模糊和缺乏,一切举动都是被人或事推动的,跟有没有人情味没什么关系。嘉莉与Hurstwood间也不存在什么真爱,影版给男女主加的狗血深情戏份让整个故事都变得平庸俗气起来了,真是令人失望的改编…
同情男主,结尾看哭了。能够为爱放手,为爱远离,是真爱了,虽然我觉得carrie并没有什么值得他抛弃一切去追求的。尽管他的婚姻确实不幸福,但人生过半, 名誉地位家庭亲情都不要了,这得是多大一个狐狸精呀!可惜电影里的Carrie并不美,也缺少气质,George为她如此痴迷,缺乏说服力,换成泰勒这种尤物来演这个角色,至少觉得George的疯狂还有些理由。George到最后都保持着绅士风度,尽量让自己外表体面。濒死的饥饿让他最后不得不去找Carrie,即使这样,他也仅仅只拿了一个硬币,划清了和Carrie的身份界限。他只是一个风烛残年的乞丐,而她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尽管他们有过过去,但他对她说:“要向前看。你会到上流社会生活。在上升的过程中你不会孤独寂寞。我是找你乞讨的,别让我难堪。”
惠勒挺会拍爱情电影的,而好的爱情电影总能看到人性的矛盾复杂和纠结。嘉莉妹妹也算是名著改编得比较成功的电影,奥利佛的眉眼一直以来演深情不顾一切的男主都是游刃有余,女主有点泰勒的风格,她全片都在完美演绎她说的那句经典的台词:穷的时候,情感总是混杂起来的,你会不自觉的喜欢上每一个对你好的人。她一个农村来的纯真女孩,被男的疯狂追求拐骗,却又没被男的渣,可能是她求职的第一份工作那刻骨铭心的疼让她变得现实而理性,虽然中间被男主纠缠也是很矛盾,而男主估计太被《茶花女》pua了,他就是个性转版的茶花女,连最后落魄的那种尊严的维系都仿若茶花女附体,倒也求仁得仁,得到了茶花女的结局。总的来说,看名著改编的爱情故事能看到一种命运的无常和时代背景下爱情这个母体下的人性共性的悲剧。
与原著相比,改动还是非常大的。Hurstwood人性的弱点去掉了,欲望和返祖都没有呈现,Carrie蹿红后的孤独也删减了,自然主义整体的的特点被弱化。不过改动过后确实更适合拍成商业电影,歌颂爱情、凸显道德、批判资本主义。结尾处Carrie在离开房间前对Hurstwood说就在这里等我,然后我带你回家,明天去给你买衣服,像极了Carrie刚进入大城市时两个男人对她的承诺,现在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最后Hurstwood只拿了一枚硬币默默离开并且关掉炉子也算暗示了他死于街头的命运吧。其实一直很期待原著结尾Carrie躺在摇椅上的那个场景,没有拍出来,有些遗憾。
德莱赛写这篇小说本意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腐朽,而威廉·惠勒显然淡化了小说中的人情凉薄,给Mr.Hurstwood一个有尊严的结局,给这位曾经出身上流社会的绅士一个体面的转身离开。从Mr.Hurstwood角度来看,可以赞美他在鬓发皆白的年纪遇到真爱后抛弃一切的壮举,亦可嘲讽他横夺朋友之妻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少时我会选择前者,现在我会选择后者,一段理智的感情不是不顾一切的说爱,而是在衡量是否有能力给予对方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后再决定前进或后退。相比起小说中Carrie的绝然世俗,导演镜头下的Carrie依然还是一个有着点初心的小丫头
电影改编很多。嘉莉与乔治之间的悸动、纠结、唏嘘、意难平……是通过酒店相遇、公园私会、黑夜私奔、以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体现出来的,电影短短的两小时难以体现的淋漓尽致。《嘉莉妹妹》是我看的第一本美国小说,所以在初中的时候,我就被隐约灌输了一种观念:爱情是危险的、盲目的奔赴是愚蠢的,以及精明理智的女人更好运。小说里,嘉莉妹妹没有给乔治最后的温暖和拥抱,当嘉莉成为纽约知名女演员、前妻儿子女儿过得很好、男二继续留恋花丛到处泡妞的时候,他死在了一个破旧的小旅馆,开煤气自杀。虽然一直在围城外望月,但是通过这部小说,我过早看到了爱情世界里的残酷。
结局真让我痛苦。去年看到一个文学批评说嘉丽妹妹的另一个视角,并不拜金,夸赞热爱生活,用平凡的力量走出困境,独特的女性角色。总有一个先入为主,观影时也找不到任何拜金的影子。我想起莫泊桑的《项链》从前的文学批评嘲讽玛蒂尔德的虚荣,让她用十年的青春偿还那份虚荣。现在的人再看,只敬佩玛蒂尔德的诚信与坚韧,那份虚荣已然再恰当不过了,幻化成了对美好自我的追求。时代在变了,约束人的东西也变了,稀有的东西也变了。最让我痛苦的结局便是看到一个深情的绅士为他的爱情和勇气赎罪。是他自己为自己加的罪。
劳伦斯演得真好,骨子里自带贵气,让一个原本咎由自取的角色收获了不少同情。在爱情与面包的问题前,嘉丽果断选择了爱情,并且安贫乐道,规划着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而乔治虽然也选择了爱情,却总是念叨面包的好,时常将放弃面包带来的失落和打击转化成抑郁甚至暴躁,这在日常生活中深深伤害了嘉丽……于是她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让乔治回到他锦衣玉食的上层阶级;然而嘉丽并不知道乔治当初选择她时已经断掉了所有后路……穷困潦倒的乔治最终醒悟了不要沉溺于过去而拖累当下,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追悔已莫及……
我妹推荐的!3.35。距离想看第7天。有时候不得不信,你遇到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都是“拼命”,真的是人各有命。看完心里会有点乱糟糟的。刚开始是女的天真没脑,男的鬼迷心窍后开始感情用事,导致掌舵人生向下走。而后,女的运势开始走旺,哪怕男人骗她在先,也影响不了大盘,男人已到暮年。【正巧今天听了英国新任首相演说:Trust is earned and I will earn yours.】
前面那个骚包男油腻的很,倒是让我看到了那些男的怎么花言巧语就骗到了见识少的小白花,不过有些上个时代了。后面那个乔治,看不出怎么爱嘉莉,还是油腻得要死,还骗婚,而且头脑冲动,办事毛躁,整个印象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嘉莉跟他在一起,算是跳板吧,终于不是刚进城的乡下人了,对嘉莉的事业有帮助。最后乔治只拿了一枚硬币,说实话我觉得嘉莉有点冷酷,如果是别人,可能会扬眉吐气吧
《茶花女》性转版… Carrie曾经说过,为什么茶花女里面的玛格丽特当时不说明真相呢,这样他们就不会分开了。可没想到自己丈夫就没有表明自己为了她偷钱私奔的真相,最后Carrie因为年少因为生活需要面包离开了他。可是这都是误会啊,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真的不要随意消失啊,有什么误会也要说清楚啊天看得我太捉急了!男主女主真的配一脸,可惜了
怎么看都觉得男主后来的落魄是咎由自取……明明是他自己受够了长久以来不被尊重不被爱的婚姻生活,却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把女主卷进自己的人生,还要把种种愚蠢行为冠之以“痴情”二字,试图用“为爱付出”美化这个角色。这个故事真的有关爱情吗?我只看到了整个社会、整个父权制社会对女主的伤害。
这个豆瓣的剧情简介让我一直带着偏见看Carrie,一直都是有误会的呀。最后男主只是拿nickel?coin?Carrie并不是一个狠心的女人,她是一个尊严,直面现实,但也拥抱爱情啊。“Don’t live in the past”,最近的就业前景让我觉得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