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子 古斯塔夫·莫勒
一名年轻重犯被送到监狱服刑,却在女惩教员内心投下巨型情绪炸弹。素来理想主义、对监犯仁慈的她,申请调到重犯监禁区,逐步亲近她的猎物,争取他的信任,致力安排他与母亲
一名年轻重犯被送到监狱服刑,却在女惩教员内心投下巨型情绪炸弹。素来理想主义、对监犯仁慈的她,申请调到重犯监禁区,逐步亲近她的猎物,争取他的信任,致力安排他与母亲见面。是母性大发,要拯救这头狂野之狼,抑或被勾起了掩藏多年的暗黑过去,一发不可收拾?毕竟,监狱令人疯狂,不!疯狂与监狱,都只是规训张狂的病征,真相在扭曲力量下根本毫无位置。到头来伦理悬疑、恩怨情仇,可都是存在反思的药引?在呕吐之前,等待偿还的也许太多。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古斯塔夫·莫勒
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电影大奖(世界)古斯塔夫·莫勒
《儿子》下载观后评论:
8.4分,一句“你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喝咖啡吃蛋糕的”就已经揭示了导演的意图所在——警与匪的对立瞬间瓦解,到底谁是无辜的,谁是自由的?
从人物塑造上,女主有了一种复杂的真实人格。在此片中,女主是母性的象征,即是亲生儿子的母亲,也是犯人的母亲,而当罪犯变成亲生儿子的仇人,命题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将外在的矛盾转化成了女主内在的矛盾。此外,别忘了女主通过儿子犯罪来获得解脱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态度。
从叙事矛盾上,警与匪的身份对立,也即是善与恶的对立。但在监狱的场域之中,这种对立似乎是诡辩的,我们能看到警处于上层,因自己私心,其做法和匪又有何区别?直到自身步入深渊之中,警匪的对立才真正开始,影片的后段才是精华所在,权力关系真正发生微妙转换,一切善恶在两者之间交杂在一起,警干了“匪”的事,匪干了“警”的事。

用幽闭的环境、极为张力的人物关系和沉稳的叙事语言搭建了一个压抑的空间容器,通过摄影机的注视来洞察人物的挣扎与情感的复杂性。只不过电影一直提气得很克制导致后面这口气终究没有顶上去,到女主坦白自己的身份后,所有汇聚的情感没能得到有效的爆破。我一直期待男女主的关系往替代性的“母子”关系更深地发展,仇恨、愧疚与爱等多重情感在两者间更为复杂地缠绕交织,人性的剖析画像或许更为丰富而饱满

作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影片,它以监狱为舞台,将犯罪与惩罚、正义与复仇的问题赤裸裸地摆在观者面前。伊娃在面对儿子的凶手米克尔时,面临正义与复仇的两难之境。社会将罪犯关押起来,究竟是希望通过改造使其重新回归社会,还是单纯地为了隔离危险分子,亦或是以惩罚来满足受害者的复仇心理?影片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在维护正义的同时,避免被复仇的欲望所吞噬。

【7】足够短小,但不够精悍。做不到那种幻灭理想亦或是残酷到底,或是心头一暖。母爱泛滥能感动天生恶种吗?这是本片的提问。视听和镜头以及对空间的把握十分到位,包括于监控,电脑屏幕的使用都挑不出错。但剧情和北欧色调的推进迟缓迟疑。在于出监狱后,三人饭桌戏,对峙,失控,那种逼仄的心理感受拍的不够好。留白过多,就算结尾戛然而止的收尾也让电影过满。

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电影,一贯的北欧冷峻的色调和风格
那些杀人犯,重犯,是否有被教化的可能?
出狱后是否还会危害社会和人们的安全?
女主对罪犯儿子的仇恨,以及对杀死儿子的凶手的仇恨,借职务之便进行惩戒,又因职责所在,在最底线克制住了

#74th Berlinale Competition# 6/10 复杂结构的困境,利用人物本身的角色反转维持张力,相当有观赏性。
延续北欧电影冷峻的风格,对人性的剖析相当深刻,女狱警利用职权报复杀害自己儿子的犯人后反被要挟的故事。女主的表演相当克制而精彩。
沉得住气的叙事,冷峻的外部环境和隐忍不发的内心情感,狱警与罪犯紧张对峙间显露的微妙人性,就是谜底太早揭开让最后的爆发少了丝张力
文本放不开,执行层也没跟上,女警和罪犯的制衡关系太简单,结尾所谓反转自然乏力,倒是北欧监狱的条件啧啧啧
(3.2/5)镜头语言设计很棒,沉稳克制,情绪递进反转,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救赎,包括自己。
北欧监狱这么美好么。。。狱警对于罪犯的报复不给烟抽,是往饭里吐痰和冤枉人家藏了违禁品??
气氛烘托的其实不错,人物表现也真是北欧丧气和冷气十足,更多的是情绪,剧情稍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