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阿斯哈·法哈蒂
编剧: 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 蕾拉·哈塔米 / 佩曼·莫阿迪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瑞·巴亚特 / 萨日娜·法哈蒂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语言: 波斯语
上映日期: 2012-11-13(中国大陆) / 2011-03-16(伊朗)
片长: 123分钟
又名: 分居风暴(台) / 伊朗式分居(港)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IMDb链接: tt1832382
纳德(佩曼•莫阿迪 Peyman Moadi 饰)与西敏(蕾拉•哈塔米 Leila Hatami 饰)是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叫特梅(萨日娜•法哈蒂 Sarina Farhadi 饰)。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但是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赌气回了娘家。西敏走后,纳德分身乏术,聘请了一位护工瑞茨(萨瑞•巴亚特 Sareh Bayat 饰)照顾父亲。但是,父亲如厕问题始终困扰瑞茨,依《古兰经》教义,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儿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几个回合下来,纳德某次回家发现,父亲被绑在床上,出离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没想到怀孕的瑞茨竟然流产,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各执一词,然而真相却出人意料……
本片在61届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下载观后评论:
西敏执意带女儿特梅全家移居国外,但丈夫纳德要留下照顾老年痴呆父亲。西敏起诉离婚却被法院驳回赌气回娘家,考虑到纳德忙于工作便聘请护工瑞茨照顾公公。依古兰经教义,瑞茨不应接触其他男性肢体,却因丈夫霍贾特欠债不敢辞去这份工作,加上女儿索马耶顽皮,分神让病人走出家门追赶时遭车撞击。次日纳德回家发现女佣离岗父亲被绑在床上,和瑞茨争吵将其推出门外。霍贾特起诉纳德推搡瑞茨致其流产,纳德谎称并不知晓瑞茨怀孕以免定罪,并反诉瑞茨粗暴对待父亲。西敏筹钱保释纳德,家教作伪证帮助隐瞒并暗示霍贾特惯于家暴,而现场勘查证明纳德推搡不会导致瑞茨摔倒在她所述楼梯。霍贾特大闹女校质问家教让西敏惊恐,联合女儿说服丈夫付钱消祸。瑞茨心存疑虑告诉西敏真相,西敏却未告诉纳德。纳德要求瑞茨手按古兰经发誓场面尴尬,后纳德夫妇正式离婚。

好喜欢好喜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普通家庭因一次意外流产而纠纷的故事,但除去可兰经下的誓言,同样的故事则完全可能发生在中国。两边都是生性善良的人啊,却为了关心的人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撒谎;都愿意为所爱之人付出,可最后却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逃避。是头次那么期待地看完了谢幕表,直到最后都在期待一个答案,一个perfect solution。然而导演却没有回答,在法律与伦常之外,在真相与谎言之中,似乎无法找到那么一条不偏不倚的道路。当一切都是如此地合乎情理时,我们依然会为这结果而徒劳地感到悲伤和同情。极为出彩的剪辑,让不算复杂的故事中,几次跌宕起伏,令人如此投入,一秒钟也不舍离开和快进。(最近频繁刷片中唯一一部没有快进的电影/逃,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

剧本写的太棒了。最开始的那个镜头就是主调,让观众自己当法官去评判这2种意识形态,最后的镜头又交回给观众,成行互文真的是太绝了。很明显男主代表的是保守的意识形态,并且占据主流或者是目前当政这一派,男主的父亲就像是国家机器一样,病越来越重,核心矛盾也是因为这位父亲的原因造成的,传统的意识形态还是要维护这个体制,而女主为代表的所谓的改革派,则是希望离开传统的保守主义,进而和男主产生矛盾,并影响到下一代和底层阶级,而且是一系列的影响,编剧还是通过精巧的编排,让下一代的意识形态慢慢由亲父亲变成亲母亲,而底层社会的撕裂也由于这样传动价值观的虚伪而彻底的崩溃掉,最后的希望也变成了死去的孩子。导演这种预言似的社会变迁身为一个外国人,我都佩服到五体投地。

有时候有宗教信仰未必是一件坏的事情,如何看待它才是核心:有信仰的人,在人生低迷的时候可能是一盏指明灯;有信仰的人,在犯错时及犯错之后能起到约束的作用,不让错误越来越深;开放式的结尾,我还是跟愿意选择爸爸,他真的一直在处理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放笑看是个家庭无法选择环境和国家,母亲为了小家能做到的是移民;而父亲的态度是,虽然身陷这样的国家和制度没有逃避,而是如何迎刃而解面对它;作为个人在生活中很容易选择母亲的做法,但是为了更长远反而我喜欢父亲的做法,不被胁迫要挟,一直在寻找真相证明自己。

一次心疲力竭的观影体验,真实得让人疲惫。每个人的处理事情方式都与自身的身份相符,中产阶级的男主平时绅士有教养,但在维护自身利益上也有虚伪的一面;基层百姓的保姆,因为生活的难处,一开始想“讹”上男主人公,这里和日常新闻现实的一样,转移自己的伤害损失,或者说弥补减少,也有一部分是丈夫的影响。保姆作为孕妇还要出去赚钱,说到底和丈夫脱不开关系,讽刺的是最后又要归因到社会。是啊,失业老爱怨社会,尤其对底层人民而言。但是,保姆是有信仰的人,她还有她的善...

男主不惜用谎言支撑即将破碎的家庭,女主不惜用妥协逃离生活泥沼。虽然没有是非对错,但两人处事理念及反应的世界观却深如鸿沟。 究其根源或许还是沟通吧,越是深陷生活困顿越难沟通。或许男主好言挽留,或许男主和女佣双方坦诚致歉,结局都会反转。在社会、宗教、心理的多方面压力下,没有人能够坚持捅破这层窗户纸。 最好的结果应该就是男主在女主的劝说下预支工资继续留下女佣照顾老人的双赢局面吧。

我觉得女主很讨厌,她一直说男主固执,我反而觉得她才是最固执的那个。虽然男主也有瑕疵,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件事是飞来横祸。我当时看到他爸爸被人绑着倒在地上的时候,我一个无关紧要的人都有想杀人的心了。这件事受害者都有,流产的女佣和男主的爸爸,尤其是看到小女孩玩氧气瓶的时候我的心好揪。但是我始终最讨厌女主。她太冷漠太自私了。很多人解析出了很多背后的生意,但是我看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略无聊。ps里面的人讲话都好温柔啊。
新年第一部电影——《一次别离》当你身陷冤屈,你会放弃原则,选择用钱息事宁人,还是坚持信仰,对虚假指控反抗到底。男尊女卑,法律无能,阶级矛盾,道德绑架……电影里大家都为生活所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忧。人性的弱点在电影里一览无遗。而为人性之恶遮羞保留最后一点体面的竟是宗教信仰。结局安排也是耐人寻味:女孩在法院纠结逃不逃离这种环境随母亲出国,而喧闹中的父亲盘着手平静地坐着思考人生。这种故事,看得真压抑绝望啊。
十分工整,无论是剧本、摄影、表演和立意都无可挑剔,剧情紧凑又克制。男主和女主作为“别离”的离婚只是电影中众多别离中最显性的一种,阶层的分离(不像《寄生虫》那么明显)、成人世界和童年世界的分离、宗教和世俗的分离等贯穿其中。到最后,每个人都把各自的立场坚持到底,毫不妥协,所以法律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女主在整个事件中试图将冲突双方粘合在一起,但是她本身已经和男主完全地分离了。
阶级对立不是一直以来无论在那个国家 都是富人和穷人深深的隔阂。老年痴呆的父亲代表伊朗这个病态的社会。男主和女主代表了伊朗中产阶级的不同立场。留下救伊朗还是去其他国家。保姆可能反映了宗教对人的影响。孩子代表了最纯洁的一部分,但经历这些事情之后,他们更是成长了,看清了成人社会,知道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撒谎。不是童话里面的对错。关于诚实。我理解为底线,大概就是部分人鼓吹的信仰吧。
二刷这部电影,我想说的是可以说他们都有错,也可以说他们都没错。爸爸撒谎了,女儿撒谎了,保姆撒谎了,只有保姆的丈夫蒙在鼓里。这都是社会的不公。我觉得爸爸说的遇事不要一味的知道投降和逃避说的特别好,但是最后他也妥协了,在现实面前败了。最后爸妈在民政局门口,隔壁的吵闹已经衬托出了最后的结局。想说人有信仰真的是太好了,会约束人管制人让他们不敢做违心的事,否则会后悔内疚一辈子。。。
整部片子里出现了无数的“冲突”:内心信念与无奈现实的冲突、诚实与谎言的冲突、身份阶层的冲突,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看似好像都不过是家长里短,但交织在一起,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将结局推向无法挽回的悲剧。在家庭、社会、宗教等诸多无可奈何的因素影响之下,一次别离终究变成了永久的别离。导演埋了很多隐喻,娓娓道来,最后的结尾设定和长镜头必须给五星。
好的,艺术可以复刻出人生、社会的那种复杂。爸妈有分歧,就只有女儿特梅用自己的力量维系这个家,真是不容易,这对她来说也是情感的重担。人们都是善良的,但互相伤害。这一次别离,是一个人与一个人的别离,也是一群人与一群人的分离。这个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正在撕裂这个社会。我们或许不该责怪任何一个个体,个体在社会中是如此飘摇,他们暴躁、利己背后是暗流涌动的的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