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过往 阿斯哈·法哈蒂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 (阿里·莫沙法 饰)在法国妻子 (贝热尼丝·贝乔 é é 饰)的要求下,从德黑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Ahmad(阿里·莫沙法 Ali Mosaffa 饰)在法国妻子Marie(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nice Bejo 饰)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Ahmad看到了妻子与女儿之间冲突不断。Ahmad试图帮助其改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段过去的秘密。《过往》下载观后评论: 法哈蒂的片子总能让人不自觉的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无个人情感介入的同人物一起面对生活的困境,结束后却像片中的孩子一样,受到伤害。有时会庆幸自己是局外人,只是思考都觉费力的事情,如果再涌入相应的情绪,该多累。相比完美的前作,层层递进的布局稍显刻意,但细节一流,无声处俱是惊雷。搅起浑水的前夫不再主导情节后,视点的频繁转换虽有揭示真相为依据,却间离了情境,对导演的意图疑惑起来。直到最后一个镜头,完美的最后一个镜头。钢琴响起,那盏满怀爱意一起买下的水晶灯,在回家的车程中摇摇晃晃,叮铃作响。多年后,灯,拆了又换。可能自欺的不面对,失忆后向远方。可能坦然的游故地,放下后不回头。过往,是修不好的下水道,蹭不掉的油漆印,是缺席好久的香水的味道。闻到,就会流着泪,握住那只手。消散,捻灭一支烟,又可以忘掉。
四星半。以一个背景角色牵连出所有人的心境活动,闯入者视角的伊朗丈夫所引发的道德拷问依然是法哈蒂传统主题,令人诟病的松懈收尾其实就是对所有过往的和解,在我这里反而是一种创作上的胜利,刻意是有的,在失去了伊朗本土母语语境的法语片上仍然保持着出色的场景调度与情绪把控,执导能力不得不服,基本秒杀了大部分悬疑片导演。抽丝剥茧的同时塑造起了人物,几位年轻演员点题相当亮眼有触动。剧作上的无力来源于创作高度的下沉,沉浸在过往的人性纠结,或者去把控现在选择原谅眼前这个人?可你说过“有些事是无法原谅的”。当你想怪罪于他人时,你是否真正占领了高地?这次法哈蒂是带着主观情绪去看待所有角色的,并未像他其它几部电影那样客观,观众接受度难免会不如前作,揭穿“真相”的过程未能很好发散,观感仍是一流。
有一点点缺乏张力,导致看着想睡,结尾茫然若失;可细碎的生活节奏又很真实,不看的时候常常想起。一次别离的导演啊,缓慢着讲着爱与家庭在烦躁的时候看不下去。和日本的那种平淡有什么区别呢,是枝裕和是真的平淡,生活如水,享受淡淡的爱与温暖;伊朗导演呢,平淡细碎拼凑的是爱与家庭的深思,像海底的平静,望不到尽头的忧思,诉不完的家庭伦理。得很细腻才能喜欢吧,得很超脱才能明了吧,每个人都推着自己往前走,妄图忘记过往,可,是过去造就了当下,你所有过往的选择导向了今天的结局,擦不掉的过去。所以人们想要找真相,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怀揣着真相的边角,可经历本就是主观,多难啊。离婚又怀孕的女主,来离婚却搅了浑水的前夫,妻子昏迷现女友怀孕的男友,三个孩子,是一台很大的戏啦。
有点乱,所以四星,我很不喜欢这种乱七八糟的线,每个人纠结,每个人痛苦,但每个人都不愿意清理它,我觉得伊朗男人是唯一一个好人,但他因为太过理智,所以离开了,他对她有点迷恋,但他也能很快的认清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法国男人也是个不三不四的,我觉得还是各过各的吧……真的…别互相折磨了…女主是爱法国男人的,但法国男人真的不爱她…别折磨自己和家人了,你自己的女儿都被你折磨成什么样子了…我觉得打掉孩子重新开始生活比较好,别再纠缠纠结了,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欧美三观比中国三观要更自我一点,不够考虑大局,考虑自我会更多一点
来自伊朗的男主角所代表的应对生活的传统方式,即使温柔而宽容,也已经无法处理以法国为代表的现代生活的复杂和波折;而在高度不稳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面,迅速告别“过往”迈向未来看上去是最有用的生活技能。但只要人还身处俗世之中,还有面临情感羁绊,还背负道德拷问,还无法明心见性立地成佛,那么就只能如同带着所有和前夫的孩子一样,背着“过往”一齐上路。但这种背负本身并不一定无意义的冗余;它庞杂、沉重、让人疲累和痛苦,但也赋予生命以重量。如同影片最后一幕,曾经的香味萦绕在房间,泪水划过脸,十指轻握。
电影把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悬疑,而并没有深入探究离婚的原因。不过这部电影很厉害,很能制造冲突和紧张感,一间房子里,前夫,未婚夫和女人,三个人物就足够有戏剧性了。再加上一个前前夫的女儿,未婚夫的孩子。把他们放在一个房间里,实在是很割裂感。而且编剧对各个人物的发展和行事动机也做了合理的安排,每个人都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糟糕事。除此之外,电影让我很喜欢的是里面用的各种小细节。比如隔着玻璃说话,对孩子的态度其实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不是说因为琐碎而牵扯铺衍混乱,本来生活的琐碎和一切的矛盾也并不一定需要一个解决才能让人理解。但导演分明就是要制造一切“不必要”的矛盾,矛盾不因其复杂而引人生厌,只因其不必要而让人顿失兴味。因为无论译者给它贴上伊朗的标签还是人生过往的常态,把观者强行塞到all unnecessary mess of shit就是对普通人生活的不尊重。
剧中好几个隔着玻璃说话的无声镜头运用得特别厉害,正好也是这个故事想探讨的误会和秘密。把整个背景搬到法国之后的确少了些伊朗宗教的特殊性,但法哈蒂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在行,抽丝剥茧地将几段过往关系都一一摊开。矛盾点和转折处略微不够,小格局的婚姻故事。而且确实有够长的。一直在想最后千万不要出现脸,只一双手就够了,就完美了,结果我想多了哈哈哈。
其实他们谁都不爱,只不过在寻找空缺位置来替代。玛丽几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又跟有妇之夫在一起,所以大女儿露西会生气,以致于她老婆的自杀。不过从电影结尾,闻香水可以看出,她老婆可能早就知道出轨的事情,没有戳破罢了。感情里也没有谁对谁错,只不过不爱了,在做任何决定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毕竟任何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故事的核心冲突点是洗衣店老板妻子自杀一事,涉及到的人有洗衣店老板、女主、女儿、非法洗衣工人,是他们之间相互纠缠发力,共同作用了自杀发生。这和男主前夫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前半段一直以他的视角讲述,观众一直跟随。可故事的中心却不是发生在他身上,最后直接把他丢弃。这必然导致难以接受,情感难以升华
2013初看/最近断断续续重看了两遍,越来越喜欢Rahim挑这种flawed的角色,整部电影最有共鸣的也是他。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想把自己的错推到别人身上,释怀后却又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弥补的时刻。演得好,也帅得天崩地裂,把贝乔爆出翔><女主太水了。剧作强大,有些地方不免刻意,但结尾很赞。
法哈蒂每个本子都这么细致,拍的如此细腻,可见导演在揣摩剧本下了多大功力。其实共识还是显得冗长了些,而且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显得太慢,通过一次迟来的离婚,夹杂在漩涡中的,能互相牵扯的却是最应该离开的那个人。古语云,责人易,责己难,最后握住的双手,苏醒来后只会徒添烦忧,更加尴尬
过往一层一层地剥离。以前我常常会想问为什么这样做呢,后来发现如何猜测始终离真相很远,而且即使做出解释后面的隐衷还有。人因为过往种种而决定了行动抉择,它无所谓对错好坏、合理或不合理,我们只有做了和没做,那些原因他人无法理解,至于代价唯自己背负着前行。文化隔阂没讲,结局太过煽情。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