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儿的沙基布,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工人。几年前,一位聋哑妇女拉丹走进他的生活中,让他慢慢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沙基布现在工作所在的建筑工地是一部电影的取景地。为了参演这部电影,他不顾一切代价寻求机会并得到了一个角色。拉丹知道这件事后,来到了沙基布的工作场所乞求庇护。然而,拉丹的到来却很可能毁掉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哈曼·赛耶迪 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哈曼·赛耶迪 第16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莫森·坦纳班德
《第三次世界大战》下载观后评论: 从阶下囚到座上宾,从无名小卒到嗜血暴君,无论戏里戏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袭,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大男主华丽转身的热血爽文,而是生活中仅存的希望被一场大火燃尽后,一颗善良的心堕入永恒深渊的残酷寓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冷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当然,是挖掘机将废墟一车一车运走,是几十人联名的铁证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轨,希望事件赶紧结束,而讽刺的是他们所拍摄的故事正是关于一些无法磨灭的历史,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为罪恶的帮凶,罪人拍摄罪人并且自以为高尚,这样的控诉真是精妙绝伦。你在片场里住在哪,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一切都有人管,可是真正发生什么的时候,突然没人管了。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无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亲眼目睹帝国的毁灭,那种绝望的麻木,是整部电影捕捉到的最强音。
第三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就是一场围绕着金钱与契约关系的片场之战。故事比较肤浅,希特勒这个元素跟全片的关联度并不是很高,仅仅作为了承袭世界大战这一命题以及引出红色大房子的工具。故事的源头都源于拉丹的出现,拉丹操控着沙基布的灵魂,她对沙基布的忠诚却总是虚无缥缈。在对二战的复现中,制片团队有所保留地夺走了拉丹的生命,至此沙基布也逐渐黑化,用希特勒般的方式为拉丹复仇。全片的视听语言有很多可说道的之处,场面调度也足够精彩,营造出非常生活化的纪实感。对镜子与画面分割线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手持摄影长镜头跟拍都像在暗示着沙基布的居无定所与重心不稳。在覆盖雾气的车窗上,她画下了一个房子,他用手一抹,抽象的房子成为了可见的实物。初到房子时,他因违规而黑,她因获救而亮。偷毒药之处特意安排了火车驶过,强化紧张情绪。
摄制组权力关系的一次颠覆,野蛮、粗俗,甚嚣尘上,一次字:爽。影片以黑色幽默式的叙事影调和故事脉络搭建方式,来呈现了剧组权力结构关系里的不平等文化。而场工变主演,救济卖淫女等戏码,是影片最核心的戏剧性设定,来搅动原本一成不变或者刻板成型的摄制组权力结构关系:以男性导演为核心的,牢牢占据了话语权的,所谓大师级别导演的剧组,最后走向了某种疯狂,为了完成拍摄,不惜走向了掩盖真相之路。而失去了真相和理想的电影,还能称之为电影吗?负责演员到场的女制片,最后向导演的挑战式发言,将这一层关系挑破。在虚实相间,真真假假之间,影片走向,也显得扑朔迷离,偶尔觉得是一场梦境,偶尔觉得那位妓女可能并不存在。影片结尾对这种模糊性进行了最终确认,于是“荼毒全剧组”的drama戏码,让影片的情绪在结尾最后时刻,达到高潮。
海南岛电影节我看过的No.1,就是太震撼了,故事太牛了,导演太牛了,演员也演的好,所有荒诞可笑和震惊放在“希特勒”这个人皮下面都合理了,人戏合一的最高境界,做个真正nothing to lose的杀人狂魔。细节铺垫的太好了,没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是无意义的,都在铺垫铺垫,到最后爆炸。谁能想到,一开始问的老鼠药,是最后的杀人武器,一个自责老婆孩子在地震中丧生不相信什么爱情的老实人,会为了一个妓女欠债上亿勒索剧组以至于杀光所有虚假就为了内心里的那一点点真情。意想不到有三:全片竟没有一个值得信任有真情实意的人,除了站出来为他说话的女副导演。妓女肯定是死了的,只是以这种方式能干出这么大个事儿来完全出乎意料。导演是真的幕后大Boss,戏里是喜剧戏外是悬疑犯罪剧,伊朗电影总是给人惊喜。
劇本細睇其實幾「偷雞」,一開始帶出了貧富差距、階級分化、勞資糾紛等伊朗社會問題,但隨著原本只是低下層群演的男主角誤打誤撞被導演選中當上希特拉(戲中戲主角)之後,一躍而起成為劇組「大紅人」,雖然形式上是有趣的,不斷透過虛構與現實間的強烈反差營造戲劇張力,而電影主題卻也逐漸偏離對上述問題的探討,轉向圍繞男主角對聾啞性工作者的拯救,及小人物渴望美好生活的傳統敘事套路。故此,當毀滅性的悲劇發生後,電影便「順理成章」地成為男主角因對劇組的懷疑,乃至心懷怨恨而做出的一系列越軌行徑,導演則將此二者緊緊捆綁在矛盾的兩端,直到最後一刻。這也是電影看似處理得足夠「狠心」,怒氣沖天,仍過得了伊朗電檢的原因:透過混淆希特拉屠殺猶太人與男主復仇,電影完美避開了釀成悲劇的制度性根源。
#TIFF2022# 很惭愧因为各种原因短暂地睡着了一会儿,希望有机会完整重看一回;最喜欢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切片、弱化场景复杂度、情感的现实映射,电影之形体愈独立易观,力量之迸发愈强烈;一种宿命:片场导演让Shakib幻想妻儿受难而使其面貌顿改断然开枪,正预示悲剧之不可避免;天才的收尾:正因是情理中意料外,才令人感到被裹挟着走向毁灭的巨大冲击力,并且丝毫不拖泥带水,后劲极大;记忆点:结尾时Shakib穿着已无法脱下的纳粹军服,在餐桌的右主位坐下,可以视作幽灵与现实超越维度的同时在场,直抵深处且意趣庞然;祝摘得大奖。@丸の内TOEI|2022.11.2 #審査委員特別賞# 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_^
#4thHIIFF# 从一个由于身份错位制造的喜剧冲突去入手,阶级的差异、命运的殊同在一个小小片场能够展现得如此昭彰。随着剧作的层层深入,那些被漠视被欺辱被戕害的,在被逼上绝境后,逐渐滑向不可控的人生绝境,历史在当下重演,片场成为了战场。导演手一指,似乎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栏杆后或毒气室里的那些人,透过缝隙,努力向上看,才能勉强看到一束光。悲剧因一个谎言而起,到头来也只能以欺骗告终,这中间到底有过多少真心,又带来过多少希望?想起李诞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正是那些为了所谓更宏伟的目标,更远大的志向,愿意拯救所谓艺术牺牲小猫的人,频频让我们的世界陷入大火。
没有任何的苦难会凭空缘起,亦没有任何的杀戮来自于无端。荒诞人生必然是光怪陆离的尘世行为不检之衍生品,嗜血元首与被害者之间也不过仅仅的一层薄纱之隔。剧本好到「令人发指」,人物塑形与群像均极致考究,导演更是用一场大火将观影情绪调动至绝境进而谋求逢生般共融。《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是简单的复仇电影,这全然是一座「第三世界」底层劳工血淋淋的微缩沙盘。最后一幕的处理直戳我心,沙基卜与希特勒在雪中融为一体。他不是嗜血狂魔,这种毁灭性的复仇也不过是绝境后的应激反应罢了!!(只可惜没有人做错了什么,无端的人只是成了「一场意外」的殉葬品而已)
【7】由裂痕走向崩坏,由隐忍走向爆发,由天堂堕入地狱。戏中戏终成互文,片场里的Hitler令人恐惧,片场之外的Hitler被剥削,被钳制,被奴役,被威胁,低声下气,无爱可诉(环境批判形成)。当爱消失后彻底疯狂和剧情走高,风暴漩涡不断吸入搅和。没人在乎真相,没人追求真相,没人在意瓦砾下的尸体,你要她存在她即存在,你要她消失即消失。于是他终于下了杀手,投了剧毒,杀死了所有人,报复了这个罪恶的社会,他终于做了一回真正的Hitler。剧情在拱火,人物在分裂,环境在肢解,情绪在作祟,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开始。
#4th HIIFF# 金椰奖竞赛入围。前获2022威尼斯地平线大奖。首先伊朗人是纯雅利安人所以拍个纳粹德国电影还真没毛病!(确实还是挺好笑)但是一部片场电影也能卷出一个阶级 性别的social drama这才是伊朗传统艺能了。波斯语 波斯手语,要靠各种非常复杂的硬设定才让这个戏假情真仙人跳结果玩砸了的故事成立(非得写个聋哑性工作者才行……),不过手镯找到得也太顺了点,由此也把某种可能的“不可靠叙事”给堵死了。有点可惜是男主和他片中片里的角色希特勒还是有点两张皮,没统得特别好。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获奖影片,也是部伊朗片,所以打开来看看,看完可以说非常不理解也非常不喜欢…前半段群演男主和聋哑妓女的感情线墨迹了一个小时,但让观众感觉不到丝毫感情基础…后面男主偷偷把妓女藏在拍戏临时搭建房子下面的地板里,然后他不在的时候房子炸了,妓女因为听不见没躲开,结果男主开始无能狂怒并且怨恨剧组的每一个人…整部片子从头到尾从人设到剧情发展都是我不理解的设定,有人觉得这是复仇爽片,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倒霉剧组用了个窝囊变态男引发的血案…
主人公人物转折生硬,女主角人设及其单薄。作为电影工作者反而很能跟剧组公情,什么玩意儿啊,剧组人员做错了什么?我知道是想塑造一个system of oppression,但是这个system根本没有被好好建立起来,我们也并没有完全看到剧组中其他无辜的人怎么就构成了这个邪恶机器。因此无法跟男女主共情,影片的批判意义也因此被削弱了很多。所有的冲突动机都非常staged,感觉是标准化剧本构建的套路,挺模式化的其实,并不算好的剧本。
#22HIIFF04 伊朗和探索虚实的特色标签很容易让人想到阿巴斯 开始一直在思考是否影片会受制于无名小卒和电影演员两种身份从而让影片缺乏新意,然而在两次极为戏剧化的矛盾转折后,这种顾虑毫无疑问被打破了。这是以片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和底层无名者之间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一个失控的、曾被忽视的、却又开始被利用的无名小卒,将拥有无可估量的对社会的破坏力。在此刻,当虚构比真实更真实,虚构与真实便合二为一,“世界”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