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 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 主演: 安吉丽娜·朱莉 / 盖特林·格里菲斯 / 米歇尔·冈 / 约翰·马尔科维奇 / 科鲁姆·费奥瑞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 2008-10-31(美国) 片长: 141 分钟 又名: 陌生的孩子(台) / 换命谎言(港) / 调包婴儿 / 换婴记 / 换亲子迷雾 IMDb链接: tt0824747 换子疑云的剧情简介 · · · · · · 1928年美国洛杉矶,在电话局接线台工作的克莉斯汀•柯林斯(Angelina Jolie 安吉莉娜•朱丽 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Gattlin Griffith 加特林•格里菲斯 饰),母子的生活简单而幸福。然而她们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某天当克莉斯汀下班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 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腐败的洛杉矶警方于5个月后找回沃特,但克莉斯汀发现这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事实,帮其寻找真正的沃特,却一次次受到阻挠和指责,甚至以妨碍警方公务的罪名被送入精神病院。一向以揭露警方暴行为己任的牧师古斯塔夫•布里格拉伯(John Malkovich 约翰•马尔科维奇 饰),为了这个可怜女人的不幸遭遇奔走呼告。 另一方面,探员莱斯特(Michael Kelly 饰)在侦办一件偷渡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起重大的连环儿童杀人案。少年沃特的失踪案似乎渐露眉目……
《换子疑云》下载观后评论: “你不要先动手,如果真的打起架来,你一定要赢。”这正是妈妈为人处世的原则。看了这部真人改编的电影,真是感慨良多,为母则刚,妈妈真的很了不起。为了寻回自己的儿子,与黑社会警察局展开斗争,甚至被送到精神病院,如果这个社会不分是非黑白,永远有那么一群人可以逍遥法外,享受特殊待遇,安分守己的公民申诉无门,这是多么痛苦的境遇,所以社会要进步,需要有人勇敢的提出质疑的声音,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还有一点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信仰的人,还会成为变态杀手,杀害无辜的小孩?他忏悔了,就可以不用下地狱啦?最后,妈妈留给我们的是希望,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她的儿子还是遇害了。儿子勇敢搭救的那个男孩活了下来,这也是儿子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
影片最后,开放式结局,嘉琳第六感认为儿子还活着,但很残忍的现实是,三个小孩向三个不用方向逃跑,杀人犯只能从一个方向去追,追回来杀掉的只有怀特,因为那个帮凶小孩已经看了两遍怀特照片,确认了。怀特很勇敢善良,他返回救出那个最后与母亲相认的小孩那一幕,有点感人。感谢美国制度三权分立,权力与权力互相制衡,不至于哪一方一手遮天,人民有结会游行的自由,还有像精神病院的夜总会小姐、好警察、布牧师、免费为嘉琳打官司的律师这些好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客观总是做了好事。也称赞美国影视媒体不畏人言,敢于揭发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的黑暗,让民众有了解、评判、警醒的机会。只有正视那些伤痛,才会有真正愈合的那一天。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柴犬咬栏杆.jpg也许是情节需要,是艺术加工,是庞大腐朽集团用来集中愤怒火力的靶子,虽然但是我每次看到队长这个角色就气急败坏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或者说这电影前半部分太在我生气的点上了,从上到下的沆瀣一气,用肆意纵容来为非作歹好像回头想想有无数个电影都描述了这类情节,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电影格外正中靶心啊,我怎么这么愤青,我前半段真实在屏幕前跳脚,罢了后半段真情实感得羡慕,他们有教会,有举着小本无孔不入的记者,哈哈哈哈哈哈问题不大我们《T省的8485年》里也有罢了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当你尝试揭示真相 你就是精神病当你尝试警醒世人 你就是造谣者1928年和2019(2020)年 是否有着些许相似之处?真相不是你以为的那样,而是我告诉你那样,无论你是否接受,你都不许有任何抗争的苗头。——这一定律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适用。剧情做到了跌宕起伏 色调很符合30年代的风格虽然重点也许已经不在于儿子是否真的还活着 但我根据凶手的那句“他就是个天使”有所猜测也许是因为没有逃脱 也许是凶手知道他是为了救伙伴才被抓住了 所以凶手说他是天使无论如何 他是勇敢的男孩 他是善良的男孩 母亲说为他感到骄傲
换子的一段故事,其实还挺短暂的,但是也是矛盾最尖锐的部分,那就是恶警只手遮天为所欲为的专权猖狂,片子其实包含的故事,比这个片名多的多——包括了母亲的坚韧和执着、精神病院的一段故事、宗教制衡司法制衡、一大一小两个案犯归案、审判乃至执行绞刑的全部过程。这么一个20-30年代的长篇展现时代,确实扎实的很东木,但是片子温吞水的节奏和溢出的情感,还是过于客观,整个剧情缺少一部分燃点或者说浅显激烈抓住人心的闪点,悬而未决的失踪谜案又差了一口气。好奇韩国会把这类题材拍成生么样,估计更会合我的口味
一部伊斯特伍德作品成功与否,几乎完全取决于其构造的"绝境"是否坚实.他不相信任何人物会发生哪怕是表面上的变化,因为他们都不过是全片表意系统中的某个部件;这一观念下的偏执接近奥利弗斯通而远离斯科塞斯――后者从不像前两者一样着意于弱势的"好人"如何纤尘不染,而是仅仅关注强势又病态的"恶人"们怎样假装被治愈和驯服(I'm cured, all right!). 再扯远去讲,展示"善良弱者如何被逼为恶"的《小丑》也因此毋庸置疑地归属于斯通-伊斯特伍德式的正义使者之传统.
又是一部东木导演探讨犯罪、法律、爱和希望的作品。 展现了在美国的社会和法律体系下,公民个人面对强大甚至有些骇人的公权力机关时,问题会被以怎样的方式解决,标准而完美的流程,杀人犯忏悔恐惧的那一段似乎又在探讨另一个话题,即灵魂的罪恶该如何拯救?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我们也许会用另一种方式解决,大概率是在法外以其他方式实现,看起来没有美国这么标准,这么让民众心服口服,也许这也正是问题所在,如果没有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纠错流程,同样的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发生
茱莉并非花瓶,她是能撑得起严肃题材大女主戏份的,老东木给了她这个机会。从她家“联合国”般的家庭成员来看,她绝对是这个母亲角色的不二之选。爱孩子、并为之付出一切就是现实生活中茱莉的重要人设。而她在影片中的爆发力,尤其是在连环杀人犯行刑前夜,茱莉去见他,想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时的那一幕,让人无比动容。数个“Did you kill my son?”的大声拷问,演技到位。后半个小时略感拖沓,为了一个希望的尾巴铺垫了太多,影响了影片整体节奏~
沉重,朱莉演技真好。竟然没有遇到我觉得赞同的高赞有水准的评论,都是发表自己力不能及但惯性的挑刺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装B。你看世界都是由偏见构成的,爱好也是偏见的一种不是吗?到结尾竟然还有一丝希望男孩能回来。母亲的抗争,面对权利和腐朽,还好正义迟到了但没有缺席。她越有希望越让观众心疼。可怕竟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从此为我的警惕又添了比划。变态和琼斯队长的演技到位,坏蛋有了嘴脸。很多次失控真想有把枪,崩了杀人犯,警署和爪牙败类们。评论区稀烂。
"为什么五年后又回来了?""我想妈妈,我想爸爸,我想回家"。就真的给看哭了啊…"希望",真的是上帝恩赐给人类最有力量的恩典了。所以,不管曾经多么伤心多么难过,还是请你对那份美好葆有"希望"。我知道这有点儿难,可是,正如"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一样,你所秉持渴求的那份美好,虽然也曾被辜负,但是你要相信,它一定会来的!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预料结局,不是吗?所以,为什么不呢?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是所望之事的实地。
1. 军警和人民的关系确实中美大不同 我们这里倡导军民融合一家亲 资本主义社会里警察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国家机器的一种 2. 清晰地看到当年那个社会具像化的男女不平等 3. 没想到美国商业电影也能拍出《辩护人》的感觉 但欧美人天生就不如韩国人把感情处理的那么细腻 4. 不是一个好的悬疑故事 妈妈有很多勇气 但并没有主角光环一般的智谋 但这才是真实 想到由事实改变就不寒而栗 5. 反社会杀人犯的话一个字都不要相信
4.5 Based on a True Story. 影像中的腐败、扭曲、强权控制荒谬得瞠目结舌,她也无法在这样残酷的对待下歇斯底里。因为本性上会怀疑自己,会倾向相信官方机构,还有求于对方不能撕破脸皮。就是在如此现实的被压抑的张力下,我们对丑陋的嘴脸咬牙切齿,也充分地融入。结尾的绞刑,反而无法让我们对惩治一个恶魔感到大快人心,所有的情感又再一次被冻结了。东木拍美国,真是充满爱恨。
影片明示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宗教組織和輿論,能够對政府的暴政和不合理行為起到約束和制衡之效果。實際上這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重點是前者的自組織可以何種機制實現,在真實世界中,它們更多情形下只是公權力或資本力量的附庸,或是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2018年6月8日淩晨於北大暢春;2020年7月27日夜於海甸島家庭影院,疫情家庭展映季場次七十三(劇情電影序列政治社會題材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