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埃德加·拉米雷兹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语言:英语 / 阿拉伯语 / 德语 / 西班牙语 / 法语 / 匈牙利语 / 日语 / 俄语
地区: 法国 / 德国
编剧: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 丹·弗兰克 / Juanita Acosta
类型:剧情 / 惊悚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上映时间:2010-05-19
别名:胡狼卡洛斯
用户标签:法国,传记,犯罪,法国电影,2010,OlivierAssayas,剧情,Olivier_Assayas
片长:330分钟(法国戛纳电影节) / 319分钟(美国纽约电影节) / 165分钟(英国) / 140分钟(德国) / 340分钟(蓝光版)
imdb编号:tt1321865
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世界恐怖主义历史中,从巴勒斯坦极端主义到日本赤军,卡洛斯都是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在为中东神秘势力卖命的过程中,他一方面表现得极左,同时又唯利是图。冷战的最后几年,他以“铁幕”为背景,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影片讲述了这个国际革命家的故事,他是个操纵者,同时被玩弄于股掌,随波逐流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大潮。影片还将见证他的命运的终结,在他委身于伊斯兰独裁统治的苏丹时,被法国警方抓获。卡洛斯这个矛盾的人物,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一样狂暴。他是一个真正的谜。
“胡狼”卡洛斯本名伊里奇·拉米雷兹·桑切斯,委内瑞拉人,是世界公认的头号恐怖分子,一名被各国警方追捕了20 年的“超级杀手”。 1975年,在维也纳绑架欧佩克11个成员国的石油部长; 1972年,策划了慕尼黑奥运会上的大屠杀;1976年,制造劫持法航飞往乌干达的班机并导致以色列对恩德培机场突袭的恐怖事件。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卡洛斯参与了70年代至80年代数起与中东冲突有关的恐怖事件,对世界各地83名被杀的受害人负责。他以欧洲为主战场的血淋淋的疯狂表演,创造了20世纪恐怖史上最大的高潮。国际刑警的通缉令说:可以把这个人理解为一支军队。
卡洛斯的生活是由绑架、暗杀、劫机、爆炸和女人构成的。在恐怖主义者的职业中,女人是天然的掩体,也是紧张暴烈的恐怖事业的兴奋剂、调味品和减压阀。卡洛斯的身旁,先后点缀着各种民族的一些漂亮姑娘,她们先后跌进“胡狼”用魅力和金钱织成的情网,最终又全部落进警方用通辑令、拘捕令和驱逐令撒下的罗网。
这个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一杀手”的“胡狼”,有着谜一样的情恋经历。
第68届金球奖电视类 最佳迷你剧/电视电影
第7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
《卡洛斯》下载观后评论:
拍的很纪录化,但其实相当“伪纪录”。实则是以卡洛斯为线索把西方阵营眼中的中东“邪恶国家”的政府与苏联一起几乎无遗漏的把脏水泼遍,不但明说它们全是欧洲恐怖袭击的幕后Boss,在武器与金钱上全力支持,还总是毫无信义随便反水出卖,黑的够彻底。对国际主义战士则不出意料的用时尚杂志般的资本主义形象进行再包装,把他(她)们与金钱,烟酒,滥性这些标签联系起来,打造成极端个人主义的冷酷形象,而尽量淡化抹去他们对左翼信念的主张与恐袭行动的关系,以及能达到国际联合的信念背景,利用那段历史已远去30多年的时光消磨,让他们成为了主张失语的“唯暴力他者”形象。绑架部长段落对卡洛斯的人格刻画是成功的,较客观的展现了当时左翼恐怖组织具有清晰的信念原则与政治诉求目的性,不过第三部分开始陷入情节跳跃的流水账,人物最终也没构建

影片里反复出现的摄影主题——卡洛斯被置于背景强光照射下的镜头空间中,这使得卡洛斯看起来就处于一个被隔绝的空间中,他始终被钳制着,某种程度上这成了象征卡洛斯及其极端左翼组织命运的隐喻性镜头:在冷战格局下诞生的一系列政治实践也同样无法自外于两大阵营,无论是第三世界的独立运动,还是极端左翼的行动都为前者所牵制。《卡洛斯》更是让观众看到一个左翼激进分子如何沦为国际雇佣兵——从第二集登上飞机开始便已注定其今后的命运(尽管其宣称这仍然是在反帝、反殖民、反美,某种程度上也的确如此,因而只接受苏联和中东第三世界国家的“赞助”),不可驳斥的事实是,他最终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两大阵营的斗争中。而在冷战终结后,意识形态战终结,社会主义阵营倒下,卡洛斯显然不在被任何需要,自然成了弃子。

革命、恐怖主义、女权觉醒、各种意义上的控制、崇拜……无数巨大的概念与名词在历史背景中翻飞(这些也都是阿萨亚斯一直爱谈的),但全部服务于人物。对争议人物几乎没有掺入任何崇拜或是批判的评论性语调,优秀的剧本与表演完美展现了这枚棋子在历史中拼命加戏的讽刺一生。段落间以历史影像作为区隔,340分钟在阿萨亚斯极流畅的叙事与节奏把控下毫无冗长之感。可惜尽管它有着相当精致的影像和声音,大量小景别与突兀的淡入淡出却依然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众它“电视台制造”的身份。从第三幕纷乱的群像视角中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在以史诗体量塑造人物时,衡量“史实”与“演义”间陷入的两难。

2011-01-25 评分:8.6 很久没有看过如此具有史诗气质的影片了。Edgar Ramirez 自毁身材,将胡狼卡洛斯“Carlos the Jackal”传奇般的一生演绎得惊心动魄。导演 Olivier Assayas 则用娴熟的镜头语言,让五个多小时的片长丰满给力,毫无冗长之感。没有令人生厌的说教,虽然未能完全还原事实,通过这部适度演绎的传记影片,还是能窥见这位“恐怖份子”充满争议的传奇。

可能由于卡洛斯的故事太丰盈 可能是因为是迷你剧 或者也可能是导演就想展现卡洛斯的一生 所以他犯下的大案子都作了说明 都拍了 前两集甚至有点疲劳了 各种劫持人质 各种爆炸案 一般枭雄传记片 我都不喜欢第三幕 落幕 因为失败都源于自身功成的骄傲和腐败 而前面第一二幕的激情和坚持是我很爱的 但因为前两集没有取舍 反而变成第三集看下来是最舒服的

阿萨亚斯拍类型片还是挺好莱坞的:他削弱了法国片过分絮叨的对话,剪辑节奏有意识地紧贴剧情起伏,可看性得到了有效的强化,300多分钟的观影完全不显冗长。在我看来,影片真正的缺憾是多样化视角的切换致使电影视域进入了一种中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层面的批判被淹没,连贯情绪被撕碎,影像始终无法接近宏观历史或是微观人物。★★★

7分。分三天终于把这部片子看完,能耐心看完也证明了他有吸引人之处,由于片子太长,又有点传记式风格,加之艺术处理,弄得有点不伦不类,倒是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很细致,中立的角度不偏不倚,只是叙述,角度与常规接触的新闻报道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江湖儿女哪有退隐只说,出道了一辈子都是江湖儿女。愿世界和平!
长达5小时40分钟的精致的流水账电影。布景、化妆水准一流,年代还原得非常出色。对法德英、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场景还原也很棒。演员也很出色。但实在是冗长。过渡生硬,场景切换全部是淡入淡出 时间地点字幕的形式,简直是著名幻灯片《建国大业》兄弟版。不过还是能看下去的。卡洛斯真人的事迹更精彩
【HKIFF】330分钟足本 映后访谈。五个半小时的人物塑造使形象十分立体。各个年代的环境还原和个人的妆容体态也看出作者是十分用心的。但五个半小时只塑造一个人物还是有些冗长。作为分开的电视电影(金球奖得主)拆成两集可能更符合观众习惯。说到人物,只能说枭雄在世,但仍局势为大吧…可叹
讲述了CIA调侃为“过时的共产主义傻瓜”的委内瑞拉籍革命者、理想主义、反帝国主义、无政府主义者、恐怖分子从发迹到被捕的史诗故事。政治斗争牵涉的从来只是赤裸裸的利益纠葛。当冷战结束人类历史走向和平发展大道便再也不需要卡洛斯这等理想主义的革命家或恐怖分子。众多热血斗争者一同走下神坛。
虽然冗长近6小时,但居然完全不闷,或许是由于自己对这段左翼恐怖主义历史的兴趣,也或许是由于阿萨亚斯竟以流水账的方式表现出一种荒谬感:终日叫嚣社会主义理想和巴勒斯坦建国目标的卡洛斯及其党羽,虽然心狠手辣,却不过是被独裁政治玩弄于鼓掌之间,以制衡彼此势力的棋子。最终被全球资本彻底剿灭
330分钟版。卡洛斯的政治恐怖主义者生涯充满戏剧性。影片不断在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几大城市之间切换,主人公奔走、行动和最后“逃难”的生涯之中亦可以一窥冷战中后期欧洲和中东局势。全片的重点在1975年的劫持事件。导演对事件铺排平实且克制,但展开中已触及卡洛斯的局限和弱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不支持他的观点和为人,只是对影片的直观感觉。他说自己是革命者,他肯定也自以为是革命者,但还是东德那个老特务头子看的透,“他就是个佣兵”,因此毫不奇怪地,他最后的结局就是被曾经的主子当成货物,出售给他曾经的敌人中出价最高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