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 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
《筋疲力尽/断了气》下载观后评论:
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故事啊 不断跳切 对话也很浪漫 “怎么了”“没什么 只是看着你”很喜欢夜里的戏 黑白片使夜晚的灯光也只是冷冷的白色 映照着夜的黑“那些灯亮着 感觉很神秘”其实也是两个非常浪漫的人啊 我自己真的对所有浪漫的事物都毫无抵抗力喜欢女主 喜欢 但却不是很喜欢米歇尔 我可能不是很喜欢这种性格和做态的男性 虽然米歇尔也是一个浪漫至死的人 但总是觉得 他一直不懂女主片子里有很长的篇幅表现两个人冗长 乏味的对话 我好像从这些对话里看到了自己 因为我经常会觉得自己是语无伦次的 讲话很跳跃 经常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昨天老师问我:会有人明白你的语无伦次吗 我说 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 一直其实我无所谓 我觉得有人听我说 也是理解

1.00 年轻的左派→1.001 新浪潮→1.01 戈达尔:绝对自由、与随心所欲→1.13 影像(恣肆无忌的)与虚无(存在主义的),存在与虚无→1.99 让-保罗·萨特。让-吕克·戈达尔:“你真恶心”。恶心;《恶心》……→2.1778 ℂ???????? ?? ??? ?????, ???? →3.04 精疲力尽:被耗尽的真理(每秒??格的真理),被耗尽(被无限跳接的影像耗尽)的passion de l'amour →3.24008 珍·茜宝的美国口音法语→3¾ 戈达尔是神→4⋯⋯⋯4.57 “在悲伤和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福克纳选择悲伤,戈达尔选择虚无,米歇尔则什么也不选 5.0/5.00000 他扮了扮鬼脸,她摸了摸嘴唇。???.

用某种行为艺术来对抗虚无;爱情是实的,再多情,再渣的人也会有那么一瞬间深陷其中,消耗至筋疲力竭;说下剪辑,戈达尔在用神奇遥控器剪人生,原则就一个:在n个镜头空间里谈情说爱,保证美感。遇到好莱坞桥段,减到没有就对了;不够浪漫么:片子最后给男女主绝对公平的爱情宣言空间,他们都像活在自己的梦里一样,表达透彻,筋疲力尽,至死方休;说到剪辑,电影院是梦境的卡口,对!就从那剪!偷钥匙,打斗这样的镜头,绝对尊重观众的话,就统统不要了,因为观众脑海里已经有了;女主怯懦又坚强,可奇怪的剪辑,梦境般的表达,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人物自然的复杂性;最后,答非所问是被允许的,有人真的想通过别人口中的答案过好自己的人生吗,有人真的想被电影说教吗?

2019.11.11:《电影剪接的魔力》→《飞越疯人院》《星球大战》剪辑师赵汝钜:我在60年代第一次看《窒息》时,感觉真是震撼。就在开场的前五分钟,引出小偷这个人物,所有的规则都打破了。例如一个镜头的长度、事件的不连贯,包括镜头方向都是混搭的。我当时觉得这家伙,要么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么很自信 他要推翻原有的电影语言,展示一种利用手中材料 讲故事的全新方式。→ 2020.06.29:有些电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特殊记忆让我产生兴趣后,在未观影前大脑就不时会提醒自己哪天找来一探究竟。拖了半年多,总算是因此来看《精疲力尽》了。—— 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相较之下,还是更喜欢《四百击》。

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是法国新浪潮中最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影片有很强烈的个人风格,破坏了传统的结构。在电影主题上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战胜了某些禁锢,描写男女爱情之间的虚伪。在剪辑技巧上,否定了古典剪辑法,大量使用相似镜头硬切的剪辑手法,加快了叙述节奏。新浪潮中的很多导演都不是“专业”出身,他们有的是影评人,有的是小说家。在二战后经济恢复的背景下,他们拿起了轻便的摄像机走上街头,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大部分影史人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其实法国新浪潮的电影风格已经滲入到电影制作之中,并延续至今。

我不知道我是因为不自由才不快乐,还是因为不快乐才不自由。先变得不朽,然后死去。在悲伤与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 首次将跳接作为镜头语言来呈现。男主是典型的活在当下,自由不羁的人。最后并不是帕特里夏明白了自己不爱米歇尔,而是她强迫自己向更强大的现实社会缴械投降。 60年代时存在主义之风席卷了法国的思想界,男主角的荒诞不经彰显了他对主流社会的叛逃。不管是自由选择还是悲壮的反抗,你总能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找到战争的创伤与迷茫的文艺青年那孤寂的眼神。戈达尔和他的《筋疲力尽》也如是。

米歇尔(科瓦奇),帕特里夏,托尔马乔夫,安东尼奥·伯若迪(欠钱者),调查员“我一定是个傻瓜”微晃镜头对话观众调侃电影音乐长镜头浪荡子应该像大象,他们走了,消失了帕特里夏与记者米歇尔与帕特里夏早间对话拉菲特,谢尔瓦立偷车,杀人,找女孩,要钱,女孩与记者,与女孩的一天,逃跑,告发,死亡小圆孔结尾独立爱情与作家的提问“你真可恶”“可恶是什么”“就像扑克牌,你说了真话,但别人觉得你在说假话,你就赢了”“你选择痛苦还是一无所有”“为了看看我是否爱你”“你真愚蠢”我很喜欢。
“在悲伤和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戈达尔自始至终表现出强烈的作者性。跳接作为新的剪辑手法出现,利落地解释了详与略的问题。影像的淡出与切换,房间内幻梦般的旋转长镜,斑驳的光影,意味深长的slogan,结尾处精彩的运动长镜,戈达尔的先锋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偷来的车内,粗砺的面孔望向摄影机;在倒地的男人面前,精致的面孔用深邃的眼眸对话摄影机。路人频频望向主角与摄影机,影片保留了“纪录感”。密集的对白趣味横生,戈达尔当年真是个有意思的文艺青年。
奇怪,明明把情节剪辑得支离破碎,却仍然能get到这个故事,大概这就是戈达尔及其“跳接”的魅力吧。米歇尔偷钱偷车,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是特殊的剪辑手法却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人物的劣根性,反而赋予了其迷茫、孤独的气质,或许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人与社会之间的抗衡?在大量跳切镜头下,米歇尔一直都在追寻生活的意义,在无数的尝试之下,他选择了死亡,这恰恰印证了那句台词:“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这是戈达尔眼中的年轻人,也是他心中的悲观主义。
哇我讲不上来……wordless。这片的剪辑好有意思 节奏感和断裂感。informers inform; burglars burgle; murders murder; lovers love.后三个说的都是Mitchell自己,informers说的是谁呢 Patricia吗。那里的取景也很有趣。最后做鬼脸 -you made me wanna puke. -what does puke mean? 就挺好玩的。
如果你不喜欢海滨,不喜欢群山,不喜欢城市。那你就滚蛋吧!顺手杀掉一个警察没有为什么。帕特里夏太漂亮了。最糟的是我爱上了她。(抹嘴)Qu'est-ce que(一切)?愚蠢和一无所有之间,你选什么?我选择一无所有。愚蠢是一种妥协,我全都要或全都不要。太糟了。怎么了?他告发我们。这很正常。告密者告密,小偷偷窃,情人们相爱。协和广场真美。我对你不好,以此证明我不爱你。你真是疯了。我累了。Fatigue. ???。你真恶心。
戈达尔电影总是以接近或真正的死亡作为开头,人物总是加缪的默尔索,对暴力与道德根本无所谓。《精疲力尽》的配乐让我串戏,开头音乐风格像极了四五十年代(我指的是希区柯克),但戈达尔的画面、人物、情节又太现代了。电影里穿插巴赫、肖邦,浪漫极了,尤其是最后米歇尔和帕特丽夏在肖邦中自说自话。戈达尔电影里的男女看上去在对话,实则都是独白。《狂人皮埃罗》里的画外音则更有趣,用最独白的方式进行某种虚幻的对话。
有些片子,在有了更多的知识和阅历之后才会喜欢,比如我第一次看闪灵时不觉得怎么样,多年之后再看,才咂摸出味道来。这是我第一部看的新浪潮,莫名地激起了我的烦躁乃至愤怒,才十分钟我就想知道一共还有多长。也许有一天我会喜欢这个片子吧,虽然现在觉得还不会。如果这个片子是彩色的,至少还可以看看巴黎街景,这个画质实在是啥也看不清。打二星一方面是不敢打一星,另一方面就算给女主侧脸加一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