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设定在当下的柏林,女主角温蒂妮是一名城市发展局的顾问。她的现任男友忽然提出分手,此时一个古老的诅咒似乎正要应验。中世纪的传说里,温蒂妮是水中的精灵,倘若与她们结合的男人背叛了她们,她们就会杀死男人并回归水中。电影的女主角想要抵抗这一诅咒,故而离开了柏林。此时她结识了克里斯多弗,一名在德国西部水库区工作的工业潜水员。两人相爱。不久后克里斯多弗察觉到,温蒂妮似乎在逃离什么,感觉受到了背叛...
《温蒂妮》是导演佩措尔德计划的“元素精灵三部曲”的第一部。接下来的两部将分别涉及气精灵西尔芙和地精灵诺姆。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女演员葆拉·贝尔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温蒂妮》下载观后评论: 中世纪寓言的后现代城市版,完成度是可观的;温蒂妮是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水精灵,她会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然后回到水中,古老的沼泽之地,伤痕与荣耀、毁灭与新生,古老的幽灵盘桓水底,未来的幻景若即若离,亘古不变的是神秘的魔法与诅咒;柏林新城宏伟的盛景之下,温蒂妮仿佛现代社会的幽灵,毫无征兆的销声匿迹如从未存在过一样,追寻和求索,微妙的情感(贝尔表演到位)自然的时空交替转换(博物馆窗口、鱼缸破碎),杂揉出一种别样的幽寂和细腻;整体氛围跳度还是挺大的,后半截甚至感觉有点惊悚,玄学和宿命论篇幅不小但略觉突兀,反而弱化了神秘氛围,显得生硬;剧情不够饱满甚至有点悬空,建筑、历史、神话、爱情...导演想面面俱到但走马观花都差点味道,既然提到了不如下点功夫挖掘一下,难以集中没有特别打动我,有点失望。(7.7/10)
妙不可言。印象中最贴近“水”的一部电影之一,莫名想起章明早期的《巫山云雨》,以人物扰动的欲望与确切的行动姿态代替无法自述的遁形中的过去。看之前在想会怎样在剧作中置入这样一个狗血的神话诅咒,没想到错落而隐秘地像水一样化解了一个对于现代背景容易走向夸张和突兀的设定,同时也像水一样把“奇幻”色彩不以实体显影却渗透进每一秒。沉没于水下的往昔世界是以空间之名存在的时间,并如同温蒂妮是既亲密而不确定的,被逐渐遗忘的,以女性之性灵所赋魅,同时具有着死亡与治愈的力量,其中已然蕴含着导演的态度。“3分钟?5分钟?……已经25分钟过去了”,轻巧的隐喻。女主的气质和表演太棒了,像水一样阴柔、温热而敞开,贴紧拥抱所有人。讲解稍多,男主要求女主讲解洪堡时太直接,也许可以是更好的调情段落
电影之所以成为娱乐与艺术的综合媒介,就在于其有着吸收与传递作者的意念,也就是说电影本身就该是个独立的媒体,它可承载与肩负各种作者要传递的内容,但绝不是在观看影片前需要阅读文本,偏偏这部当代德国电影新锐导演的作品,却犯了这个最大的错误就是电影导读,影片用了德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水女神,这个水女神的在爱与背叛中的遭遇,转换现代的人物与情境去导入这个神话,包括影片从开始到结尾的桥段与安排,都充满了浓厚的奇幻与寓言故事色彩,就技术层面来说作者用了偏冷的调性,去诠释与叙述这样的剧情偏向于冷静,给人一种躲不过神话与命运的遭遇之感,但问题出在这个神话的地域局限性大,如果少了前述会让影片显得莫名无奇,少了让观众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爱情观,其实是蕴藏了这个城市古老神话寓意。
个体的爱情悲剧、古老的神话故事,嵌套进凝结着20世纪最复杂历史的城市“柏林”,产出了一部寓言色彩浓重的都市传说。没有了《再见列宁》里面那一层家庭温情的外壳,“温蒂妮”的古老诅咒,更直接和强烈地拷问着试图清算、遗忘抑或迷恋“过去”的柏林人乃至所有德国人。他们该如何背负着历史的诅咒继续前行?温蒂妮在描绘柏林市中心的洪堡论坛时说道,“形式追随功能。在柏林的中心,正矗立着的宫殿行使着21世纪博物馆的功能,却拥有着18世纪统治者的宫殿样式。具有欺骗性的部分在于其作出了根本毫无用处的假设,如声称的那样,不可能有进步。”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佩措尔德还是多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佩措尔德把柏林那种疏离的性感拍的太对味了。讲解员职业地介绍着城市的历史,规划,坍塌,重建,Einzelzimmer Wohnung的窗外SBahn跨过皇宫遗址旁的包豪斯火柴盒夜以继日穿梭于东西,脚下老城路上则是那座著名的墙永久的疤痕。恋人们彼此依偎带着各自的故事和无处安放的心跳跨过施普雷河上的一座座现代主义设计桥梁,河底沉睡的鱼妖偶尔苏醒,于是爱恨的剧烈火花便无始无终地迸发于这电光火石,随后猝然而逝,亲密似如昨夜的红酒,陌生又像岛上的巨石。还有巧妙而工整的结构与运镜的前后呼应对照,作为NRWer,我宣布正式成为佩措尔德的粉丝
下午淋着大雨回到家,心中却满是欢喜。打开友邻发给我链接的电影,在屋外的风雨中看完,心中和电影结局一般平静。第一次想要在大屏幕上看更清晰的版本。无论是破碎的鱼缸还是潜水,都让我想起那部水形物语。一样的水,水形物语让我觉得像是鱼身上粘液的潮湿,这部电影却给我一种水草的湿漉漉。水让四肢的感觉变清,却放大了呼吸,所以可以听到清晰的喘息声。最喜欢温蒂纳给可爱的潜水工讲解宫殿的那段。喜欢女主说,我可能心跳是漏跳了一拍,但是我更高兴的是是你让他跳回来。成年人的恋爱,就是不忘记过去,但是好好爱、尊重和对待眼前的人,像流星一样,为他燃烧生命。
比《水形物语》规模要更小想象力要更匮乏。这种浪漫都市爱情童话真是很难吸引我,我宁愿看热血的《爱与和平》,至少它在现实和想象中做出了选择,而这部片子为了让人相信水精灵的真实存在还安了一个爱岗敬业为同事擦屁股的社畜人设,但是故事本身实在是无聊,很多亚洲神话比如《聊斋》都能秒了这个剧本吧,复仇、起死回生、水下的名字、定情的雕像这些元素都完全已经在预料之中了,不如阿彼察邦那些神话故事和实验性影像来得有创意又大胆过瘾。女演员长得一点都不仙跟水精灵很难联系起来。恋爱不如直接些,说了那么多历史建筑真是太疲劳了
这才是真的影像修辞化的反面教科书。如果说《过境》中神秘的女子是由身处历史的“第三空间”中,骚乱动荡的灵魂们赋魅而生的幽灵,她作为一种身份悬置状态的外化,语焉不详的变迁扎根在历史的螺旋之中;那么本作的魔幻时刻只能算得上现代城市居民一个苍白的幻想(“幻肢痛”),飘浮在切实的动因之外,又不完全忠于幻象的瑰丽,无异于奇技淫巧。少数几个动人的瞬间是爱情和城市的角落,历史无意重叠的巧合,在那一刻时空重合突然有了地基:爱情,它因为在城市中经停留下了真实。可怜的现代居民,我们除了爱情还剩下什么?
8.4,好美啊,甚至比《水形物语》更梦幻更细腻,看似简练的故事在古老传说与现代都市间搭起桥梁,导演的笔触都是淡淡的轻轻的,却借水的意象把这份深邃迷人的诗意无限延伸,影像与配乐都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水的质感,裹挟的情感力量时而像破碎鱼缸冲刷出的水流倾泻而下,时而化成湖泊河流里的温润波纹,透过屏幕悄然渗入。水精灵Undine在人间与凡人相爱的暗语太过浪漫,为爱献身与神话宿命的俗套在影片中被水的温柔与轻盈抹上超然的悲伤;水精灵的现代爱情物语/ Paula Beer好美好美
#siff2020#在看完信息和要素过载的费里尼以后看的这部,真是太喜欢了。《朱丽叶与魔鬼》对我来说过于厚重了,但是温蒂妮就非常轻盈简洁而小巧。它非常利落地烘托出了水的意象,然后把这种意象处理成了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就像这部电影唯一的bgm一样不断回荡和升腾。这部电影的气质构造之成功就在于它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叙事的束缚,视听语言将剧情的庸常升华了。它不再是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而是水之灵,爱之灵的故事。它让我想起《热带疾病》,但比《热带疾病》更为柔和和轻盈。
相当工整的三层互文,观影前需要了解context,否则观感就是视听上足够湿润但是情节有些俗套的奇幻爱情片。城市的历史与后现代,古老精灵传说中的爱情诅咒,现代社会中的爱情,精灵传说的当代演绎很流畅自然,但是城市历史这一层emmm城市规划展厅和福斯特的玻璃穹顶以及“形式追随功能”出现的时候还有点惊喜,但是看到后面觉得城市这一层文本融合得还是有些许生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知识点了解得不够,有时间的话好想搞搞从柏林城市规划发展视角细读这一层文本。
氛围是,介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让我想起 T. S. Elliot 的诗歌 The Hollow Men 的Chapter 5 来。许多介于“x”与“y”之间的叙事,模糊了现实与幻想,都市传说与现代生活的界限,增加了私人化的理解层次,背后传递着的情感是真挚而柔软的,所以拍的还是很动人。即使有刻意的模糊,不能完全与之共情,也充分发挥了有限视听剧本下的微妙互文与对应性。最后发现是一个披着都市传说的壳的凄美古典神话故事。
1.古老的中世纪神话放到后现代社会,跳崖的跨越中自有人性中共同的着力点,这里还涉及到宿命论,宿命轮回的悲剧正体现了人的悲壮。2.温蒂尼,历史学家,为游客介绍德国历史建筑变迁,德国就像温蒂尼一样,人们经过战争的惨痛,历史的讲述是枯燥的,但男主却爱上女主讲解的样子,她的语调,简介凝练的话语,却不像建筑那样冰冷,她带着某种温柔的质感。3.镜头动静结合很好,给人一种时间的流动与凝固交织的美好,流动的音乐为诗意的爱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