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交响人生 音乐会 拉杜·米哈伊列亚努
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苏联最著名的指挥家,是著名的莫斯科 ?交响乐团的灵魂。但是因为他拒绝与几位犹太音乐家——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 ——
30年前,安德烈·菲立波夫是苏联最著名的指挥家,是著名的莫斯科Bolcho?交响乐团的灵魂。但是因为他拒绝与几位犹太音乐家——其中包括他最好的朋友Sacha——解除合作关系,他在事业的巅峰时被开除了。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勃烈日涅夫订下的法律!此后,安德烈仍无法忘情于Bolcho?,于是他仍在那里任职,不过是作为一个……清洁工人。 某天晚上,正当他在整理经理的办公室时,突然来了一封传真:法国著名的夏特莱剧院邀请这支著名的交响乐团去巴黎演出。于是他计上心头:不如召集昔日的伙伴,顶Bolcho?之名去巴黎演出如何? 俄罗斯首席歌剧院的指挥家安德烈,于30年前,他秉持种族平等主义,拒绝遣散犹太乐手,并毅然决然离开这个他虽享受其中、却不认同其价值观的工作环境。 事过境迁,转眼过了30年,白发斑驳的他,默然回到Bolshoi交响乐团……然而,并非凯旋归来,而是屈身一个清洁工的卑微工作。他日日夜夜,聆听着悠扬的乐曲在耳边缭绕,心中犹存的音乐热度,却一点也无法获得满足,这使他大为失落,但,能够与音乐靠那么近,似乎一切都值得隐忍。 直到一天,在最忙碌工作的时候,他无意间瞥见老板的一封传真,他好奇上前一读,发现上头写着要邀请Bolshoi交响乐团前至巴黎Chatelet表演厅演奏。 安德烈知道,这是一个巧逢的良机,错过可惜……于是,他大胆集聚所有和他一样沦为清洁工的老战友,并说服他们,一起假扮成Bolshoi乐团,出国做一次迟暮岁月中的复公演出…哪怕,也是一次最终的谢幕…… 安迪菲利普夫(艾力薛吉斯高)是著名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指挥家,当年为了与一众犹太音乐家演出,因此被免除职务,沦为管大剧院里的一名清洁工!而跟随他的一众犹太人,不少变成了搬运工人、技工或的士司机。 30年后的今天,安迪偶然得知乐团被邀前往巴黎沙特莱剧院演出,他决定来个大反击,将他的好友们聚集起来冒充莫斯科乐团,一起来到梦寐以求的巴黎,梦想随着柴可夫斯基协奏曲而悠扬,而一个埋藏在旋律中触动人心的秘密亦被揭开……
《交响人生/音乐会》下载观后评论: 音乐在前,画面在后,绝大部分为客观音乐,由于题材原因而起主要领导作用。跨时空作用几乎完全由音乐承担,尤其片尾中复杂时空变换,音乐不停,完全将过去、现在、未来桥段串联,余味无穷,凸显音乐自身韧性。长掌声中淡出全片。不和谐,转变为和谐。0:17:00翻出旧时乐谱并闪回当时被迫害之排练,音乐声由小变大而进入回忆,既主观由客观,既造境又陈事,有《蓝》类似之处。寻找昔日伙伴时过境迁,不同人如今做与音乐有关不同任务,客观配乐既符合情节又充满俄罗斯特色。1:20:00餐厅吃饭时随聊天深入背景音乐变为老柴再淡出,主客观音乐难分,作用复杂。1:49:00快速闪回,当下音乐会与当年音乐会、母亲被流放后拉琴画面混杂剪辑,音乐至此彻底将时空相连(还包括其他成员喝醉、经理不忘共产主义大业之片段),无可替代。
俄罗斯版少林足球,音乐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无论是在沉沦还是富裕,音乐始终是支持他们的一种精神伴侣,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可以把一堆背景迥异的人放在一起,通过音乐达到一种和谐,把不同的人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情节整体来说整体一般,真正的高潮是最后那段柴可夫斯基D大调协奏,通过音乐的磨合,融合,演员的表情的变化,眼神的交流,把这部片子的推向了真正的和谐,安德列对雷亚的愧疚也因为梅兰妮的小提琴得到了释放,他不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是内心愧疚的一种和谐;梅兰妮也从演奏中也找到了封存在她DNA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乐团其他人因为梅兰妮,激发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自信。feel lucky finally I got the reason to fall into music.
《音乐会》—小提琴与柴可夫斯基达到共鸣,真的感化一切耶,1878年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作曲并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法国人把俄罗斯人好好的涮了一把,连听柴曲都能变同志,不过看的时候很心酸,明明是本来平等的人,却只剩下坚守艺术的心,阿列克塞·古斯科夫完美的展现了对音乐的执着,梅拉尼·罗兰是真的美,音乐永远是不分国界和语言的,用心倾听就能感动,高潮在最后15分钟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演奏,回味无穷、酣畅淋漓,欣赏法式、俄式幽默碰撞的同时,又能普及音乐知识,帕格尼尼随想曲,用相对轻松的喜剧来淡化那段复杂的往事,看美少女拉小提琴是陶醉的美。
我记得这部电影有两个让我热泪盈眶的地方,一是安德烈再过了那么多底层平凡的日子后,仍能守着自己的理想,他同时代的队员们也是如此,在大街上,菜市场,随即开始演奏,没有舍弃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和梦想;第二是最后15分钟的演奏中,穿插了安德烈的回忆。我记得当大使馆官员打开大提琴盒子时,我看到了那个小婴儿,音乐进入高潮。后来音乐慢慢平缓下来,他有回忆到曾经的那场未完成的音乐会,他看了看那个曾经被掰段的指挥棒,他继续下去了,时隔30年,他做到了。有多少人碌碌无为放弃了理想和自我,安德烈没有。就很感动,每次音乐响起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自己。一部好片子,最后15分钟点睛,高潮,我看着也跟着感动和释放。
柴D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中我的最爱,在查找总谱时偶然发现了它,甚至有些惭愧,我的爱仅限于纯粹的享受,而导演的爱却为它拍了部电影。剧情安排中规中矩而老套,只因为这首曲子,不知觉间在那场音乐会拙劣的开场就早已热泪盈眶。现在回想,只为想听一次这首曲子的现场演奏这样简单的念头而选择前往北京,才有此后的相遇。那么选择了柴D的这部电影,也是贝波人生中最幸运的偶然的一部分吧。
电影里不少clichés, 不少刻意煽情,剧情过于简单,但是非常浪漫,令人发笑后莫名流泪。艺术天才做清洁工开救护车实在让人心痛,如果想自由创作就只能跑到西欧,当时有名的苏联天才大多如此——塔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更让人惊叹的是,孕育出深刻至骨髓的现实主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土地上也能产生le concert, la grande fille这样浪漫的电影。
一流的通俗故事片剧作是指,1精致没有赘肉,煽情和纵情都有迂回,不给观众情绪负重,你可以用深厚的情感淹没观众,那情感应该是水,而不是王水铅水,回味无穷而不是乌云压顶;2雅俗共赏,即使触及观众所不熟悉甚至从未涉猎的主题和角色,也依然能打动所有完整看到这个故事的人。这个片子太值得学习了,精致又宏大,是多少人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而没做到的事!多么难得!
作为一个不常看电影的人,评价某部电影好还是不好的时候,总是有点心虚。但我仍愿称这部电影为好电影,如上部《梦幻曲》一样,不从电影的专业角度出发(我也不懂),只谈内容。大概因为我是学音乐的,所以对音乐片段的记忆更加深刻。突然想到听古典乐的契机,原本只觉得是看了四谎和交响情人梦。现在回头再看看,似乎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发展。
整体的故事比较普通,不太喜欢结尾的功成名就(尤其还是音乐还未结束)为何不直接略过那些俗套情节跳到比挑衅手势那一段? 现在好像觉得电影的好坏和故事关系不大,主要还是看材质和风格。所以前半还是吸引我的,闹市里热爱音乐的乐团辞退乐手依然坚持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一起走很远的路到机场,还有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肤浅愚笨如我都被深深感染,一起沉醉在美丽的音乐中,在演职人员字幕上浮中,仍静静回味片尾的歌乐。强悍的斯拉夫俄罗斯巨熊,在蛮野中,总有大师天才辈出,留下无数耀眼绚烂的奇彩瑰宝。华丽的巴黎,不羁自由的灵魂激荡之地,天才的杰作在这里总会找到知音慕赏者。。又一次折服在他人民族的优雅美丽下,再回望身边这荒凉原始的土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挥家和大提琴手开着救护车,一路在莫斯科辗转奔波,一点点寻找过去同事的踪迹,并且填满那张空的乐团座位表。而这些过去的音乐家们,在他们破旧窄小的家里,在工作的菜场里,电影院,博物馆里,演奏起各自的乐器,引得周围的人侧目。这应该是喜剧场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比悲剧更令我感同身受。
#音乐会#并未掌握一门乐器,所以也不是很肯定真的有人可以做到疏离自己的乐器30年还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准吗?当然这也就是个故事,看个乐子,就像是交响乐版的少林足球,收集散落在人间的落魄兄弟然后最后众神归位演奏神曲。整个影片轻松惬意,简单流畅,俄国人的艺术细胞和巴黎的艺术氛围都渲染的恰到好处。
看得让我热泪盈眶的电影屈指可数,这部电影算一部。对于片中的民间艺术家而言,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了30年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在音乐会中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而对于小提琴演奏家而言则是则是一次寻根的心灵之旅,在音乐中她找到了她心灵和亲情的归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