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其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法律禁止堕胎。布加勒斯特被男友抛弃的女大学生Gabita意外怀孕,她的室友兼好友Otilia(Anamaria Marinca)决定帮她秘密堕胎。通过朋友的介绍,两人联系到了愿意做手术的医生,并估算着筹集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不想,她们所筹的钱无法满足医生的要求。在做手术的地点——一家廉价旅馆里——医生提出用Otilia的身体做交换。为彻底帮助Gabita,Otilia答应了医生的要求,事后,她开始思考自己同男友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而影片名字“四月三周两天”,正是Gabita从怀孕到堕胎的时间总长。
《四月三周二天》下载观后评论:
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第一次如此深刻,就仿佛不是在看电影。堕胎女碧姬塔剧情过程中严重自我为中心,就像室友是应该的一样,不以为然,或者说不知该怎么表达,就很冷漠的沉默。欧蒂莉这个女主支撑了整个剧情,展现出的勇敢冷静,非常人所能及的。觉得剧情从变态医生进场开始进入主题,从女主到男朋友家开始展开女主的各种不安的神情,与欢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同时又体现罗马尼亚的餐桌文化。为之惊艳的是女主试探男朋友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理,而他却是从来没有想过,把剧情带入了一个高潮,紧张的氛围从变态医生走后就从未停止过,我们无从想象堕胎女的突发状况,剧尾很可笑的出现了喜宴,与碧姬塔的遭遇仿佛是鲜明的对比,这本应该是她该去享有的,两个女主对立而坐,长时间的沉默,我仿佛像看透了堕胎女是啥人,又仿佛还想为她辩驳什么。太喜欢这光影

不夸张的说,这部是堪称完美的电影。长镜头,构图,色彩都是极为精妙,尤其是中间那段不停摇动却极为轻微克制的画面,完完全全把人物内心给外化了,主角当时不就是这样内心翻江倒海却隐忍不发吗?看似简单但似乎没人之前用过,堪称天才之笔。后面的饭桌戏,既能让我们感同身受,又用构图突出的无助感,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到女主的呕吐戏,积攒的情绪终于爆发,对于观者也是一种释放。到后面丢弃的那段,画面黑暗不清,但却解放了听觉,不管是环境音还是人物呼吸心跳的放大,都把紧张感推至极致。主题上,对于那个极权时代的展示,堪称以小博大,以两个女人的遭遇,直指当初的伤痛,而环境的展现寥寥几笔却极为精准。影片中和咱们一体两面,一个是不许生,一个是不许流,女性被物化为生育机器,人被打压为人力资源,可咱们却只有避重就轻的地久天长?

女二简直就是个极品,我看她是完全没有搞清楚状况。明明是自己的事,却理所当然地全让闺蜜做,而带塑料床单这唯一一件事也没做好。在一切发生后,又极力推卸责任的态度,更是相当恶心。对于女主,不管说她有情义还是愚蠢都改变不了她是个奇葩的事实。她那没来由地为女二尽心尽力,甚至把自己搭进去的行为让人实在难以理解,但很明确的一点是女二根本不把她当一回事。然而女主因女二这整件事受的气,又全借题发挥地撒在男友身上。她和男友争执的核心“我怀孕的话,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是扯淡,根本是无理取闹。同样性质的问题,换个角度,如果她男友问她“我不育,以后没法生孩子的话,你会怎么做”,我怀疑女主还能这么理直气壮地问出那个问题吗。说到底,一切都是人性惹的祸,固有的劣根性每个人都有,大家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高尚纯洁。

看完缓了几天,尽管镜头比较克制,但是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个小生命不算太成型的模样。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同为讲述堕胎故事,并且在标题都有着对称般的呼应和深意,但这部罗马尼亚影片给我的启发却显然更为悠远。它的写实是基于对女性角色本身和所处环境的体悟再充分提取,并不讨巧也不刻意保留一些暴力镜头,到结局甚至以留白猛地顿笔不语。从开局用自然主义的长镜头让你观察到周遭全部,却也留有同等的疑惑——宿舍里同为舍友的两个人究竟下定决心要干什么,她们又会去怎么做。而女性之间友情的坚毅再度让爱情逊色,因为你不知道迎接你的下一秒到底是孩子还是爱情。这样说也许非常功利,但以发生关系再度要挟并“泯灭”良知的男医生,是否又再次印证了生理性不对等下男女之间的深层次差异不可调和,又或许其实无解。

导演精妙的摄影构图方式,运镜和定焦长镜头配上剪辑,简直是将影片所想表达的情绪,张力,压迫和真实感全然释放。「7分钟的餐桌批判」也是很备社会意义的,谈论中涉及家庭背景,分配制度,入党,牧师等一系列话题,仅7分钟已然交代了很多东西。片中的长镜头并不单调和沉闷,反而用它去叙事,用对白填充固定长镜头的隙缝,以持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也不离开演员精湛的演技。镜头语言冷静而克制,在冷色调画面的映衬下,更显得欧蒂莉亚这般以善良与坚毅之心冲破时代枷锁的女性之可贵。这一类能够引起生理疼痛的电影越来越少了,角色天生长着锋利的鳞爪,身体、语言、步伐蕴含着暴力,或生或死,总之要把观众的心捣碎碾成粉末才罢休,那种决绝的生命力量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温吞吞的是大多数,结尾戛然而止@2020.7.8

蒙吉的作品属于看一眼就能感受到明显导演风格的一类,长镜头和手持镜头交替使用。讲的是一个堕胎的故事,但是堕胎合法的时代背景让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无论是谁犯下的“错误”,不可否认的是,最终错误的代价,也就堕胎的承受者,永远是女性,而施加手术的却是男性,女性通过二次受伤害的方式获取解救(男性作为错误的一方不仅不用负责同时还扮演者道德至上者)。男朋友家饭桌的一场戏印象深刻。在室内拘谨的构图和长镜头之后,街头摇晃的手持镜头让人大舒一口气同时却又更加地迷乱与紧绷。《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有这部电影的一些影子,男性同样也扮演了类似于医生的这样一个角色,但相比拖着行李箱这种痛苦的外化,《四月三周两天》的痛是实打实打在身上的。

1.女主角演技无懈可击!揭穿朋友谎言时的无奈、生日餐桌上的尴尬、结尾夜景的慌张徘徊、面对胎儿时的失神、对男朋友的诉说不满,都演绎的淋漓尽致2.很喜欢这位导演的镜头,大段的定焦长镜头我爱到不行!全片虽是手持镜头,但完全没有让我反感,反而让我和影片人物的情绪做到了同频共振,压抑不安愤怒无奈伤感....看到堕胎女平安无事时真的是松了一口气....3.结尾太赞了!!长时间的相顾无言中以女主最后绝望的看向镜头结束全片,后劲十足!再回想生日宴会上她与男朋友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很是让人揪心女主以后的人生道路....4.这部电影又一次证明了,配乐不是电影的必要元素这个道理(9.0/10)
这部罗马尼亚冷门佳片,获得了2007年戛纳金棕榈奖。在故事一开头,大学生宿舍里,女主角Ottila与意外怀孕的室友Gabita商量着如何打掉腹中的胎儿。然而在苏联时期的罗马尼亚,这样做极有可能带来牢狱之灾。1966年,为了提高人口数量,政府颁布法令,禁止节育和堕胎。无法受孕的女性被课以税金,打胎者则难逃被判刑和囚禁的厄运。当女性身体沦为国家的生育机器,堕胎成为了一趟充满代价的旅途。昏暗密闭的酒店里,医生要挟Gabita拿出一笔巨款,Ottila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室友的“自由”。自由了吗?四月三周两天的焦虑后,两个罗马尼亚女人对坐无言。
明知每一个决定都是错误的,而每一个决定也都没有选择的余地。两个女孩的命运一如环境:忽明忽暗的灯,杂乱昏暗的街道,奔命似的赶公交车。女孩扔掉婴儿时听到犬吠大惊失色,其实整部电影两个女孩也都是这个样子的。女孩问她朋友的每一个问题,她自己都知道答案,可是她还是颤抖着继续问下去,事情一步步恶化,可她们早已经身处漩涡之中难以脱身。比较不满的是电影里的男的非蠢即坏,又或者喋喋不休地说教,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男人放到对立面去,我们明明很愿意和你们一起反抗不公争取权益。影片最后两个女孩坐在餐厅呆滞迷茫,这已经是无数女孩现实困境的写照了。
角色性格的复杂是本片的亮点。G是懦弱到连当面订房间都不敢,但她也能面不改色在堕完胎拉出一块血肉模糊的团子以后在餐厅点内脏吃;O看似勇敢有责任心,但是她的关系没有边界,而且还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男友身上,让他觉得错在自己;医生是人渣,但是他一做事就很专业,语气温柔,面面俱到,像变了一个人。医生角色的极端和后面餐桌上的讨论形成很有意思的呼应,那时候O听着冠冕堂皇讨论满分成绩的时候肯定心里在想这帮体面人指不定会做出什么肮脏的勾当。餐桌戏很有趣。哦还有那个桌上水瓶的颈子也在重复导管的视觉元素。有意思。
这片最有意思的一点是 我竟然能理性带入片中的三个人 ,尤其表现在女主在房间先替朋友当鱼肉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给我一根烟。当最后两人相顾无言时,我也在想给我一根烟。我看时在想如果到这就结束就牛逼了,没想到与导演神契了,完美!而且我觉得这片最神的是没有一个废笔,唯一让我有点疑惑的是女主拿了医生的刀我一直以为后面会发生点什么,可惜没有。但不得不说女主目睹朋友的社会现状后,对男友一系列的质疑的女性心理抓的太到位了,且非常自然。这片真的就是一个词,浑然天成。且再次确定,冷静克制的叙事电影永远是我的最爱。
绝不无聊的大闷片,落魄群人的密集对话,看似无波澜的面部表情与生活状态,除了禁止堕胎这一设定,内里的窒息气息与当下好像并无二致区别——一个女孩出生的地点、她的阶层,她就读的专业让她可以逃离某些东西,又必须前往另一个好点儿的囚笼。年轻时候或许彼此深爱的男孩子,也并不理解女性的困境,道歉只是因为对当下情绪的妥协,无法理解同性为何能彼此扶持互助。也许最终,他也会变成那样一个中年男人:强迫性地要求弱者服从,对女性的帮助只是为了索取。岁月和环境会将他变成一个与悲哀融为一体的「正常人」。
女主对于男朋友的质问很有力,是一个在性别,阶级方面处于劣势的人对优势者的控诉,片中给我们所呈现的是女性因为生育或不得不拒绝生育所需要承担的痛苦,而围绕着这一痛苦的却是渴望着享受快感而满不在乎的男性,无论是她们的男朋友,还是那位医生。冷战时期的罗马尼亚也为这一控诉提供了社会背景,阶级,强大的国家机器,贿赂,黑市,若是离开了这隐而不显的存在,影片的批判力度和合理性会欠缺很多。氛围的营造也很不错,手持而晃动的镜头,灰黑的色调,最后对准死婴的特写简直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