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僵尸本拉登 迈克尔·摩尔
美国一家制片公司决定在电影中将已被美军击毙的本·拉丹“复活”。爸妈吵架,我爸气的说了句.“我给你滚出去!”这位“基地”组织前领导人将率领一支由僵尸恐怖分子组成的
美国一家制片公司决定在电影中将已被美军击毙的本·拉丹“复活”。爸妈吵架,我爸气的说了句.“我给你滚出去!”这位“基地”组织前领导人将率领一支由僵尸恐怖分子组成的军团,对北约军队发动战争。 据这部“奇思妙想”电影的制片人格里芬称,该电影剧本早在本·拉丹去年5月被击毙前就已经写就。而既然本·拉丹现在已经死亡,这部电影无疑将因此博得更多的噱头。 影片中将有大量的沙漠战斗场景,同时还会包括浪漫爱情的元素。影片主打口号是,“本·拉丹将再死一次。” 格里芬称,这部电影在犹他州拍摄,整个拍摄过程充满乐趣。他说,“我们使用了许多好莱坞的特效技术,影片中有大量的动作场面。”他还表示,到目前为止,该影片的受期待情况相当乐观。《僵尸本拉登》下载观后评论: 极具观感的一部纪录片。纪录片总给人以一种枯燥无聊冗长的刻板印象,但是这部《华氏911》却与这个刻板印象大相径庭,总是有一种迫使你继续观看的推动力在作用,使你想一口气看完。摩尔的魅力就在于他在纪录片里不单只是纪录者,相较之下他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他在美国的大街上坐车里用大喇叭放美国的法律条文,说既然你们都不知道那我念给你们听;在国会结束后与下士一起劝议员把儿子们送到伊拉克去打仗。可以说,摩尔是在主动催生出戏剧性冲突,这也使得本片跌宕起伏,观感极佳。本片揭露了911事件背后可怕的真相,一切只是小布什自导自演,牺牲自己的人民只是为了公饱私囊。并且又用政治权力不断玩弄无知的大众,以此来控制舆论走向和公众情绪。甚至为了设立敌对,洗脑士兵屠杀无辜的伊拉克市民。资本至上的社会结构在摩尔的冷酷剪辑下跃然荧幕
本片把布什政府黑得出翔。没错,乔治w布什就是个废物,至少在老摩尔的眼中是这样。之所以要打伊拉克,也没有别的原因。布什政府一直想把政治方面的压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然后911发生了,于是出兵伊拉克。认为萨达姆有化学武器,结果这个烂摊子到目前还没有彻底的解决。只能让奥巴马政府帮他擦屁股。在911之后的那一场战争,更多的是出于政客的利益,于是我们看到本拉登的家人安全的离开美国,没有接受任何调查。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沙特对于美国的重要,最近又联想到沙特记者被杀事件。其中有多肮脏,自然不必我们说。无知的年轻人被送上战场,他们拿着武器去杀其他国家的平民。就像本片呈现的那样,政客们是不会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的。所以真正受到伤害的人还是普通人,可是他们伤害了谁?本片中也有一些人对政府的是支持的,都是基地的锅
这种对国家的关注,试图分析,才是真的爱一个国家的表现,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对生命的重视,关爱,然而生命常常被人忽视,被践踏。谈什么生命的尊严呢?人没有让自己变得崇高。政治,钱权,欲望,这些不是极其重要的东西,让人变得低俗和丑陋。从来不把人类当成一个整体,每一种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应该是人,我们都是同类,同类之间仍存在倾轧,残杀,是多么的可悲,谈不上崇高,或者高级。恐怖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好东西,甚至营造,维持焦虑也是好的,恐怖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赚钱的工具,是控制大众的工具。然而这一切真的是重视人了吗?人类就该当这样吗?至少我不认为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每一个个体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仍然在世界上演。
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并不是好的纪录片,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或者个人偏爱倾向。有很多错误的行动决策和可疑的事阴谋,但是导演已经预设好了立场,中间的论证只是走过场,同时又有很多恶意的剪辑和配乐,以及个人心理活动的揣测。这让我越来越认识到绝对的理性客观中立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想讲的故事,即使全部是事实,也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件事发生在美国,所以我们能自如的评论,但现在在我们这里,有人写着日记,带着倾向性和非理性的态度在描述一个悲剧,我们该怎么评论呢?但我想悲欢离合与振奋人心的事是同时存在的,没有一方可以推倒另一方,没有一方可以论证另一方的虚假,每一方都应该有声音存在
绝了 鬼畜大师 配乐之神 恶剪之祖。个人倾向极其明显,但不能否认影片中提到的种种问题的确存在。一些论断也一针见血,比如战争最总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当今社会结构。后半段对伊战的展现最让人难以释怀。其中对盟军依次点名的片段极为辛辣,可惜只点了些小国弱国,还缺了英国,澳大利亚,波兰,韩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这些直接参战的恶犬们。除此之外,美国大兵听着the roof is on fire,喊着burn motherfker burn,笑着说要将巴格达化作火海的片段让人骇然。
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保证社会处于饥荒的边缘,战争是统治集团发起的用于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它不是为了对欧洲大陆或者亚洲的胜利,而是维持当今的社会结构。 大体来讲,本来911是本拉登发动的,然而布什政府与本拉登以及沙特皇室在经济上千丝万缕的联系迫使其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由于利益关系捆绑,从而不能对其实施真正的打击。另一方面,伊拉克丰富的石油矿藏也是美国虎视眈眈的理由,打着解放人民,保卫自由的幌子,而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确实是帝国主义一贯的作风。
作为纪录片,它是失败的,把纪录片必要的元素全部抛弃,可以看出导演是迫切的想要告诉民众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想让民众觉醒,确实是需要主观渗入和一定的夸张,过于客观的表达对于普通人往往等于没说。但这部纪录片做的确实有意思啊,别的不说,趣味性十足,片子的信息密集且紧凑,而对于其中的内容还是要保持独立思考,有可取的,也有夸张的,见仁见智吧。能选出布什这样的总统的美国,特朗普的成功竞选好像也不是不能理解
这是十几年前的纪录片了,可某国依然在努力“洗清”自己的不当目的,政客也重复着偏颇的棋局。这几年我越发觉得媒体和舆论的力量的可怕程度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恬不知耻的政客与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地位不惜一切代价为群众灌输一个虚假的未来,颠倒黑白,抹黑善良,美化战争,冠邪恶以美好之名。而在这样的世界里,清醒的人总是痛苦,底层的百姓总是首先担责,而共存与尊重应当是一种常态,绝不能为贪婪让步
对体质的反思也好批判也好,都在二次递进后的意识层次,阴谋论劲很足,也有混淆视听的嫌疑,因此不宜推荐给大多数国内观众。但迈克尔摩尔揭露了社会伤疤,但最后的批判似乎用错了劲,转向更宏观的抽象的政治学层面,因此也就少了很多锐利,但锐气依然很足(倾向性是可以从他那张美国愤青脸上看出来的),导致情绪割裂观感下降。结尾Neil Young听得爷青回。(这部打分就有立场了,不利于我的泛人设)
“Thewarisnotmeanttobewon,itismeanttobecontinuous.Hierarchicalsocietyisonlypossibleonthebasisofpovertyandignorance.Thisnewversionisthepastandnodifferentpastcaneverhaveexisted.”—GeorgeOrwell
在清晰的对比中,不同说法的矛盾中,谎言和真相显而易见,可怕的不是战争,是战争背后冷漠的人心。但即使在如此明朗的证据证实下,还是有无知麻木的民众盲目的局限的跟着他们看到的“真相”和“敌人”正如结尾那个妈妈所说的:“人们以为他们什么都知道,其实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正如之前的我一样。”最后总结得很好,其实每个国家都一样。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伊拉克要打。“每个国家都需要敌人和荡妇。”
影片一开始时还觉得这个导演的视角未免太主观了,这不是个纪录片么?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可以看到整个团队为了做这样一次解密用了多少心血,下了多少功夫,充满讽刺性的音乐和刻意剪辑成“政治表演秀”的画面表达着导演对于现实的深刻透视。之后对于各方的采访足见其诚心,如果纪录片真的是空无所指,那才是真的悲剧。反政府但不反人民,战争是没有尽头的。For once we agreed.
我们不是政客们的玩具,不要总拿冠冕堂皇的话来诱惑我们牺牲。所有光辉与英勇都与最平凡的百姓无关。那些穷人,他们会盲目相信政府的,可是政府拿什么来对待他们的信任?一连串的谎言与毫无意义的勋章?那么那些国会议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伊拉克?何时才能让无辜的人不再受难?上帝啊,你也知道这里的一切有多可笑吧,可你仍是缄默。所以你要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所能相信的只有永恒的虚无……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