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患难与共的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有隐情的意外被迫疏远,他们在时代洪流下历尽伤痛与不安,人生起伏跌宕,最终选择面对真相,坦荡向前的故事。
年轻的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本是挚友,两家儿子沈浩和刘星在郊外嬉戏中,耀军的儿子刘星意外身亡,此事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刘家夫妇远赴南方。多年后,容颜已老的他们再次相聚,隐藏的真相终将因为年轻一代人的坦荡而揭开。岁月流逝,生命滚滚向前……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王小帅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男演员王景春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女演员咏梅
《地久天长》下载观后评论:
和我想象的气氛一样又低于我的想象。说到底中心是在探讨失独父母用原谅、遗忘和代替尽力活下去的故事?掺杂着计划生育、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等等的时代洪波。但时代对人的冲击产生的悲剧着墨远远少于对那一个独苗的执念,其实我觉得这些父母分不清到底是爱那个孩子还是爱一种香火传递,甚至影片中的小兄弟改成小姐妹,死的是女儿,夫妇两人还有这么深的执念吗?“男孩,带把儿的”“真好”,我就是不舒服。请问浩浩这么多年背负这个罪恶感,照样活得这么好,合理吗?活着,不管怎么样,得活下去,我永远无法对中国式活着产生情感共鸣。恨更恨在耀军抱着孩子去医院和抱着丽云去医院的画面太仓皇,叠在一起像是命运的笑话,带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悱恻却要远远眺望着他们失子的奔溃,日常的点滴都开始褪色,我对“带把儿”叙事有多反感,到这里还是会心痛。

有些镜头,特别是王源出场的镜头,有浓烈的学生作业质感,相片的运用也很低级。不知道是王小帅未泯,还是因为学生作业质感从效仿得来。可以看出导演的存在,如果只看剧本,肯定会对这样的狗血故事嗤之以鼻,想象不到它呈现出来的绵密感。偶然,王小帅和自己创作的选题契合。孩子掉水库,计划生育,恰好就是之前写的两个短剧本。本片到最后,构建了中国的家庭神话。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值得信奉的,就是家庭。并不是实体的家庭,而是家庭概念本身的吸引力。每个人理解另一个人都通过家庭,最后一个看似团圆的结局,在一个极度模糊,甚至被摧残过的家庭概念上重新达成。事件发生后,没有法律,没有社会新闻介入,也没有职业操守的讨论,只问他们家怎么办?周永福要组建新家,回归老家,而且自然地被容纳了。我们可能不那么社会公民,但一定是家里人。

没太大意思。八十年代可能是离我们最近,又被叙事扭曲的最厉害的年代了。中年老男人回顾自己多么惨和夸耀自己多么成功没什么区别,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历史叙事,最有趣的可能就是说它苦难、惨痛的人和说他辉煌的人,看起来使用的是两套叙事,实际上叙事中的关键节点却没太大区别。剧中城市与繁星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然而这种不变的陈旧感与其说是时间停滞了,不如说是现代人对那个时代某种静止的想象,和自由、启蒙的想象没有太大区别。去除掉这种浪漫化(启蒙是浪漫,苦难可能也是浪漫的一种)想象,我们能看到的八十年代可能还没网文里描写的真切。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在工业化意义上落后的时代,而不是一个在制度、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完全不一样的时空。建筑的变化只是表面的,在看似不变的建筑背后,变化了的一切才能让我们体会那个逝去的年代。

也许我并没有看透本片的内涵 但是我想我应该也许需要知道 时间也许能够改变一切 改变生活 改变样貌 改变性格 但时间没有办法改变记忆 这也是本片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 当刘耀军与丽云坐在儿子的墓碑旁时接的那个电话 一边是新生命的诞生 一边是早以离开世界的生命 这很讽刺 利用时间这一点 将一个时间跨越近40年的故事用一块又一块的碎片连接在一起 也许很乱 但是却很完整 “我本以为时间能够冲淡记忆”但是其实就像是友谊一般 没有什么是经得起时间的推移 也没有办法像那首“友谊天长地久”那样 本片也是探讨了时间所无法冲淡的一些情感 曾经因为自己害得别人一生都没有后辈 一个是害死了兄弟的记忆 但是最后都得到了解脱 也许时间不能打破 但是人一生 也可能会天长地久吧

在时间跨度巨大的电影里,角色的心态是随着角色的经历发展而时刻变化的。王景春扮演的刘耀军是一个处于变革时代下的男人,每一项变革都如同一根稻草,轻飘飘地落在这个沉默寡言的“骆驼”身上,他心有不甘又无怨言,中国人情感里独有的“别扭”被他演得极为准确。在时代巨变面前,中国人讲究一个“熬”字,无数个刘耀军被碾压,被抛弃,被遗忘,被牺牲,他们选择了“熬”字去成全那个他们也身不由己的社会角色。当他坐在车内含泪挥别齐溪那一场戏,一个男人的情感流露打动了我,爱是想要触碰又缩回的手,他把那份痛苦演绎得真切,让观者感同身受。戏外的王景春老师也是一个低调的演员,柏林擒熊后也希望这次能捧得金鸡影帝桂冠。

这是一部重度悲剧(高能预警),剧中却没有一个恶人——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恶意。大概王小帅无意着墨人性的邪恶,一心表达对社会的控诉:知青下乡、计划生育、严打、下岗……每一个完整的人生,都难逃时代的不幸。这种反思精神在当下文艺界实属宝贵,君不见电影电视综艺里无处不在的莺歌燕舞?然鹅,我对故事发展是不以为然的,为什么善良的人就该拥有悲惨的人生?剧中几位主角本可以活得更好。另外,我不理解为什么王小帅自己的电影可以剪成3小时,却认定人家胡波的电影剪成4小时就是垃圾。
终于在今天鼓起勇气看完了这部我早就想看的片了(不敢看是因为片长着实吓人),还真的挺..伤感的。是啊,这样的一个家庭,用悲哀伤感之类的词汇远不能概述,当生活已然没有半点希冀,人还是只能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都会怕死的啊。但当你觉得彻底感觉不到哪怕一丝丝温暖的时候,周永福的那句“老爸,我是星星”又能瞬时让你老泪纵横,不幸有你却有万幸你在...真的很喜欢这种无需太多言语的演绎生活,不给满分的理由还是因为真的太长了。
"来都来了,人都死了,大过年的,都不容易",对这种价值观恕我接受无能。不是所有的罪恶都可以怪罪时代从而一笔勾销,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和解来假装不存在,不是所有的审判都因当事人的死亡就能随之终止。明知道问题的根源却任用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掩盖,滥用共情桥段表达"活着不容易但能只要活下去生活就能变好"的主题,没有一点批判与反思意识,对于这种电影,对于这种人生观和生育观,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回应:贱格。
好!王导真的会用安静的定格镜头讲故事。拍的非常真实,随便挑一个细节都能感觉到人物的隐忍,尴尬,痛苦。就像是生活中自己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放到大屏幕上以后就显得非常真实!比如抽烟的时候扯了一下脸颊的肌肉,比如哭戏,每一场哭戏都好真。讲了一个很实在的故事!希望这种调调的片多来点!全员的演技都好在线,拍的会拍演的会演,各司其职,喜欢剧情!而且中英文标题真的很好品!
电影的英文名《So long,my son》,深刻地传达了这种撕心裂肺的丧子之痛。更为无奈的是他们无法憎恨,因为职责在身的海燕代表着正确,因为还是孩子的沈浩无可责难,于是他们的愤懑只能化为在政策宣传板上的那一拳,只能化为倾听沈浩忏悔后的淡然与宽慰。再痛的苦难都隐忍消化,再硬的骨头都嚼碎吞下,这是中国人最传统最普遍的救赎方式,也是饱经风霜依旧善良的珍贵坚守。
手法和節奏沒得說,超出預期的成熟。整體感覺和鏡頭都很韓國類型片,出字幕是韓國攝影,恍然大悟。劇情有商榷之處,我不喜歡台詞硬往政策上靠,故事本身已經有力了還要迎合柏林的口味。還是觸到我淚點了,我是那個年代長大的,幾乎所有劇情都親身經歷了。男女主演的的確好,把人的情感迸發了給這個戲加分,評委還是看出門道了。王導控場能力很強,整個影院裡一片寂靜的幾個小時,壓抑。
非常想给两星,这样的剧作是不算合格的,王小帅拍电影非常笨拙,我一直相信人们中有两种传说是绝对真实的:早年的英才最后过着潦倒生活,郁郁而终;资质平平的人搭上了便车,或是被圣水冲了几次,成为了人物。王绝对是后者,更让人气的不行的是这个人对于自己的情感非常泛滥,但是对待世界又木讷的不行。我的狡猾想法是,我等烂材也能在时间里熬一熬,实现某种可悲的攀越,那真是好极。
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种淡淡的无力感。在时代的洪流下,在命运的摆弄中,所谓的地久天长,可能只是一种时过境迁的无奈,最后的“释然”,不是自我苦难的和解,而是顺着时光缓缓流淌的“就这样吧”,不然还能怎么样呢。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何想到了科长的《山河故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主题,但总觉得在叙事风格上有些相似,看完后一股愁绪弥漫,也许是感受到了生命更大纬度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