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农村少年阿贵(崔林)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因为得到许诺,当他赚到六百块时可以拥有公司暂借他用的银色变速越野车,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恳,可是就在梦想即将成真时,单车丢了,阿贵陷入绝望。
小坚(李滨)是和阿贵同岁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贫困,他在维系骄傲时又常自卑。 父亲屡次三番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同伴面前挣面子和泡马子(高园园),从家里偷来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不想此车正是阿贵所丢。阿贵发现他赖以生存的单车被小坚“盗”去后,开始不计代价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守护自己的简单梦想发生争斗。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王小帅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评审团大奖王小帅
第3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十七岁的单车》下载观后评论:
开篇《偷自行车的人》,中间《牯岭街》,但相比这二者的细腻节制,本篇结尾那段漫长的暴力似乎有些刻意。导演野心很大,从城乡关系、城市底层、再组合家庭中的矛盾到青年亚文化式的小社群、两个(类)少年人成长中的冲动与惶惑……表达太多太杂也就显出力不从心。将最近看到的几部同时期同反映北京生活的电影放在一起看,陈凯歌《和你在一起》(2002)、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2001)和贾樟柯《世界》(2004),前两者相似的破烂街弄、不同社会阶层的相遇和碰撞;后两者相似的镜头语言和电子音配乐,都能看到大背景如何渗入故事的讲述。站在二十年后回看这些世纪初的电影,无视那些今天看来几分滑稽的年代感造型着装、行事和语言,不由得感叹可见的时代是变了,太多人物和故事正在失去可发生可成立的土壤,而影像确留住了过去的时代。

第六代导演非常重视个人色彩的表现,王小帅的这部作品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以一辆单车的丢失为主线,悲剧色彩的营造非常巧妙,全程只牵涉到了丢车人和买车人,而没有出现真正应该被讨伐的偷车人。送快递的部分铺垫了很多,误认取件人的部分有点牵强,前台连人名也不问就放一个身穿工作制服的快递员进洗浴中心这个细节就太假了,最终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让丢车看起来较合情理。暴力冲突元素非常多,展现的是不同于其他电影中那个年代的北京城,职高学生们自认为高打工仔一等的心理也不过是群体意识的兽性表现和依附于社会认同的错觉。王小帅表现的暴力没有美学,只想让人攥紧拳头教训那些欺负弱小的施暴者。周迅扮演的家庭保姆与主线的关系太分裂,只能说是对于男主等人这些人物角色的展现起到辅助——仰慕优雅,害怕靠近,知道身份后又后悔没有接近……

2020.2.27的原话:有被恶心到。我妈说:白天让快递员骑晚上让职高生耍帅不就完了。我爸说:报个警不就完了。我难得地不能不同意他们的烂片评定。有无数个转角小坚可以选择不这么恶心人,但照片子设定,这可没法怪结构性问题,没法怪原生家庭,没法怪虚荣心,只能怪小坚自己错误的选择。高圆圆演的也太过纯洁了,好像要让人忽略她明明也看谁单车最强。小坚啊,一辆牛掰自行车可弥补不了你和高圆圆的家庭背景实力差距啊,再说你这。高(我当时到底想说什么?于我而言,这不是青春,所以它称不上真实可言。事实上,看到职高生个个穿西装校服打领带可把21世纪青年我可嫉妒坏了。这在千禧年就能穷到周末约会只能穿校服西装的小坚当初是怎么进入这贵族中专的啊,服装设计我给差评。这样的片能拿银熊奖让我对柏林电影节好感又-1.

20世纪初的“偷自行车的人” “阳光灿烂的日子”1、身份与认同小坚和阿贵成为朋友、向阿贵递烟:找寻着认同感小坚同学给阿贵递烟--->小坚被大欢递烟:身份/群体的认同感被侵犯--引发暴力2、关于暴力个人最喜欢:小坚老大的那句“一人骑一天”的和解,很有范儿,真正暴力的主导者,其实是明白“暴力仅是手段,而非目的”这样的道理,对比《老无所依》中当下社会当暴力变成目的后的可怕【PS】渐渐有点儿明白如何写好影评:A.艺术线:理论 对某些‘词语’的‘字典化’深挖,参考广岛之恋影评:战争与情感的创伤记忆;B.类型线:对某个类型的使用分析对比,结合国家、社会层面;C.其他:附加作者论、哲学(尼采、加缪等)、心理学(弗洛伊德、女权)、宗教的意义;当然,影像语言也不可忽视

偷自行车的人中国版,在保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记录性的同时,也在影像、音乐风格上进行了一些形式上的创新,整体来说,视听语言的呈现效果是不错的。另外,本片的故事情境设计的也挺好,围绕着自行车这样的一个物件细节,去架构两个不同阶层的少年所面临的困境,这个话题本身已经有太多可说的地方。但是导演刻意设计了两个女性来试图让故事更加立体,实际上这个设计让原本稳定的结构出现崩盘,尤其是由男女关系的矛盾属于典型的节外生枝,与主线脱节,这种刻意的惨烈和戏剧化是本片最大的败笔。如果故事一直沿着一车俩人去丰富的话,我绝对会给这部电影打五星。

十七岁的农村少年阿贵(崔林)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因为得到许诺,当他赚到六百块时可以拥有公司暂借他用的银色变速越野车,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恳,可是就在梦想即将成真时,单车丢了,阿贵陷入绝望。 小坚(李滨)是和阿贵同岁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贫困,他在维系骄傲时又常自卑。 父亲屡次三番将许下他一辆单车的承诺食言后,小坚为在同伴面前挣面子和泡马子(高园园),从家里偷来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不想此车正是阿贵所丢。阿贵发现他赖以生存的单车被小坚“盗”去后,开始不计代价拼命讨回,两个少年为守护自己的简单梦想发生争斗。

再也拍不出第二部!快递员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要注意形象,贴满一整面墙的北京地图要牢记于心。01年的北京熟悉又陌生,历史定格在电影这一刻。小贵因为工作在旋转门里迷了路,进了第一次澡堂,还去了厕所放音乐的饭店。红琴在公寓里一分钟换一套衣服,要是知道她只是个农村来的保姆,秋生早就出手。小坚为了自行车和女人耗尽心思,在雨中围着潇潇绕圈令人心软。话说这男孩跑得比自行车还快,不加入国家队实属可惜。平时上课又没机会骑车,不如白天给小贵用,自己周末再尽情玩。哦还有,小贵住哪啊?一直没钱房租是怎么付的?
单车是少年骑士胯下的战马,香烟是呛肺后流淌在血液里的灵魂;少年青春里,那些贼他妈操蛋的虚荣、懦弱、躁动、迷茫、希冀和懵懂,谁他妈没有过呢,以致于越看越来气,越看越想哭;李滨演的这个草他妈的小坚冲高圆圆发脾气后又死皮赖脸的模样,还真他妈和初中时的自己一模一样,更何况还是高圆圆那么一张青春无辜的小脸蛋摆在面前;末尾,王小帅也摆出了一副没有答案的姿态,迷茫奔向迷茫,躁动滋生躁动,和《大象席地而坐》别无二致;果然,人都是会变的,屈服是成人的常态,还好胡波,幸运的,终为少年。 7.0
本来是很好的选材,可惜被王小帅拍得太绵软了,全片下来总觉得缺点力度。他太鸡贼了反倒让人觉得不知节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最后那场砸车的戏。但是这个现实主义的主题非常好,外乡人在大城市的辛酸不易体现得比较到位,他们带着的那份钝气和轴劲与城市里轻蔑浮躁的气息格格不入,同样是底层却没有一样的张扬叛逆。两个少年的交汇对比充满戏剧性,却没碰出太多火花。某些戏的编排调度及某些角色的穿插还算不错,比如胡同追车戏,然后就是饰演小保姆的周迅酱油打得那叫一个亮眼啊,把美炸的高圆圆都给生生压下去了
《偷自行车的人》 《青春残酷物语》,刚开始特别好,每个镜头都意义独到。慢慢地似乎从农村孩子被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浪潮的冲刷变成了农村、城市文化的交融和新生活方式带来的青少年精神危机.......原本可以分为两个故事来讲述,一部影片显然无法剖析清楚这两个立意。多处情节太有戏剧性,完全无法理解人物某些动作的动机在何处,为了悲剧而悲剧,为了残酷而残酷吗?其实好好地讲述一个农村男孩到城市寻找梦想的事就已足够动人,实在不必野心太大。另:红衣女子的形象设置意义在哪?不明白。
小人物的17岁在大城市里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本该青春洋溢 但却充满了压抑无奈 歇斯底里责问父亲的小坚 他对自行车的渴望也许是对自尊心的保护 有了它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车 可以自信地和喜欢的女孩一起骑车上学 誓死守住自行车的小贵 或许他守住的是一个从快递员身上折射出的在大城市立足的梦想 打扮华丽的她也不过是个偷穿主人衣服的保姆 并不是每个人的17岁都能拥有着一生中最美的回忆啊 庆幸自己拥有过 “青春是本仓促的书 含义着泪 我一读再读”(真的很讨厌混混流氓!)
很工整,教科书式的Italian neo-realism故事,对话挺少但一出口那浓浓的京味儿非常下地啊! 从农村来到满是车轱辘的城市的少年,从砖头缝里偷看一个频频换装的,一直沉默的“城市”女人,和自行车帮的男学生们打了那么久交道了才被问及名字,在这个城市里语言好像不是用来沟通的,是来维系自我稳定的--这个稳定可能是由骄傲,可能是由钱来支撑,而最后所有人都在维持自我稳定的努力中受伤,这又能怪谁呢? PS.骑自行车的超哥们穿得好潮!2020年复的就是这个古啊
绝了,刚开始看小贵有了一辆自行车,然后我就不停地担心,生怕他自行车丢了然后一切的苦难开始,千怕万怕还是丢了这是《偷自行车的人》。接着画风一转,变成了《情书》,两个人谈恋爱,很大程度冲淡了前面的痛苦。反转埋的很好,各种暗示一直让人觉得小坚就是偷了小贵的车。喜欢最后在胡同追逐戏的长镜头,喜欢对张艺谋的各种调侃,喜欢不找警察全靠哥们义气的方式,喜欢最后一群人坐在路边讨价还价最后商量出来一人一天,也喜欢那个音乐和这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