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赫奇斯、斯特尔林·K布朗、小凯文·哈里森(《泥土之界》《黑夜造访》)、泰勒·罗素(《忽然七日》《迷失太空》)加盟A24打造的音乐题材新片《浪潮》(Waves),特里·爱德华·沙尔茨(《黑夜造访》《克利夏》)自编自导,下月在佛罗里达州开拍。
讲述两对年轻情侣在情感的雷区中成长和相爱的故事,被描述为“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影片几乎全程与音乐同步,将一些标志性的当代歌曲与奥斯卡得主Trent Reznor&Atticus Ross(《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的原创配乐结合在一起。
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年度佳片 第35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女配角(提名)泰勒·拉塞尔 第29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浪潮》下载观后评论: 100 /100。开头一股子强大的炫技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后面加上的各种高能运镜剪辑和繁多配乐的交叠使用更是让人时刻跟着导演设定的道路一步步前行(此处导演的抓人能力简直比《原钻》的萨弗迪兄弟还要强大)。可当你以为这部电影只是导演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轰炸观众之时,你又会惊讶地发现导演想讲述的故事却是极富深度和内涵的强烈情感大作。影片乍一看是对青春甜蜜和阵痛的全面描绘,无论是Tyler的步步陨灭,还是Emily的醍醐灌顶,看上去就是个不痛不痒的青少年故事。但故事的处处情节和细节设置却又把这种共存上升到了所有人的高度,让人在欢笑和泪水中体会到生活与生命的真谛,让人明白争吵和谩骂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爱和仁慈才是面对整个世界永恒真理,毫无疑问年度十佳预定,MASTERPIECE。
以哥哥入狱为界,整部片被非常规整地划为了前后两部分,然因两条主线的角色有所交叉且最中心人物出自同一家庭,不仅没有明显的割裂感,反倒更能让人对其中所展现的情感深有体会。如若说前半段的结束方式尚且比较戏剧化,那么后半段则非常真实且细腻。不否认爱情戏码有mv质感,但其中所描绘出的Emily与Luke两人由最初的青涩害羞至逐步打开心房,那种平平淡淡的自在与温暖感实在是令人向往。配乐覆盖率很高却并非滥用,反而对情节叙述加成不少;摄影更是极富活力,镜头种类多样(跟拍、旋转镜头、特写),霓虹色彩与朦胧烟雾感的搭配同样惊艳。三种画幅(2.35:1、4:3、1.85:1)的切换倒是似乎作用不大,如果非要说的话对应的也许是日常、崩坏、变好吧。
一开始只是在看演员们演“别人的故事”,慢慢地沉浸进去,想起了已经过世了十几年的父亲,我们父子直到他临终也为达成和解,我不知道父亲临终之时对我是怎样的想法,但我当时并未从多年积怨中走出来,看着他生命渐逝我似乎只有恐惧,内心并不想让他就那么死去,但好像也谈不上舍不得,可能更多的只是对挽留生命一种本能的惯性,但~他终究还是断气了……在他逝去后的好几年中我也经常复盘我们共同生活过的三十多年里的坎坎坷坷,一忽儿怨恨,一忽儿又伤感,对他的理解还是有的,只是他始终没能给予我渴望想要的那个父亲角色,好在时间终究还是磨灭了一切,爱与恨都渐渐淡了,算是我单方面和解了~或者说是和当初那个执拗的自己和解了吧!这片子到尾段终于把我搞哭了。
上床、堕胎、毒品、情侣吵架时的满口脏话、酒后无所禁忌的公路飙车……所有青春无罪的故事桥段轮番上演,这是属于年轻人的狂欢,释放燃烧不尽的荷尔蒙,以及突如其来的性冲动。倒是看片之前被告知是部音乐片,看了一半以为是个爱情片,看到最后才明白讲的是个家庭片,前后看似关联的两段故事,实际有点找不准主题。前半段热闹欢快的开场,迷离的配乐和眩晕感的镜头切换制造出一种爱情的刺激与火辣,下半段风格一转,又开始玩起了小清新,如此突兀的剧情设计有一种从过山车最顶点落下后转而变成轨道小火车的感觉,让人不知所措。有几首电影插曲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出现的也挺突然,说不上不好,就感觉很别扭。看到最后,也没什么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
首先,剪辑摄影配乐真的是很考究了,导演善于用灯光和配乐来营造一种距离感。很喜欢tylor在prom杀人前的灯光设计,以及坐上警车后,红蓝灯光打在他的脸上的设计。另外,我觉得之所以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如此之低,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北美青少年的现状,以及一些北美家庭中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大陆的环境中不一定适用,也使得大部分中国观众不能够产生共鸣。Anyways, whatever shit life gave us, the only thing we can do right now is take it, suck it up and LIVE WITH IT.
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迷幻风 强调了影像 视听 运镜技巧和大量的迷影复古元素 或言之现代电影也好 美国电影也罢 以今年的眼光来看 其实也没有那么新鲜了 霓虹恶魔 中的霓虹美学 银湖之底 的迷幻配乐 匀速摇镜 佛罗里达乐园 里的广角摄影 高饱和色调 在这里 这些元素都有集中体现 谈得上惊喜的的确是音效的使用 不管是环境音 背景音乐 音画分割蒙太奇 都被运用得不错 另一个优点在于将霓虹元素跳脱出了类型片的使用局限 整体来看 虽视听体验独特但前后割裂 局部精致却衔接生硬 且影片中的大量技巧颇有炫技之感7.7
85/100,对暖色块予以高饱和处理,白天场景大量逆光镜头,夜晚场景的照明与高反差运用简直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再结合丰富的声响与音乐,于是几段寂静的变奏来的张力十足,Shults的视听技法极度张扬,为影片建立了一个足够迷人的声色世界,“浪潮”作为母题或许可以视作是心境与情绪的潮起潮落,也与画幅相匹配,画幅缩至最窄的第一个段落简直神乎其技!中段一场戏自然的叙述对象转换能看出来在结构上的野心,一脉相承却又恍若新篇章。//主题上倒是不新鲜,一场形式的胜利。
视听语言真的是狂得嗑药一般,配乐/摄影/剪辑都是满分的水准。一个家庭的两段故事,色彩斑斓的色块串联着典型美国青春的那些伤痛迷茫和过错、还有所有家庭似乎都可能经历的孤独、崩裂以及和解。炫技并没有盖过故事的表达,而是和主角的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不断地强化和推进,画幅的变化也帮助观众变换着视角强化代入感。Lucas真的太会选片了。从少年过错入狱展开一个承受着灰暗家庭记忆的女孩在孤独中寻回自我、寻回家庭、寻回生活的历程,真的是眼前一亮的视角。
86/很有趣的是片尾曲是sound&color,而本片的sound&color也是值得一提,色彩和灯光的把控也算是赏心悦目。可能是恐怖片出身比较tense的镜头会很带感,关于情侣间的纯爱时刻也是细致入微的。可能贡献了在《美国甜心》之后我最爱的"草坪戏水图",文本来说不算新颖,但是也是无功无过的"love covers offences"的情感疗伤片,当生活的浪潮来临,带着爱张开双臂迎接就好。
摄影和音乐拯救了这个乏味的故事,很久没看饱和度这么高的电影快被各种光晃瞎。严厉点说可以算是个漫长的MV集锦。但用音乐来平衡情感与人性的方式很特别,炫技的方面跟演员表演部分结合得也还不错。也只有30出头的年轻导演这么玩得开了值得肯定。开头360度旋转镜头,能感受到年轻时爱情的样子,放纵、鲁莽,对生活的向往,但撞击海滩的浪很快就会退去,回归海的平静。年轻人不能被打倒?不,也许也可以被打倒。
画幅变化、奇丽色彩的视听游戏,尤其谋杀之后那段内容完全让位于视效和音效,情节的轮廓依稀可辨,但已然被情绪涂抹开了,取得了一种“涂绘”的效果。前后两段的整体风格、情绪显示出明显的反差,分别代表着所谓恨与爱的视角,有一点宗教感的救赎意味,虽然老生常谈,但自己也很久没有回到这么个体的角度思考这些,可以说是煽情,可还是有点被触动到,往往犀利的态度总会让自己丢掉柔软的部分。
作为对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结构研究可以看看,如果只是纯粹观影就不用了...影像语言很炫,但剧情走向只会让人觉得???,儿子和女票从来都是一眼不开就FXXK,女儿和男票就这么在学校里撞到然后男生找到她约她出去,过程顺滑似奶昔耶,处理亲密关系似乎也对这两个背负着很多家庭议题的人来说不是问题。关于哥哥入狱之后家庭如何处理这个创伤其实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可惜深度也不够。
住在带泳池的高级别墅,每天6点早起跑步,会弹钢琴,出行来着高级SUV,有一个拉拉队女友,一切的一切都展示这是一个天之骄子,但是只有自己不属于自己,住在父亲的别墅,用着父亲提供的车子,花着父亲的金钱,也必须跟着父亲设计的路线,去成为一个职业摔跤运动员,必须不惜伤病的训练,截止自己的欲望,即使服用止疼药也必须坚持联练习和比赛,天之骄子的痛苦别人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