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Folker Bohnet / 弗里茨·维伯 / Michael Hinz / Frank Glaubrecht / Karl Michael Balzer / Volker Lechtenbrink / Günther Hoffmann / Cordula Trantow / Wolfgang Stumpf / Günter Pfitzmann / Heinz Spitzner / 西格弗雷德·斯楚瑞伯格 / Ruth Hausmeister / Eva Vaitl / Edith Schultze-Westrum
导演:伯哈特·维奇
语言:德语 / 英语
地区: 西德
编剧:Manfred Gregor / Michael Mansfeld
类型:剧情 / 战争
上映时间:1959-10-22(西德)
别名:最后的桥 / The Bridge
用户标签:德国,军事,战争,德国电影,1959,桥,黑白片,剧情
片长:103分钟
imdb编号:tt0052654
1945年4月,战争已近尾声,德国人疲于应战,炸弹轰塌了小镇附近的桥梁,前线步步逼近,德国士兵忙不迭撤离,以逃脱美军的进攻,而七个十几岁的少年却被组织起来顶替他们来到前线作战,在纳粹流血即荣耀的思维鼓动下,他们竟然面对炮火连天的危险境地却毫无畏惧。而其实,在上前线之前,战争对于这些男孩不过是充满冒险的幻境,他们将如何抵抗这残酷的现实呢?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桥》下载观后评论:
你们每保卫哪怕一寸土地 都是在保卫整个德国 被洗脑的孩子们并不知道死亡的可怕 西吉在一次疑似空袭中卧倒不起 被战友们嘲笑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懦夫 当空袭真的来临的时候 只有他一人没有卧倒 只有他没有活下来 为了荣誉 为了成为国家英雄为了肩上挂满勋章 孩子们已经成为战争机器 这是一场无谓的战斗无谓的牺牲 老军官怒斥仅存的两个孩子“回家找妈妈庆祝吧”失去理智的孩子枪杀了老军官 彻底万劫不复 导演用几个孩子的悲剧 揭示了整个德国滑向深渊的深层次原因:非理性的战争狂热

爱国盲从与青春困惑中的七个德国少年简单操练初出茅庐就能阻击敌军于桥头击毁两辆坦克毙敌数人?当然最后也对本家阵营的炸桥军官开了枪,但伊伯特曾经表达过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画面的篇幅比例往往更能反映主题导向,显然本片护桥斗美的篇幅动静要远大于反戈一击……由此可见,反战作品要如何平衡好深刻自省与潜境自荣(哪怕产生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三星半

十几岁的年轻人是最理想主义的年纪,涉世未深,只从老师和书本中构建着自己的价值观。除了那个农场主的儿子外,其他的孩子们并不都是真正想参军,他们留下只是因为要“在一起”和“不能当懦夫逃兵”。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一场小胜利,竟然完全没人知道,他们的牺牲是如此荒谬和不值得,真的是对战争的极大讽刺。

战争后期被征召入伍的孩子,没办法领会战争的残酷就被推上了战场,等待他们的可想而知。在家门口在妈妈面前微不足道的牺牲掉成为战争结束前最后的炮灰很悲催。集权统治下,能够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是件好事情,可惜能做到这点的并不多。谁都不在乎这些年轻生命的消失,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去保卫的呢?

三星半。其实片子拍的并不惊艳,甚至很一般,不过导演把战争场面与孩童视角还是结合的相当真实且残酷,这一次作为“无知者”的少年不再是战争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感受着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当你真正身处战争前线,思想和行为也许会有惊人的改变,更何况还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少年。

8.0抱着国家社会主义灌输的报效祖国理想的一群孩子牺牲于一场无谓的战斗中,前后对比展现出的荒谬在电影第三幕中随处可见,不仅是这群孩子的牺牲,还有被当成逃兵杀死的下士,以及劝阻孩子却被乱枪打死的美国大兵等等,这种荒谬无谓的死亡让人感到的惋惜,在战局已定的收尾阶段,显得尤为强烈。

2020-02-18 兴乐园电视“这个这发生在1945年4月27日,它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没有被任何一个军事报告提及。”59版堪称经典,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08版称得上一部比较好看的片子,但距离经典还有一段距离。59版我还想一看再看,08版观完一次就说拜拜了。
那个年代拍战争片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还拍得如此好看,引人入胜,更是少之又少的好片,算是西线无战事的翻版,信仰与反思在那个年代就有了雏形,相反我们还准备搞颜色革命,不过要说缺点的话就是人物演技不足,特别是那个美国大兵。。后面就过于脸谱和简单化,感情还可以更刻深一点
这么小众的片子,终于在5个影评里看到了一个像样的,那些幼齿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太浅薄了。这部电影太写实了,震撼,德国人适合思考和忠实记录并展示,搞煽情就不是德国风了。这部1959年的黑白片太经典了,经历过70、80年代的人会有太多的共鸣和共情,我们又何曾不是那样的青春?
风格沉静写实,可能更像捷克电影。德国本土的二战尾声,刚满16岁七少年如愿入伍,这让他们摆脱忙于偷腥或跑路的卑微长辈,反战教师也挽不回他们毫无意义的阻击作战,终成了一则悲怆送死的真实故事。除了最后的战斗场面夸张过度,前半段的家庭戏也稍显啰嗦,无短板。尤其摄影很舒服
这是一件小小小小的战斗,它太小了,太微不足道,甚至没有任何一份官方文件来记载它。但是,它又是如此的特殊,因为参与守卫这座桥的,是几个过于年轻的生命。为了信念,为了尊严,为了友情,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他们被随意的抛在巨大战争的一角,一瞬间,就被碾碎了。
60年前德国用爱国和英雄主义让一群十几岁的少年上战场,今天好莱坞一群SB在一部叫安德的游戏的电影中YY让一群同样十来岁的少年,让他们去毁灭了一个星球,用着同样的鼓吹和说辞。更让你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还是按一部当下很红很伟大的科幻小说改编的~呵呵了吼
1反战电影。适合给家里的男孩子看。好男不当兵,好女不嫁丁。2洗脑教育,恐怖。英雄主义,祖国,自由…VS冰冷、无耻的国家机器。3现实的扭曲,在风中彷徨。---你们都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年轻时的义气是把刀,很容易伤到人。4这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