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凯波特 卡波特 贝尼特·米勒
1959年11月15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座小镇里发生了一起血案,一个四口之家被残忍杀害。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这起血案的侦破。作家杜鲁门受《纽约客
1959年11月15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座小镇里发生了一起血案,一个四口之家被残忍杀害。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举国上下都在关注这起血案的侦破。作家杜鲁门受《纽约客》杂志之托,到堪萨斯写报道整个案件的纪实文章。就这样,卡波特与助手哈泊开始了他们细心的调查,意图从当地人身上找出藏在这起谋杀案背后的故事。很快,卡波特被他所调查出来的真相惊出一身冷汗,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与杀人犯之一佩里·史密斯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从第一次看到史密斯开始,卡波特就敏感地察觉到面前的这个人有不简单的故事。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看见佩里·史密斯,就象卡波特对他长年的助手兼好友哈珀·李所承认的那样:他和史密斯是在同一个房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他有机会从前门出去,而年轻的史密斯却只能选择后门,然而一直沉堕到底。在面对杀人犯史密斯的时候,卡波特流露出他最真实的人生背面:曾经面临过的被遗弃、被嫌恶的内心的恐慌,儿时经历所造成的孤独和脆弱可能导致的万劫不复。他在与史密斯交谈的过程中,清楚的意识到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人关爱的对方在变成冷血的杀人者之前,很早就被社会遗弃。这一点,让他对史密斯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卡波特是异常矛盾的。他既渴望把史密斯的人生写成一本成功的小说,同时又由于史密斯和他相似的童年经历而生出对后者的同情。史密斯因为得知书名被取为《冷血》而感觉受到了卡波特的背叛,而卡波特尽管用安慰的话来说服他继续帮助自己写完书,却最终拒绝为史密斯再次上诉以取消绞刑……
《凯波特/卡波特》下载观后评论:
米勒拍运动题材的时候不拍运动,拍犯罪题材时不谈犯罪,重要的是运动和犯罪对人产生的影响。侯孝贤说自己不拍战争片,因为战争本身没意思,他只拍战前或战后的电影。孙子兵法里讲“知胜而胜”,事件本身的过程已经无意义了,因为早已注定。前后部分的剪辑节奏甚至和人物心理状态相吻合在表演这上面,卡波特〉狐狸猎手〉点球成金故事的线索是:为了写书缺爱的卡波特遇上了同样缺爱的派瑞,两人开始惺惺相惜,卡波特慢慢的从小说转向了派瑞。后来卡波特因为小说的成功,好像得到了大众的爱,于是抛弃了派瑞,在这种背叛的负罪感中甚至想让派瑞死去,但在结尾处又几番挣扎电影半小时变得复杂而有趣,但是把最复杂的剧情压缩至此,导致情感的断层,这是败笔,这半小时应当是电影的精华所在,有些本末倒置卡波特和派瑞甚至没有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过

讲述了卡波特创造《冷血》的全过程,他一生最伟大也是最后一部作品,长达数年调查与研究,他自己也深陷其中,当一切终于有所归宿,任凭华丽的词藻也无法抚平他心中的伤痛,苦痛的回忆留存心中,终日酗酒,浑浑噩噩度过余生。或许冷血也是卡波特对自己的评价,他利用史密斯的信任与感情,又在完成作品后放弃为他们求生,当他最终站在史密斯面前,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或许自己才是那个冷血的杀手。又一次被霍夫曼的演技折服,对卡波特的拿捏恰到好处,复杂的情感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用了很多特写应该也是基于霍夫曼的精湛演技。肃杀的风格贯穿全片,直到行刑前那场戏才有细微的感情流露,手持摄影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刻画了卡波特的茫然与内疚。

3.8/5。导演层面和表演层面尽全力掩盖住了剧本的普通。内核残忍又冷静,这是“作者之死”这种题材的天赋。最喜欢的剧情是卡波特在Perry死后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给自己的画像。至此,相互审视的意味体现,稍微弥补了剧本上对两人关系刻画的不足。片中的卡波特这样一种聪明自傲又带着世故和洞察力来玩笑世间的的人,到了哪一步可以使之落入这种本不该落入精神境况。利用者的愧疚和自觉残忍、相似者的奇妙共情、依托在他人之死之上的自我完结……每一条都被点出了,但是缺乏阐释(此外,到最后Capote和Perry的关系还是太隔了)使得剧本浓度低于了导和演的浓度。

这一代英年早逝的天才演员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和希思·莱杰,恐怕是最令人惋惜的两位。菲利普塑造人物的能力彰显着天赋异禀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表演饱满却松弛,看他的表演惊喜连连,他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整的人,你信服他,迷恋他。外型对他的戏路限制很大,但是这似乎不对他构成太大的威胁。近来,越发觉得天分高的艺术家往往活得比常人痛苦的多。太敏感造成的安全感缺失和情绪失常是这些人的通病。他们不知道如何与自己和世界相处,他们做自己是那般不舒服,以至于他们要把自己寄托在别处,躲在音乐或绘画或角色里,释放满腔的悲痛和激情。

电影《卡波特》讲述了美国作家卡波特为写作非虚构作品《冷血》,几年间接连去采访两名杀人凶手的过程中,不断与凶手产生共情,直到他们被绞刑的最后一刻。同时与写作者自身私欲作斗争的故事。电影本身完全抵达了非虚构的真实质感,极少音乐渲染,诚实,悚然。我反复想到《老无所依》中西部沙漠里的杀手。那张将邪恶与丑陋极尽放大的,西班牙国宝级男演员的脸孔。但这张脸也并未如《卡波特》一样让我不安。这不是美。但它所呈现的人性深度让写作者更加深刻地反思自身。这是好的艺术吗?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我不想再看第二遍的电影。(被窝躲起来)

虽然霍夫曼老师俨然是操着卡波特口音的蔡康永,不过电影本身的爱情还是很动人的,即:当他离开他时他会忍不住继续对他的利用,但是当他再见到他——他忍不住像爱自己一样爱他,因为他们是这么的相像,却又完全不一样。他像是怜爱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影子,却也和欺骗所有人,甚至欺骗自己一样,欺骗他。只是他自己都无法确认,也害怕去确认,欺骗他是为了继续利用他还是不忍心让他醒来,让那个年少的自己醒来。尽管他将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遗弃另一个年少的自己。

或许看过焦点作品《冷血》接着看这部电影更有一种割裂感,没想到作者是个同性恋,还是个名媛式的,也没想到犯罪时的心理感受是佩里在经历了长时间与卡波特感情与信任的培养后才吐露的,而并非对警察的供述,但我依然没有在电影里体会到卡波特和凶手佩里深层的联结和羁绊,盖因传记电影很容易滑向流水账般的平庸吧。现实中的卡波特在写完冷血后再未完成一部作品,可想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对他的冲击是致命一击,看似冷血,实则对生命充满悲悯。
“道德是人内心的律法”,因为对生命重量的漠视和游离,佩里开枪葬送了四口之家的人生;而卡波特为了完成作品、功成名就,不惜消费、欺骗、把两条“有罪之人”的生命视作棋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冷血”?写作是危险的游戏,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靠近上帝,却发现自己一脚踩进了地狱,因为当你妄图接近一个人的灵魂时,你自己也在被审视,犹在镜中,难以负荷。职业素养与生命伦理的天平、冷静旁观与人性温度的抉择…最伤人的不是残忍,而是矛盾。
菲利普霍夫曼真的是天才演员,这是一个极具反差的角色。大概用了3分钟,我就无比相信他是那个怪胎娘炮…(单直外形,无贬义)然后开始进入剧情。在整个观影的两个小时中,直感就是压抑。那种快乐不能大笑,痛苦不能大喊的感觉。特别喜欢酒吧的段落,前面的感觉是轻松,嘿,怪怪的娘炮在party上还挺受欢迎。但后面…就特别痛苦。仅仅是卡波特先生吗?大概是我们中的所有人吧。我也希望我是那个走前面的人。
这部电影里面创作者与原型的关系就像寄生虫和宿主的关系一样。 米勒拍传记片不单单能把人物讲得很好,还反映了社会。这部所呈现的社会是有阶级性和差异性,甚至带有偏见歧视的美国。 电影中段有场谈话戏,冰冷牢房内,卡波特阐释自己写书是为了抽丝剥茧去分析整个案件,而非因为浮在表面的事件而丑化施害者。不知不觉间这个观点和导演采用大段戏码去铺垫社会面貌挂上了钩。
想看《冷血》,阴差阳错看了这部。作家和杀手的区别在哪?作家可能认识伊丽莎白泰勒,杀手不认识。作家和杀手有什么相似点?他们都注重细节。作家写人的时候会写衣服上有三道褶皱,杀手杀人的时候会给死者垫个枕头。看《冷血》里写到,“你能成功谋事,却不可能谋得成功,因为你就是自己的敌人”,想起美剧《黑吃黑》,像你我这种人,不需要监狱,我们会为自己建造牢房。
以卡波特创作《冷血》为核心的传记作品,事件本身的精彩度和演员的表现力加分,但结尾有一些柔情化的艺术加工,事实是卡波特拒绝支付律师费,拒绝参与观刑,也没有合家欢式的最后告别,而佩瑞把口香糖吐在了牧师手上。《冷血》既是两个罪犯为了微不足道的财产残杀四条生命,也是卡波特为了艺术创作利用并摧毁了佩瑞最后的一丝信赖。最终他们都被这种冷血反噬。
讲真,演艺圈都认为作家和学者就该是那种指尖一根烟,手捧鸡尾酒,口吐fancy文艺的词汇在party上夸夸其谈的戏精吗?演员也许学到了capote本人的言语姿态,但一段又一段对文人生活的想象之下却看不见一个好的作家必然具备的、对他人言行无微不至的洞察和关注。只看到了浮于表面的姿态。Perry的选角也看不出一点被世界摧残过的沧桑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