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狐狸捕手 贝尼特·米勒
影片根据杜邦集团继承人约翰·杜邦(史蒂夫·卡瑞尔 饰)真实生平改编而来,“狐狸捕手”是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的一个摔跤训练基地。当时著名的奥运金牌摔跤手大卫·舒尔
影片根据杜邦集团继承人约翰·杜邦(史蒂夫·卡瑞尔 饰)真实生平改编而来,“狐狸捕手”是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的一个摔跤训练基地。当时著名的奥运金牌摔跤手大卫·舒尔茨(马克·鲁弗洛 饰)与马克·舒尔茨(查宁·塔图姆 饰)应征入队训练。一直以来,大卫和杜邦都是好朋友,然而1996年大卫却被杜邦枪杀致死。杜邦最终被专家判定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判服刑30年。《狐狸捕手》下载观后评论:
8.5 目前看过的所有体育类传记片里最佳的一部,看完之后决定近期把米勒的其他片子都补齐。开头哥哥和儿子的摔跤,明显带着驯服的意味,是一个克制。三位主角的表演和剪辑对本片具有主导性地位,至于摄影上大量的远景以及低饱和度色彩以及极简的配乐居于次位。后半段是整体的退行,男主角吃饭时流下唾液,是孩子的行为。后来成了个三角恋,突然想起《春光乍泄》。在妈妈这个角色未出现时,主观镜头往往是杜邦凝视着整个团队,妈妈去体育馆那场戏,杜邦被放置在镜头正中央孤立无援,成了婴儿,这是权力的更迭。妈妈和杜邦构成一个闭环,哥哥和弟弟构成一个闭环。杜邦对弟弟本来是摔跤上的情感,和妈妈对马的情感类似,是人对玩具的玩味,后来有了相吸之感。所以妈妈死后,杜邦放马还不够,还要杀了哥哥,其实是李安的弑父情节。

不容错过的神演技神化妆的影片,一个好导演就能让演员焕发出完全不同以往的表演水平。史蒂夫·卡瑞尔如果不看演员表,根本不能从表演上看出任何那个夸张外露的喜剧演员。影片有个看似唐突,悲剧的结尾。还好现实远比电影温暖。戴夫死后,他的夫人继续训练男女自由摔跤手,并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马克则继续参加比赛,在大学任教,并写了一本回忆录。电影即是根据他的回忆录改编而来,同时是本片制片人之一。约翰•杜邦在监狱里的表现也不错,辅导狱友学习,还完成了自己鸟类专注的修订工作(杜邦拥有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著有《南太平洋鸟类》)。也许那是他最好的归宿了,以自己喜欢的专业得到别人的认可,2010年他在狱中去世。本片拍摄也没有遭到杜邦家族的阻挠,也许这个怪咖他们也想切割清楚不想再提了。

《狐狸猎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事人之一马克舒尔茨作为联合制片人出演了一个不起眼的裁判,借此片献给他亦父亦兄的哥哥,作为被害人的弟弟,用这样一种和解的方式,走出过去,走出哥哥如影随形的关爱。故事从马克舒尔茨对一群小学生的演讲开始,不善言辞的马克拿着1984年的奥运金牌,振振有辞道,这不是一块金牌,而是一份国家的荣誉的时候,台下的儿童表情木然,与他澎湃的内心犹如冰火两重天。在接下来的镜头里,办事人员给马克20美元的演讲酬劳,并反复确认以为马克是大卫,马克那木讷而隐忍的表情把他的尴尬处境彰显无疑。随后,镜头紧跟这位摔跤世界冠军,住在和汽车旅馆像极了的房间里,吃着泡面伴着番茄沙司,和同是世界冠军的哥哥大卫一起训练。

虽然有着真实事件的底子在,但史蒂夫卡瑞尔的表演不动声色中让观众感到不寒而栗的恐惧,资本主义的恶与现实。谁是狐狸谁是猎手,在一开始就被讲的很清楚,盲目的信任与被利用的价值,如果不能独善其身就会被资本的力量所腐蚀掉,大卫没有逃掉,不是被腐蚀,而是一种嫉妒的结果。镜头不只展现约翰的功利心,也表现了他背后与母亲的关系,一方面是恨自己的母亲,连唯一的朋友都被收买的经历在酒后被讲出,一方面也极力想要获得母亲对于自己认同,到最后一切只是虚无而已,在大雾弥漫的清晨把所有属于母亲的马放逐掉,一种诗意的镜头表现。最后镜头给到了马克参加比赛的一段,我想在这一刻他不代表国家不代表约翰只代表自己,一种自由,不属于任何人的意志~

4-4.5 丰富,抓人1.前半段主角第一人称视角的二人戏到后半段变成上帝视角的三人戏,史蒂夫卡瑞尔从前半段的恶魔到后半段变成可怜人,主角更是到最后不怎么讲了,或者说他根本不是主角2.观鸟,老鹰,马,画像,武器枪械,到处是意象3.情节藏在文本下又抓人,气氛紧张甚至诡异,节奏不快平铺直叙,背景音只有必要的时候才出现4.主角其实多数是被动的,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主角想找爹,靠爹找到自我,然后两爹挣位,最后其中一个虚无的爹干掉另一个爹的故事,当然套上前边那些阶级的或国家的意象则更复杂4.演技赞,史蒂夫卡瑞尔飞机上重复讲稿台词对着主角微笑大概是近半年看过最恐怖镜头没有之一。

关于最后一枪真实事件中为何枪击的确不得而知,但我觉得,电影中的原因已经给的很充分了。起码最后一根稻草是明确的。开车枪杀之前,约翰杜邦是先看了纪录片的,可结尾并不是戴夫的“自白”。结合之前纪录片导演给戴夫拍片和他们之间的对话,很明显最后戴夫没有妥协,没有听从导演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他说 “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吗?”的原因。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几乎所有人都是听从杜邦的,稍有违逆的弟弟就吃到了嘴巴,可戴夫从一开始就和杜邦不对付,而最后的结果也都遂了戴夫的愿。各种负面情绪的积压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教练是个可怜人,为了获得妈妈的肯定才做了这一切。当妈妈说摔跤是一件很low的事情时,不亚于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是个废物。当妈妈去观看他们的训练时,教练装模作样地给队员进行指导,那一刻他肯定非常激动忐忑紧张,希望获得妈妈的一点肯定,乍看这段会替他感到尴尬,但理解他的话会觉得非常心疼。男主也很可怜,从小没有父母的疼爱,从心底里把教练当作父亲,可对教练来说,他其实只是用来实现自己价值的工具。哥哥拯救了男主,但没有人能拯救教练,教练只能杀了哥哥,实现自己对男主的妒忌和对妈妈的仇恨。
完美,不论是编剧、表演、剪辑、摄影、制片,各个环节都很好。Steve Carell惊艳到我了,虽然能一眼认出来,但看那么统一流畅深邃的表演始终不敢确定是他,对他的喜剧印象太深。对每个人物的展现都做了留白,保留了许多不确定性,只留下人格之中最凸显的部分,不能用光明或阴暗这些片面的词来定义,最终呈现有人物纪实才会有的自然、丰富。锋芒尽显的反而是Dave帮Mark快速燃脂的那段,怼上去直接拍,在Mark与John视点交替,接得非常完美,像匕首削铁如泥,心理氛围营造上力透纸背。
太敢拍了,完全意义上的惊悚片,超越了体育传记片的维度,描写上就像一把内敛的尖刀,刺破的东西可大可小。很多看起来很自然的东西,内里都病入膏肓,兄弟俩就是赛马,Du Pont和他母亲没区别,只不过他养的是人,赛马受伤会被杀了吃肉,人自然也一样。他自恋的外壳配合着他的阶级把他撑到了现在,然后在无声地训练场边和笨重乖巧的兄弟俩身边都被一点点碾碎,壳子里就是那种非人的冷漠,笼罩了灰暗的全片。所以他的现身没给兄弟俩带来什么。奴役他们的一方找到了一个代表,走到了幕布前。
与一般激昂热烈的运动电影相比,这一部显然很不类型片,没有把重点放在训练和比赛上,更多的是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整部电影显得比较客观冷静;两组人物相互对照,强大的长辈和在阴影下成长极度渴望证明自己的后辈,约翰和马克分明就是同一类人,资本可以满足自恋但却没办法带来尊重,阶级不对等使得约翰敢于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痛下狠手,约翰口中所谓美国精神也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的可笑谎言,随着最后观众们一声声“USA!”震彻场馆,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美国精神也不过是表面的口号而已。
《狐狸猎手》用最平静的行文叙事,展现了主角内心最深邃的空虚和自卑。在故事设定上,传统贵族所钟情的赛马与主角作为家族异类所支持的摔跤,呈现出互文关系。社会阶级间的矛盾,便直接且具象的得以展现。而影片中,维系这种关系直至幻灭的,便是所谓的“美国梦”。这种底层人为之努力的荣誉,到头来不过是贵族阶层填补内心苍白的玩物。影片整体气质高度统一,从人物个体心境到社会阶层关系的压迫感,都是凝为一体的。这是影片中时空里的气质,仅仅三人,却涵盖了作者眼中整个社会。
又重温一遍自恋式变态权力控制暴力。当双方在事业上绑定目标,被暴力的一方再也使不出劲来为自己努力,因为任何努力都等同于作为工具人被对方利用,失去存在感和尊严。而哥哥虽已感觉到了不适,但还觉得可以为了其他利益留下来,最终成了悲剧。John在飞机上教Mark说用词绕口的演说词,Mark在比赛失利后在房间从自我折磨到自暴自弃,还有Dave拍纪录片死活说不出来教练是mentor,这些细节都很棒。扣一星,是因为我对这种题材的本能不适TAT
开始以为是美国版《摔跤吧,老板》,一部钱老板和杜邦老板一起成长夺冠的励志电影,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走向。原以为遇上了伯乐,最终还只是体现了资本的无情和功利。一个渴望摆脱哥哥影子的摔跤运动员,遇到了一个更希望摆脱母亲阴影的富豪,结果却是运动员难以避免的被富豪的影子所遮蔽,而挣脱的代价却是如此之大。约翰杜邦这样的富豪,最终死在监牢里,不知道开枪那一刻是什么样的想法和何等的冲动。绿巨人变为凡人,依旧是摔跤高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