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饥饿 史蒂夫·麦奎因
影片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领衔主演,饰演激进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鲍比·桑兹。1981年正值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关押在梅兹监狱的共和军囚犯为了争取政治地位
影片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领衔主演,饰演激进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成员鲍比·桑兹。1981年正值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关押在梅兹监狱的共和军囚犯为了争取政治地位而发起的绝食抗议行为。影片围绕于桑兹死前最后六个星期的生命历程而展开。故事开始于监狱警卫雷蒙德·洛韩准备离开去工作,临走之前他检查了汽车里的炸弹,穿上了放在衣帽间里的制服,并且对同事的搭讪不予理睬。监狱里新来的爱尔兰共和军犯人戴维(布莱恩·米利根饰)拒绝穿上囚服,于是被贴上了“不合作”的标签。而他的新室友格里(利姆·麦克马宏饰)则干脆用粪便把房间弄得臭气熏天。很显然,他们是在宣泄对监狱政权的强烈不满。本片的主人公就是被北爱尔兰人尊为英雄、因罢工绝食而死的桑兹,他坚信自己是由于政治方面的不公正对待而关押在此并且也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绝食六十六天之后,包括桑兹在内有十名共和派囚犯饿死。鲍比·桑兹由反拘押票选入国会,桑兹死后由他的代理人欧文·卡龙接替议席。
《饥饿》下载观后评论: 1.这个沉默的开头很冷静(几乎与后十分钟等时长),既是典狱人员审慎的自己,也是被非他(妻子,同事,或上帝)视角审判的他人,放下戒指从生活的人进入工作的角色,没有人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抗拒,像雪落到手指上的泪,延续沉默。2.以英官方的语言镀蓝的树林作过渡,以爱尔兰口音发出IRA的声音,到1/4处主角(也不确切,代表)出场,一场又一场双方互相角逐的暴力,势均力敌,尽量做到了不偏不倚,很厉害的视角,几乎没有明显高潮地过半。3.侧面不正反的全景,把两个人长长20分钟的对话显示做为结束的开场,后一镜讲述算全片里最接近人的镜头,有点刻意。4.飘乎的镜头不实感,用又一段沉默的影像落地结束。问题:1.把对话放在后半段做中结,也作为结束的开始,不会让前半段太闷?2.导演决不仅仅为北爱发声吧?至少影像上感觉不是。
这个男人出手不凡,开头吃早餐,拍面包屑掉到餐巾上,再用手弹开,这个镜头感知世界的方式本身就很牛逼了,反而十七分钟的对话没有打动我,大概是十多年过去了,已经有了毕赣的长镜头,这里的对话长镜头忍住不切正反打,更多是导演最基本的信心与坚持,最打动我的是他绝食之后,涂了一口血在马桶里,天旋地转的时候,叠画树上的群鸟惊飞,两个镜头放在一起,那就是导演与摄影该运动的时候让摄影机运动,该让它停下的时候,它可以在一个地方呆很久,意味着导演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且百分之一百相信。再看制作特辑时,演员和主创不断地提到这是一部纪录片,或者说,它是有纪录片风格的电影,没想明白。最后是,如果导演选择了在自己的电影中放置长镜头,那么他可能要承受的是,长镜头成为这部电影的噱头
史提夫麥昆的長片執導初試啼聲,但無論影像水準與技法調度上的掌握,算是各各導演處女作之中最頂尖且高竿的展現,鏡頭語言甚至快要直逼教科書等級,帶有節奏性的高壓戲劇張力,苟延殘喘、卻又彷彿用著肉體與暴力來書寫作畫,不僅是個人認為千禧年後 (至2009s)的愛片之一,更是時隔十一年後人們值得回過頭重溫的殘酷之作,作結著實令人心痛:我們為了自由而生存,終究還是敗給了「生存」本身;也只有麥昆能把法鯊的演技最高點給烘托出來,與牧師對談的長鏡頭、直到變成骨瘦如柴的身形體態,有種向《機械師》中的貝爾看齊之意味。
看了之后非常难过,有几个瞬间心想不如直接暴力的你死我活,来个痛快的。但是想到前后暴力搞的爆炸袭击什么的,死了那么多的无辜百姓,他们这个饥饿的抗议似乎变得神性了许多。当男主排出那一滩滩的血,可知,由于长期不进食,他的身体在消化自身。当他一无所有时,用自己的肉身抗议,这种牺牲真的很像耶稣。当最后却是为了什么,是否值得。就像男主说的,耶稣能自我牺牲,而他的那些门徒弟子就只会说啊,辩论啊,不敢来真的。而男主就是行动派,不会坐视不管,死不屈服。正是因为北爱有很多这样的人,英国政府也很没辙吧。
影片的叙事手法让观众精疲力尽,中间部分的集中台词轰炸加上爱尔兰口音使我的脑子开始皱缩。其中的对于自杀式抗议的讨论值得深究,可惜我跟上台词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多线叙事也算是本片的特点之一,立体但不混乱,相当精彩也算突出了主题。风格也足够冷静严肃,大量静默长镜头不知道算不算也是麦奎因的特点。最后对于孩童时期的回忆也是亮点之一。几位演员的演技和台词功底也是真的不错。对于本篇叙事我没办法想到更好的表现方式,可能因为我下午两点钟观影困的要死导致体验不佳,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四星绝对值得。
导演多角度关注了这场运动中个各种角色,狱警、防暴队员、监狱清洁工、警察的老母亲、主人公的父母和追随者们,无非是要告诉观众,不只是被虐待的囚犯受到伤害,只要深陷在这件事里,就算是换成非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人总会发生不可挽回的向着深渊直冲而去的巨变。狱警无论怎么毒打,无非是流流血掉掉牙,换成非暴力的绝食抗议,只有在医生和家人的注视下走向最终的结果。为了办成事儿,人可以死,神父虽然不同意,但这就叫革命啊。最后描绘主人公缓慢死亡的一系列镜头组合,让人觉得《最后的日子》神马的再现江湖。
越是冷静克制的固定机位长镜头,在记录矛盾激化的现场时的手摇跟拍就越震撼人心。法鲨的爱尔兰口音和表演相辅相成,什么时候还能再听到早期法鲨演戏用的爱尔兰口音啊(首先得等这位知名赛车手回来拍戏再说);多视角叙事,镜头在多方势力的代表性人物之间交换来回,配合片尾历史传记片标配的滚字幕交代后事里对各方情况的介绍,构成了近乎完全的中立视角——即使是将人物绝食死亡的过程和林中惊鸟的画面叠化,也不过是一种聚焦人之毅力和世之悲剧的悲悯眼光。
小黑胖总是喜欢按出场顺序来排演员表,温子仁处女作比他早四年都很愉快地在片尾强调了“introducing Leigh Whannell”,彼时出道八年却没有姓名的小鲨鱼跟我说他其实也想拥有一个introduction;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直以为小黑胖也是爱尔兰人,看完特地去查了下,对正视历史的国家的钦佩度和对掩埋历史的国家的鄙视度又上升了;麦扣就是这一代最牛的演员,我会永远爱你。
写满整个本子然后抽空大部分剩下的就是这部片子。但本片并不空洞,安静简洁的镜头时刻发散出一种至深的力量(其中大部分由法鲨的表演迸发出,也是这部片子无论怎么讲都一定不会绕过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的处女座奠定了自己的拍片风格。之后的《羞耻》一片更是我的心头之爱。他的镜头下的角色常常有一种关于置于时代下人们普遍感受的透彻细微的反映。既不超前也不落后,异常精准。
因为Ef的单曲《I Never Felt this Way Before》看了这部电影。镜头、声音等很到位。前30分钟不免感到漫长、乏味,但当你专注其中,就会体会到这种坚决与信仰的力量,从而深深震撼,感染自己的内心;尤其是乱棍敲击以及后面清洗走道的这两段,极强的视听震撼。对于政治,我并不懂很多。但是我觉得,世界上不能没有他这样的人。
能想象到这是一部处女作?克制冷峻的影像,而中间又插入一个十几分钟的对话长镜头,之前的沉默亦或斗争,在此刻看似风平浪静的交谈下却是波涛汹涌。导演通过开场的警卫这样一个小人物模糊创作者立场,因为暴力的执行者最后也被暴力解决,北爱尔兰反对派看似正义却又使用暗杀手段,这也是恰恰是重点所在,由于暴力的执行者因为暴力而迷失,恰恰是反暴力的需求。
4.5 不是很喜欢和牧师对话的固定长镜 有点单调 清理走廊也太长了 但狱警暴力那个长镜和绝食运动整个部分我都看呆了 飞鸟和病房的双重曝光 鸟瞰式俯拍移动镜头也太强了吧我晕 音效也超好 麦昆好爱拍受苦 饥饿为信仰受苦 羞耻为情欲受苦 为奴十二年为时代受苦 饥饿主动 为奴被动 羞耻既主动也被动(惹我为什么要generalize好蠢
以四十五分钟为一个截点,和神父的对话开始,电影出现了割裂。大量的长镜头开始出现,沉静代替了暴力,冷光以及简单的场景布置代替了昏暗以及肮脏与凌乱的画面。电影当中有更多涉及到宗教的部分也值得去挖掘吗,包括他们只用耶米利哀歌卷烟,少年时自己形象的出现与耶稣的形象极为相似,洗澡之后被抱出来的场景等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