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假小子 瑟琳·席安玛
假小子/装扮游戏(台)
◎片 名
◎年 代 2011
◎国 家 法国
◎类
假小子/装扮游戏(台)
◎片 名 Tomboy
◎年 代 2011
◎国 家 法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法语
◎IMDB评分 7.4/10 (1,947 votes)
◎片 长 84 mins
◎导 演 瑟琳·席安玛 Céline Sciamma
◎主 演 让娜·蒂森 Jeanne Disson ....Lisa
佐伊·赫兰 Zoé Héran ....Laure / Mika?l
玛龙·莱瓦纳 Malonn Lévana ....Jeanne
Sophie Cattani ....Mother
马修·戴米 Mathieu Demy ....Father
Yohan Ventre ....Vince
Noah Ventre ....Noah
Cheyenne Lainé ....Cheyenne
Ryan Bonbeleri ....Ryan
Christelle Baras ....La mère de Lisa
Valérie Roucher ....La mère de Rayan
◎简 介
剧情
十岁的劳拉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对自己的性别有认同危机。在暑假里,她和家人搬到了一栋新的公寓。在这里,劳拉决定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男孩,于是她开始剪短发、穿男孩子的衣服。
在十来岁的年纪里,劳拉和周围的一群小孩子变成了好朋友。日复一日的游玩中,劳拉渐渐变成了一个假小子。她光着上身踢球、不顾一切地游泳。很自然地,她碰到了长发飘飘的米奇。于是爱情便很平静地来到了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之间。只不过没有不散场的宴席,也没有能瞒天过海的谎言,劳拉和米奇最终要如何去面对这一切?
十岁的劳拉决心把自己变成男孩,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在影片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和轻松、明快的基调背后,是残酷的母题。
一句话评论
和瑟琳·席安玛的处女作《水莲》一样,《假小子》也聚焦于女性对身份认知的偏差母题。应该说,瑟琳·席安玛在影片中处理了很多有关于身体苏醒和荷尔蒙分泌的问题,在影片轻松、明快的基调背后,是残酷的主题。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法国女导演Céline Sciamma执导的第二部作品《假小子》(Tomboy)入围过年初柏林电影节,20日起在法国上映,先期已经得到了多家法国媒体的五星级评价。该片主人公是一名执着于扮成男孩的10岁女孩,在处理性别认同这个课题时,导演丝毫没有落入戏剧化,而是采用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在平静、简单和流畅之中蕴含着力量。
Céline Sciamma 27岁时执导同志题材影片《水莲》(Water Lilies,贪得无厌的人们)在戛纳成名,她与Isild le Besco《童年》、Mia Hansen-Love《百无禁忌》、Rebecca Zlotowski《美丽的托伦》、Katell Quillévéré《爱如毒药》以及《一切闪光之物》的Géraldine Nakache等人一起组合了如今法国年轻女导演的新浪潮。这些女性全都是80后,毕业于法国顶的尖电影学府FEMIS抑或有着文学、哲学方面的专业经历,她们共同地使用一种坦率、日常的方式来处理“性”的话题,并且拍出的作品总是让人难以预测。
导演创作阐述
《假小子》拍得极快,2010年8月开拍,20天内拍摄完毕,预算50万欧元,剧组15人。自从第一部片《爱上坏女孩》之后,我主要都在写电视剧,或者和导演合作为他们的电影编剧。当时我脑中已有《假小子》的想法,但只大概写了大纲,没想到会变成我第二部剧情长片。2010年3月,我和《爱上坏女孩》的制片贝尼迪·库维何(Benedicte Couvreur)碰面。我告诉她,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很快执行完毕。我想在夏天拍这部片,离夏天也只剩3个月。她满怀热情,即使时间点很扯,我们俩对这故事和挑战都感到兴奋。人们常觉得童年是一段纯真岁月,我则认为那是充满感性与暧昧情感的阶段,那就是我想描述的。
和孩子们合作
对于演员而言,和孩子或者是与动物合作是“悲剧”的,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就抢走了风头。对于导演而言,和孩子或者是与动物合作也是“悲剧”的,因为他们并不像成年演员那样可以“操作”,非得循循善诱不可。在这部名为《假小子》的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十来岁的儿童,要指导他们演戏,究竟是一种享受,还是折磨呢?瑟琳·席安玛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工作其实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看着这些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样子,我好像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和这些孩子们相处,不需要考虑太多,也不需要担心什么。而且整个剧组内没有什么矛盾可言,因为这些小孩子聚在一起就好像是老朋友一般。不过,有一些镜头的片拍摄,是很微妙的,比如一些裸体的镜头,我都会先和他们商量好之后在做拍摄的准备。我每天都要和他们呆在一起一段时间,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对性别的认同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对自己性别认同产生了问题的女孩的故事,那么瑟琳·席安玛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她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难以将其确定为‘变态’或者是什么‘认同危机’上。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性格和行为上的个性而已——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这样。她可能只是喜欢男孩子的行为,然后去模仿而已。她有焦虑的时刻,这是我最感兴趣的。我在电影里拍摄的是一个人的经验、一段时间的生活。并不是要处理问题或者是发表观点。所以,整部影片都可以反过来认为是一个对其自身诘问的发展过程。可能故事的结尾有点残酷,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我没有必要为它加上一个大团圆的尾巴。”
缺席的家长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在一起疯玩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的孩子,在一起互相理发探寻身体秘密的孩子……唯独见不到家长的踪影。甚至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几个必要的镜头外,家长是缺席的。瑟琳·席安玛说:“我想拍摄的是一部关于孩子的影片,而不是一部关于孩子和家长的影片,所以在电影里没有家长就很容易解释了。孩子或是叛逆、或是顺从。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生活的本体,我只想客观、冷静一点地把生活给用纪录片的方法表现出来。这就涉及到了摄像机高度的问题,在拍摄的过程中,为了能捕捉到孩子面部细微的表情,我放低了摄影机的高度,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成年人无法出现在大多数镜头中。不过,我还是在最后加入了一丝温情,拍摄了一些关于家庭的片段。因为无论在谁的生活中,都有家庭这档子事情。”
花絮
·影片仅用三个星期拍完,导演把剧组分成了两组,并行加快效率。
·影片曾入围2011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
·2011年柏林影展泰迪熊奖、评审团大奖电影大观单元开幕片。
《假小子》下载观后评论: [Criterion Channel] 完美❤️ coming of age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对未知的摸索。片里脱衣服、穿泳裤时从犹豫到下决心表现得无比真实自然。这个社会对于性别的区别对待是根深蒂固的,一个人如何表现自我极大影响了别人如何看待你,这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就更为突出了。我记得TC在CMBYN宣传期说我们这一代是self-evaluation & self-recognition的一代,而青春期是still shopping for your personality, and trying different skins on的年龄。这个片子也就是一个简单短小,try different skin on的故事,却能引发很多思考,大爱!哦对了片里的爸爸是马修徳米,怪不得如此眼熟
好久没见到过让我真正感动的电影了,而这一部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的正宗法国片子,却差点让我掉泪。尤其是在,妈妈知道了洛儿一直对朋友们欺瞒自己的性别,挺着大肚子、含着泪给了她那一巴掌之后。感动来自“兄妹”间我永远无法体会的密切感情。妈妈发现事实后,珍妮躺在床上让洛儿“猜一个人”的一段,和姐妹两个在浴室里贴胡子的一段,都又一次让我的心变得很软。珍妮小姑娘可爱得让人心生怜爱,懂事得让人想掉眼泪。感动来自那两个干净的孩子心无杂念的一吻。我喜欢你,你喜欢我,那我们就接吻。就这么简单感动来自洛儿的纯真和这纯真中的成长。她在不理解人间的规矩、却被告知要在伦理上绝对遵从时,发现了这规矩与她的内心的冲突,她的内心告诉自己想要作一个男孩子。
假小子、娘娘腔都是社会冠以的称号,多么希望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如果我将来有孩子,我会教给她/他正确的事情,而不是逼着她/他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看到后面真怕Laure心理出现自卑或胆怯,这时候需要的更多的是爱,被爱包围的人才有自信。Céline说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性别模糊的时刻,每个人都在发现自我。看到最后开始播放演职人员名录,我想等着看是否会出现Adèle的名字,是的,她排在第一。只要是Céline自己的电影,致谢里就会有呆和兄弟姐妹的名字。多么温柔的一个人啊!这该死的爱情我看我是走不出来了。
近似我的童年和青春,假小子打扮,喜欢玩男生的游戏但又不喜欢和男生亲近,喜欢和女孩子玩却又不喜欢女生游戏和装扮。电影里的妈妈已经很温和了,我妈可是直接骂我变态。我知道自己不是变态,知道自己是个女孩也并不厌恶这个身份,我只是不像大多数女孩罢了。不过现在也留了长发,因为现在更欣赏女性独有的魅力,也有希望妈妈开心的原因吧。这不是讲述同性或异性或跨性别的影片,这是讲述自我认知和性别认同。现在我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个女生,男孩子气的女生。我相信影片的女主最终也会充满自信不会再欺骗。
十歲的Laure和她六歲的妹妹Jeanne因為父親的工作的緣故搬到了一個新社區,由於她的短髮和男仔頭的外表,Laure唸住偽裝成一個男仔Mickäel,去融入新社區班細路中。隨著開學的臨近,她在暑假建立的友誼,將會是她無法面對的傷痛…看到結尾見Laure坦白時的那種心態好糾結,不管被自己折騰得多麼支離破碎,最後自己也得重新撐起來。孩童在少年時期沒有很明顯的性別區分意識,長大後,誰也不知道會怎樣。請愛我們本來的樣子,並尊重我們的選擇和個性!
性别认知上的一段成长。前面玩游戏丽莎故意让劳拉赢,目的是让劳拉尽快融入团体,小技巧灵活又暧昧。互嚼口香糖虽然恶心了点,但还蛮有效的。对着镜子模仿男孩的举动,选了吐痰这个粗糙的动作。绿色橡皮泥那段做的真好,数次以为要暴露了,但还是没有,情绪拿捏成熟。把绿色橡皮泥放进了装乳牙的盒子里,剧作和镜头的双隐喻。前面数次铺垫姐妹关系,让打架的转折顺理成章。母亲的处理方式好粗暴,还是给了一个公开处刑。以及妹妹真可爱,广告里卖意大利面的胖子那段太乖了。
细分LGBT,主人公更像是这四者中的T这一种性倾向,也就是Transgender,而不像真正意义上的Lesbians。所以说他表现出来的同性恋行为在心理层面上来看其实是异性恋。片名看似很简单,但是能看出来主创们是会区分不同性向的,他们很清楚自己在为谁发声。而不是单纯把LGBT群体当作给自己作品加上“反抗传统”这一层意义的一种工具。看到当然会感动,因为艺术不能少了真心。
这并不是一部同性题材电影,而是一个小女生在对抗这个社会所赋予给她的性别标签下,其中的迷茫与挣扎。她认同自己的性别,同时也为这个性别附带的准则模版而困扰,她在迷茫中转换角色,但又因为角色转换而带来更大的困扰。但在最后她说出自己的名字,和Lisa相视一笑时,就明白,她已经接受了自己。
不知是关于身份认同还是同性情愫,和water lilies一样有种流动而模糊的感觉,可能是不确定的童年与青少年期必然特点,关于女性之间的互助关系和凝视已经有了,有些情节会对称联想到那部正经讲trans的girl,越来越觉得celine sciamma是有虽克制但能吸引到人的力量
原本标注想看时点的标签是同性,现在我把这个标签去掉了这不电影的侧重点并不是同性恋,而是孩子青春期成长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劳拉一步步对子我的认知过程家长并没有发现有任何不妥,当然这个不妥不是性别,是大人应有的警觉结尾撑起三星,愿青春无悔亦无惧,彷徨过得的现在以后不会消息不会
围绕着女孩的日常生活讲述了她想办法伪装成男孩的故事。温馨的家庭氛围,真实的生活场景,却在平稳的叙事中紧紧抓住了观众。担心她被揭穿,大难临头。所幸没有暴怒也没有暴力。她并不是有着性别认知障碍,只是更喜欢以男孩的形象出现罢了,因为这样可以摆脱社会和文化强加给女孩的种种限制和约束。
萝莉情怀也是诗,这部法国萝莉版【男孩不哭】完全没有那么残酷,在法国父母看来,女儿可以继续做自己,只要别再以说谎欺骗为代价,即使继续做LES也没关系。早熟萝莉的苦恼,对同性的倾心,片子处理的很阳光,即使最后谎言拆穿被逼迫验身,结尾还是那么乐观。加上一群萌娃,片子整体相当欢乐
好美啊看过的两部法国电影都是从小女孩眼里看到很美的东西还有一部是《蝴蝶》这部的小妹妹真的太聪明了跟精灵一样妈妈也很棒说我不在意你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社会的感觉最后小女孩肯定还是生活的很好只是因为在大环境下所以还是要遵守规章!给妹妹疯狂打call在爸爸腿上开车太甜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