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诗人安德烈(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Oleg Yankovsky饰)在美丽的女翻译尤金伲亚(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饰)的陪同下,一同前往意大利寻访一位十八世纪俄国作曲家的生活。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他们一起走访充满宗教意象的乡村教堂,在一座有天然温泉的古老小镇停留。此时他遇见了不被世人理解的疯人多米尼克(厄兰·约瑟夫森 Erland Josephson饰),村民因为他早些年囚禁家人而认为他神经失常。可安德烈看到了多米尼克疯狂下的深意,并被他所吸引。同时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伲亚的示爱。此时的安德烈,游走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与超现实的梦境中不能自拔。他对祖国的思念、与家人的分离……种种情愫混杂在一起,彼此纠缠,化为终生的乡愁。 本片获198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普通评审团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乡愁/怀乡》下载观后评论: 9/10.长镜串接的诗化影像,“诗是无法翻译的”,它是艺术体例中的特殊,它存在文字的直观性体验,却又融入绘画的修饰性表达,而其却与歌并生相通,重在意境构建。电影作为近代艺术,便已具备前者特性,老塔则将其向“诗”处偏移,并添入私人调性。在柔缓的视点易位中构建空间,景深变换之时便为气韵注入,空间留存的不仅是浓雾缭绕,亦是水的浑然填充,在地上与空中相接之余,是现实虚幻的模糊界限。一场至终沉闷散淡的异乡漂泊,在灰蒙缥缈中的摸索探行,借烛火的微弱光亮映照神迹。于废墟走行的诗人,与信念博弈的疯子,哀伤忧郁与疯癫异态,镜像异端相互映射中实现身份交替,假借诗人躯壳纾解疯子的感性控诉,是溯源的愁绪升华至国家情态,但深入至灵魂根系。朝圣之路的意象都随诗性而显纯粹淡然,终段仪式将语言失活,关乎信仰信念,献给母亲。
如冬日饮烈酒,入口浑浊,点点浸入,渐渐晕染,后劲猛烈而又稳定。回不去的田园牧歌,回不去的精神家园。手持一点烛火,穿不过雾气弥漫人声嘈杂的温泉。只有当泉水干涸,人群离去,露出原初的地面与苔藓,那一点烛火才能由生命的奉献护送至彼岸。开头的画面由故乡向前看去,中间由远方回望故乡,最后故乡的木屋狗马与此在的圣所合二为一。我出现在这里,如同疯子墙上的1 1=1。疯子却想要拯救,或许试图拯救本就是一条疯路吧。所有人的流浪,啜饮污浊水,成为同质人。迷失在沉默中,仰望着演讲三天三夜的疯子,保持不动的姿势与冷漠。现实中被风吹得摇摆乱窜的烛火,与梦境里从朝雾的屋后升起的暖阳,隔着或许从来不存在的故乡。
“一滴,加一滴,是一大滴,而不是两滴。”这或许能解释疯子墙上的1 1=1。疯子自杀那里看呆我了,这简直是超脱电影范围的内容了。火焰燃烧着疯子,周围的人静默无语,冷漠到令人发指,唯有狗吠在偌大的广场荡漾。或许狗比人更加有情感。要一个疯子来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道理,到底是我们疯了还是世界疯了。正所谓“清醒的人最荒唐”诗人安德烈远离家乡,在飘渺的烟雾中穿行,在回忆与现实中分裂。“独在异乡为异客”。安德烈对家乡的愁绪犹如空气中的烟雾,一直漂游到远方。而现实则如藻泽地,让安德烈举步维艰。那个耐着性子护送了几次的蜡烛,就是安德烈在异乡对家乡最后的告白。看完《乡愁》我坚信塔可夫斯基是最接近电影本质的人。
36th戛纳——最佳导演、费比西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96/100】极具诗意推移长镜头,以焦点移动构造景深层次,反常人物走位表现时间跳跃 黑白展现记忆与梦境(记忆中妻儿名字分别对应圣母与天使)结尾无比震撼:“疯子”伴着贝九自焚;长达七分钟的诗人护烛行走镜头,生命之火熄灭,烛光到达圣水对岸;俄罗斯房舍出现在意大利教堂,死于异国的诗人似还乡诗人在梦中的镜子看见疯子 本是一体两面:不得栖息的灵魂,一个自焚警世,一个护烛踏过圣水 燃尽生命,都实现了救赎无处安放的灵魂,个体情感寄托终于上升了名族乃至全人类,梦中的教堂下起了雪,终“献给我的母亲”——Andrey Tarkovsky
打开那扇穿衣镜吧,顺便取一只眼球下来,咚,脚踏在雨水浸满的砖块上,墙壁上湿漉漉泥灰的味道,间隙的大片片青苔以及沟回错杂处幽绿的水草。我说了些什么???不知道。因为,那一刻我恍惚了,一间木门掩开一条小缝,身穿黑色丧服的老嬷嬷张开口匣子,一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被蒙上了一条黑绸带,慌张又焦虑在无限循环的跑路。哦!忽然想起,不要担心我,我其实是躺在焚烧着圣经的池边小憩呢!当被问到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虔诚时,就想到了每次看到结婚的场景就像经历一场场的葬礼,而新婚夫妇就像被下了蛊的尸偶娃娃,那些人只要将双臂交叉再紧紧攥牢就可以随意左右玩弄啦!正好也印证了“你不是你,而我即是存在。”
常看常新。如读一首俄罗斯长诗,沉湎于慢而美的节奏。听到雨声不绝,看到圣母体内飞出无数白鸽,触到温泉弥漫的朦胧水雾。正如同艺术无法被翻译,只能说出三分心中所感,有些东西只能在言外。作为观看者,自己与电影之间的疆界被完全打破,童年的气味和乡愁相似。纵有那些遥远的,宗教的,异乡的部分,与个人背景无关的疏离、疯癫与未必和实体相关的故园情节仍击中了我。烛泪照来路,又像是提前预知了背离与回归之路中都始终被叩问的自我信仰和归所,漠然而有序的人群和昂扬却失序的灵魂对阵。诗人和音乐家最终得到不同意义的死亡,那一刻我被旷远而带有永恒意味的失落感所笼罩。
完全被震撼到了 导演讲镜头语言与场面调动运用到了极致 每一组镜头 仅仅通过平移 缩放几个最简单的拍摄手法就把要说的都说清楚了 整部电影完全都是采用自然光 再通过人物在场景的interaction达到光影切换 与其说是根据主角和剧本构图 还不如说每一个镜头都已经设计恰当 剩下的只是让人物自身填充这一个空间 在对话这方面 简单但晦涩的台词 大量运用但画外音是得整部电影给的信息十分limited 剩下的完全需要观众自己遐想电影从一开始就定下来基调 从头开始就难以猜透 到后面更是一头雾水 不能说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绝对是一部美到极致的电影
无论镜头、语言、剪辑,都像诗一样。无从追溯它源自哪里,也无从追溯它要到哪去。然后是声音,空灵的清澈的声音,被拉长了,告诉你时间的流逝,你看着它流去,却无能为力,这便是乡愁。精神贫瘠的人们啊,麻木的、利益至上的,一个疯子来告诉世人真理?闹剧。那是生命怒火的燃烧,它想要打破一切,敲响那个钟,却最终被冷眼以待。荒芜了。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俄罗斯音乐家犯了乡愁,于是他回到故土,却最终自杀。第二个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下河去救另一个人,结果那个人告诉他:我家就在河里,你干嘛救我?
①“这是什么世界啊!要让疯子来告诉你们,你们应该感到羞耻!”②“这个时代最可悲的就是不再有大师了!心灵之路都被阴影笼罩!”③1+1=1④诗人拿着蜡烛走向温泉的长镜头真的太经典了⑤塔可夫斯基的镜头真的太美了,构图也很讲究。地上的缩小版俄罗斯乡村风景太逼真了吧!!在没有特效的年代这些个大师到底是咋拍出来这么美的镜头的?!⑥塔可夫斯基应该很崇拜自己的父亲吧,不止一次的在电影中引用父亲的诗⑦塔可夫斯基个人风格太浓厚了,跟我看过的任何电影都不一样(9.5/10)
最后那幕场景好震撼!在诗人回忆的画面中,他离乡背井,妻儿在俄国乡下遥望着他。而在结尾处,目光方向被反转,他在妻儿的位置上,望着不可及的思念者。镜头拉远后,我才发现,诗人背后的家和风景,是利用透视关系构筑的微缩布景。一切实则都被置于教堂内。太天才了!(记得《牺牲》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场面。)当我细想这个家和教堂结合的异质空间有何隐喻时,理解了诗人为何一直在追寻索丝诺夫斯基的踪迹:人在异乡,就像把树移植到另一处土里。那些根系发达的树,是很难成活的。
敞开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一大特点,这一特质特质在 乡愁 里尤其明显:异乡者,在永恒的悬置中,成了对故乡,那个回不去的地方,的空泛/漂浮能指 The stranger in his perpetual displacement becomes the empty/floating signifier to the homeland, a place of no return
2.5 不管老塔创作多艰难,这片的自恋自大已经让人不适了,谁喜欢看你这个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自我辩论讨论救世?老塔可能是和欧洲知识分子呆一起把脑袋呆傻了,他恐怕就是废话电影的开创者,这片两个小时就不过拨弄了一下自己的怀乡情绪和救世热忱,是电影节的喜好误导了老塔嘛?总之真不喜欢这片,所谓诗意我看也没有,这片的长镜头不过是画内剪辑而已,而且我感觉大部分都是无效镜头。看来老塔也是靠粉丝吃饭的,这片都能9.1,如果是个小导演我看早就被骂死了
观时昏沉困惑,观后有延绵不绝的诗意沁入心脾。音乐家、诗人、疯子,过去和现在,故乡和此地,微妙的思绪和情感交融在一起。镜头缓,多对称构图,主要是横向、纵向、或者固定旋转移动。镜头里的空间设计了惊人的深度,有几十到上百米(结尾)。富于诗意的长镜头:开篇的回忆、雾气里的意大利田野、诗人昏沉睡去、持烛光走过温泉池、结尾一幕。可感的环境/材质:雾气、泥土、羽毛、雨、斑驳的墙壁、流水中的水草和天使雕像、雪。狗和马。一切都如此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