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约翰·弗兰克海默 编剧: David Ely / 刘易斯-约翰·卡利诺 主演: 罗克·赫德森 / Salome Jens / John Randolph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9-03-20 片长: 100 分钟 / USA: 107 分钟(re-release: 1996) / Australia: 103 分钟 又名: 脱胎换骨 IMDb链接: tt0060955 第二生命的剧情简介 · · · · · · 一个非常秘密的组织专门为富人提供生命的第二次机会,当客户想成为某一个人,他们便用外科手术帮他们整容,并让客户“死去”,让他们拥有另一个新的生活。但有一件事是他们所没有预料到的……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黑白片最佳摄影(提名) 黄宗霑 第19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约翰·弗兰克海默
《第二生命》下载观后评论: 一则对工业文明质疑和担忧的重生寓言 开头字幕就是扭曲了的五官特写(同最后一镜)超广角极致的特写 德国斜角 影响达伦【梦之安魂曲】前半段呈现的是一种带有期许的恐慌 在对自我身份不断生产和询唤的过程中 后半段对这种双重身份做出不断的认同和毁灭 剧作非常工整 电影在建构乌托邦的自定义世界时也创建了一个由自然决定的理想国(葡萄酒会的裸露场景不完全是为剧作做弧光 更由于海斯法典的废除 这个象征意味的着名场景源自尼采悲剧的诞生酒神精神)连续分切的特写镜头随即切换一连串的广角镜头形成序列(夫妇分床睡觉段落) 意识流片段 表现主义布景 性压抑的释放 海边遭遇阿尼玛原型 自我意识的觉醒 家庭关系的难以维系 对工业生产的恐惧和依赖 【seconds】是对六十年代的工业化强国最好的注解
个人弗兰肯海默最佳,极富神秘妄诞之趣。1.浮士德寓言变奏,对生命体验的无餍渴求;二次生命为人性欲望提供了延续途径,但没有自由的二次生命也势必伴随不可名状的隐虑和恐惧。2.主角因“新生”而兼具“中产阶级”(中年男性)与“嬉皮画家”(青年男性)的双重身份,论及自我认知&中年危机。3.黄宗霑梦幻般的镜头组合(宽广角深焦&鱼眼/长镜跟拍/主观视角运用)、戈登史密斯奇谲的管风琴配乐和两位主演的精湛演绎并为影片三大看点。4.酒神节暗喻激进的自由追求,与医改机构的强制管理/践踏生命为互照。5.片头特写五官变形&扭曲的走廊空间呈现瑰异的视觉奇观。6.存在主义同质《他人之颜》。7.“我觉得人生再来一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8.5/10)
200325 【B 】在片头的脸部特写中面部器官被外力扭曲再被重组,一种畸形而怪异的存在状态被假定。主观镜头,鱼眼镜头,手持摄影,轴线跳切,中年男性的危机意识在多样的组合镜头中以梦境般的方式呈现。男性的“重生”即是外貌和身份的更替,及进入享乐主义乌托邦,享乐掩饰焦虑,所谓“重生”后的第二次生命实则为懦落的逃避。在两极的转变下中年男性的存在之焦虑并未被成功的化解,在无所不能的麻木感中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男性的贪婪无法在得到满足,焦虑的对象转变为对存在的质疑。在第二次的“重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知晓片头扭曲和重组面部的外力是发达的工业,操纵男性生活并赋予享乐主义家园的则是资本。而最终那些能塑造你的亦能摧毁你。
超我伴随着自我的消失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梦。美国人相信,或者说表面上相信“The Second Chance”,与此同时1960s的嬉皮士们似乎同样追求着极致的,去秩序化的享乐,而《第二生命》则以一种冷峻的方式,将他们想象中的希腊—马克思式乌托邦展现出来,并暗示着,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这些愿望,如果我们真的不再匮乏,事情将变得多么令人恐惧,它可以是一种道德寓言,也可以是一次拉康式的噩梦,我们究竟多么犬儒?又是谁在逼迫着我们享乐?黄宗霑采用的鱼眼镜头构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将Art Deco的线条感扭曲,“理想”生活的狰狞一面,及其幕后的循环工业体制。
意外惊喜,索尔巴斯的片头实在太棒了,面部特写和身体器官被独立的同时也被扭曲和重组,象征着主角的解构重生与不可逆的悲剧。摄影师黄宗霑凭借此片提名奥斯卡摄影,鱼眼镜头和大量手持低角度摄影在亦真亦幻的剧情推动中起着重要的形式烘托与塑造的作用。中间醉酒狂欢一段可以看做酒神降世的再现,在绝望与滑稽中看到生命的真相。片中对第二次生命(重生)的反思也是我后来不喜欢看重生类小说的原因,哪有什么重新来过,不过是逃避生活。60年代享乐主义横行的美国和今天的许多现象何其相似。要说有什么遗憾大概是最后再次落入反乌托邦的套路中,正如巴西的结局
表现手法真的太迷人 手持摄影 绑定主角摄影 超现实的广角 更高明的是华丽的剪辑 第一人生的不安剪辑 第二人生的狂欢剪辑 最后一切幻灭的冷静特写 故事本身让我想起了一个好朋友十几年前说过的话 他觉得人生的一切都是设定好的 不想挣扎 但换个活法的诱惑真的太大了 背后的代价也是无法承受的 我还是那样觉得 认识自己到底是谁是最难的一件事 不过残酷的那个结局有点让我想扣一星 但那种被残酷洗礼的感觉到了才是创作者的才华吧
单纯的更换躯壳似乎并不是真正的重生,尤其是在家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社会以新人接纳你,可你自己并不新,而是满身心的旧事,可是看着曾经的家进不去,老婆也无法相认,内心太尴尬了,这就是为啥新生儿才是真正的新生,因为那真的是一张白纸,很难想象带着之前的记忆会是重生?如此看来,即使有钱人无限地借壳重生也未必真有意义,或者真该感谢投胎转世时的那一碗孟婆汤,不管好坏,所有的过往都消失不再,轻松上阵,一切崭新!
五六十年代的割裂就还挺有趣的,街面上是戴帽子的男人,穿着修身小外套的女人,街面下是嬉皮士、同性恋、摇滚乐。汉密尔顿不属于后者,虽然也参与了狂欢,但他尝试再次得到前一个社会的肯定。酒神节的再生意义来自季节更替,播种/死亡-丰收/复活,来自二者的反复,第二生命后不存在死亡之外的可能,当然这具身体将以另一种形式复生,只不过“生命”已完成一次实在界的漂移。海斯法典刚废除,再无牵绊,禁忌大场面迅速产出
1966年,两部关于脸与新生的电影出现,第二生命和敕使河原宏的他人之颜,真是有意思。看的腾讯版,狂欢的地方没看到,但其实这段很重要,它引发了一个问题,追求的自由是否是一种引导下的自由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自由的形式。这个十分重要,换脸公司的女员工实际在承担这个引导的作用。总体是有一定反思价值的,然而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似乎又不可避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产生说教的意味,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世界史 看完觉得很难受,半天喘不过气来。男主角在虚幻与真实之间游走,探求着真相,最终发现这世界的残酷法则,一个生命的延续是以另一个生命为代价,然后决绝地走向手术台,接受死亡的命运 ,想及郑保瑞的【狗咬狗】。黄宗霑与弗兰克海默用黑白光影编织最可怕的噩梦,镜头表现力极强,鱼眼镜头正如片中角色的内心一样,被金钱扭曲变形,反复出现的海滩,象征着代表战后一代人空虚的心灵。
个人海默前两位!神秘荒诞又不乏刁钻深刻,存在主义的变奏与进阶,二次重生为人性贪欲提供了可行之便,但代价却是失去自主与自由,隐忧与恐惧如影随形;虽是“新生”的躯体,却落入心灵的“囚笼”,被动式的自我认知,终也无法为己做主;梦境般的影像,虚化了现实与存在的价值,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将不安与慌乱尤为放大,大量政治与时代的隐喻,亦是对自我认知及存在意义的质疑与询问。
摄影很棒,同类型片里算是出类拔萃,脱衣进桶踩葡萄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经常讲癫狂的氛围一旦形成,很难有人保持清醒。故事的推进,镜头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整容、诈死、换壳重生是行不通的,最后只能变成大型传销现场。被人忽悠误一生,脱胎换骨又为人,没了社交失了魂,爱上一个真员工,等待回炉重造中,却又让他忽悠人,思来想去行不通,最后却被充了公。
故事的构想实在絶妙神奇,可惜男主角在转变为威尔森后花了太多无谓的情节,不但未将故事处理,反而杂乱无章不知云,特别是那段在踏葡萄的狂欢,只是多余的情节。也许富人夫妻间存在更多美好的冷战,不沟通或无法沟通,只有表面的相敬如宾;人的出生无从选择,设若生命可以重新再过一次,相信仍然无人能过得更好。电影的前半段充满悬疑气氛,相当不错。